紫砂壶,作为中国茶文化中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其中,近代梅花紫砂壶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珍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梅花紫砂壶的世界,探寻它的魅力与故事。
一、近代梅花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
近代梅花紫砂壶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寓意着坚韧、高洁、傲骨等美好品质。而紫砂壶,因其独特的材质、造型和工艺,被誉为“茶具中的明珠”。近代梅花紫砂壶结合了梅花与紫砂壶的特点,成为茶艺爱好者们喜爱的茶具之一。
(一)起源
据史料记载,近代梅花紫砂壶的起源与明代宜兴窑的兴起密切相关。当时,宜兴窑的制壶技艺逐渐成熟,许多工匠开始尝试将梅花元素融入紫砂壶的设计中。梅花紫砂壶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紫砂壶的种类,也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
清代,梅花紫砂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的梅花紫砂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成为皇家贡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梅花紫砂壶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茶艺爱好者的必备茶具。
二、近代梅花紫砂壶的特点与分类
近代梅花紫砂壶具有以下特点:
1. 造型独特:梅花紫砂壶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梅花形等,各具特色。
2. 工艺精湛:梅花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选料、制壶、烧制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高。
3. 寓意丰富: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高洁、傲骨等美好品质,梅花紫砂壶也蕴含着这些寓意。
根据造型、工艺和寓意,近代梅花紫砂壶可分为以下几类:
分类 | 造型特点 | 工艺特点 | 寓意特点 |
---|---|---|---|
梅花形 | 壶身呈梅花状 | 精细雕刻 | 坚韧、高洁 |
圆形 | 壶身圆润 | 简约大气 | 和谐、圆满 |
方形 | 壶身呈方形 | 工艺复杂 | 坚定、刚毅 |
生肖 | 壶身刻有生肖图案 | 精美雕刻 | 吉祥如意 |
三、近代梅花紫砂壶的收藏与鉴赏
近代梅花紫砂壶作为珍贵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下是一些收藏与鉴赏的要点:
1. 材质:优质的梅花紫砂壶选用优质紫砂泥制作,手感细腻,色泽自然。
2. 造型:造型独特的梅花紫砂壶更具艺术价值,如梅花形、方形等。
3. 工艺:工艺精湛的梅花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雕刻、烧制等工艺。
4. 寓意:梅花紫砂壶的寓意丰富,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近代梅花紫砂壶作为我国茶文化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让近代梅花紫砂壶的魅力得以延续。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徐友泉】
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欧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红等居多,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技艺独绝。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兴制紫砂器。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除茶器之外,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庄严慈悯,神采如生。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壶名手也。”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为时人所赏识。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号鹤峰、鹤、壶隐、石霞山人。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是一个善翻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杯、诰宝壶、花尊、菊盒、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款识书法楷、行、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兼长紫砂炉。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壶设计。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艺家所珍爱。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他善于配泥,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杨彭年之弟。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杨彭年之妹。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其传世品竹段壶,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善制锡壶及紫砂壶,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做工精湛。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其传器有“鱼化龙”“掇球”“风卷葵”“一捆竹”等式样,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骨肉亭匀,气度不凡。
该工艺品上的梅花遇热水变色的解释如下:
紫砂壶上的梅花遇热水变色的原理是热转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紫砂壶上印制各种图案,包括梅花。当热水倒入紫砂壶时热转印纸上的热敏颜料会与紫砂壶上的热转印涂层发生反应,导致颜色发生变化。热敏颜料在受热后会从无色或浅色变为深色,从而在紫砂壶上呈现出美丽的图案,热转印涂层在紫砂壶上不会褪色。
他是艺术界公认的壶艺泰斗,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脱俗朴雅,仪态纷呈造型古朴典雅,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之美,他便是紫砂壶一代宗师顾景舟。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珍藏。
出身紫砂世家,摔壶摔出的壶艺泰斗
1915年,顾景舟出生在一户宜兴上袁村的抟壶人家,父亲顾炳荣给他取名锦洲,后他自改名为景舟,寓意为竞舟于艺术的海洋。少年时的顾景舟耳读目染,作壶的技艺早已小有名气,一把壶更价值五斗米。
早年,他还刚崭露头角,一次在当地茶馆,偶然听到一群茶客在谈论自己做的茶壶。其中,一位资深的老茶客正拿着一把洋桶壶点评,站在一旁的顾景舟,耳听其详。
顾景舟洋桶壶
老茶客列举顾壶几大不足,说得有鼻子有眼。而一旁听得仔细的顾景舟却早已羞愧得耳根发热,背心冒汗。老茶客说话有些偏激,但评壶观点却还是有些道理的。
一向追求极度完美、容不得半点瑕疵的顾景舟,突然觉得,自己的壶艺功夫还很浅,待改进的地方确实还有很多。于是,他几步上前,从老茶客手中接过茶壶,将茶壶摔得粉碎。
顾景舟如意仿古壶
在众人回过神,正想要斥责这个不知从哪来的鲁莽少年时,却见男孩不慌不忙行了个礼,说:我就是顾景舟,先生您刚才的话是对的。明天还是这个时辰,我会赔一把新壶给您。说完,顾景舟扬长而去。
这一连串的行为,让众人目瞪口呆。茶馆里老茶客们大多以为顾景舟只是某个经验丰富的老名匠的化名,可没想到真人竟只是个孩子,不禁肃然起敬。
一向认真的顾景舟,没有食言,第二天,新壶送来了。只见那把洋桶壶,壶身笔挺,肩胛方正,壶嘴刚劲,风骨凛然,任谁都再挑不出半点瑕疵来。
顾景舟对于壶的苛刻要求,便成了他的人格写照,不论是款式还是质量都力求上乘的态度,被他摔掉了的瑕疵品不计其数,而就在这不断毁了重来的过程,就成就了顾景舟壶艺泰斗的名声,因为,凡其出手,必是精品!
文革受冷落,仍坚守匠心用心制壶
1958年,全民炼钢铁的洪流充斥了整个古街深巷。顾景舟所在的紫砂工艺厂也不例外,当时,紫砂厂到处悬挂着这样的横幅:三天学会制作高级工艺品,尽快实现制壶工业化。
多快好省,是当时的时髦话,而手工制壶已经被公认为速度太慢而摒弃于一边。甚至,有人公然提出,要用机械化来替代手工制作紫砂壶。对于纯手制紫砂壶,持有深厚感情的顾景舟,出于心急,不顾形象、毫不忌讳地破口而出:无知。然而,一个人的声音是无力的。坚持手工制壶的顾老,受到了大家的排挤与冷落。
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工作照
随着文革的到来,形势日益严峻。一日,顾景舟的工作室门上,出现了一幅醒目的标语:打倒伪保长顾景舟!徒弟们看到了,非常气愤,随即撕了下来。而顾景舟脸色煞白,久久无语。
又一日,顾景舟工作室里,居然出现一幅漫画,一只放壶坯的套缸上,栖息着一只老虎。旁边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打油诗:壶坯进套缸,终日懒洋洋;为何不敢晒太阳,老虎坐在套缸上!无非是形容顾景舟壶做得少,拙劣的创意,包藏着被扭曲的用心。面对这样的指责,顾老虽心痛,但仍在私下里偷偷设计着壶。
在一张数十年后被发现的纸色泛黄的紫砂壶设计图纸一角,写着这样一行小字:1966年。9.21配制,景舟。说明这期间,顾景舟虽遭到众人的不满,但仍未放弃创作。
由于与领导作对,顾景舟被调入了机械作业的机动车间。无奈的顾景舟,还是去了机动车间,每天埋头工作。一次车床作业,他不慎被一只辘轳击中头部,瞬间血流如注。被送往医院时,经确诊,是脑震荡,躺了半个月,才慢慢康复。
就在这时,广交会传来消息,凡是用机械化灌浆制作的紫砂壶,因为渗水,因为失却了艺术个性,而被全部退货。这一铁的事实证明,顾景舟的坚持是对的。他用自己的流血,守护了手艺人的那份尊严。
顾景舟款文革壶
1968年,紫砂工艺厂接到一笔大宗水平壶业务。订户要货甚急,而刚进厂的许多艺徒,尚未掌握以手工来捻壶盖上的的子(即壶盖上的钮)的技艺。顾景舟站出来说,的子的事,我和汉棠(紫砂艺术大师)包了。
数以千计的水平壶全部由顾景舟把关,此壶后来俗称文革水平壶。由于他的把关,这批壶的质量很高,当时出厂价4角钱一把,后来,收藏市场上涨到3000元一把。1973年,文革势头已然出现颓萎。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又将紫砂作为了国礼。顾景舟更是被厂方召去,接受了制作国礼的重任。
身价最高的壶艺泰斗、一代宗师
顾景舟做壶60余年,在心摹手追明代、清代、民国诸名家的同时,一改清初以来紫砂壶纤细繁琐、堆砌繁华之气,追求壶体线条的流畅舒展,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注重造型的简朴大方,独创出了属于自己,那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
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的他,如今也在不停刷新着中国紫砂壶的拍卖新纪录。在很多人眼里,他的一把壶,是尊严的象征,也是可以升值的财富,就这样,顾景舟成了紫砂壶艺界身价最高的大师。
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
2015秋拍 8960万元成交
如此高的拍卖价格,是有心炒作?还是名副其实?我们无法一概而论,然而,但当我们以纯艺术的眼光,仔细欣赏顾景舟存世不多,却个个经典的美壶时,我们能感受到更多的是一位痴迷于匠人对于自己作品的用心。
▼一组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
绝美细节高清图
一生惜壶如命的顾景舟,将自己的爱,变成了一生永不言弃的执念与恪守,他的素壶,宁可出水芙蓉,不愿镂金错彩,体现了制壶人对于精确度的最高要求。
他带徒弟骂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对于自己,他曾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改进一把提梁壶,为的只是让其出水口更顺畅,茶人用着更舒心。他的仿壶,更是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曾被故宫当作真品珍藏
1955年顾景舟与紫砂名艺人朱可心讨论「松鼠葡萄十头套组茶具」的制作工艺
茶壶因茶而生,茶、壶相伴,淡久生香,而胎质细腻、蕴蓄茶香、色调淳朴古雅的紫砂壶,更是茶的最佳配侣。
茶水是细腻,好茶自当配好壶,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活情趣,而正是有着像无数个顾景舟这样,拥有将简单的事物,发挥到极致的苛刻匠人,才使得这份闲情雅致成为了难得的艺术,专注的美学!
顾景舟美壶大全
▼双线竹鼓壶
以竹为题材,夸张变化成形,壶身塑成主干,竹节简洁有致,中正沉稳。流、把化为新抽嫩枝,动势内酝,生动有力。盖上堆塑屈曲的竹枝为桥形钮,钮下贴塑竹叶纹饰。
▼均玉壶
此壶为绿泥制成,其色青绿温婉,包浆自然古朴,如石似玉。壶身为圆角方柱体,口呈圆形,短坡颈。曲流、耳把、桥钮、圈足均方中见圆,巧妙延续。圆形盖配以方桥钮,别致精美,大有古意。此壶结构严谨匀称,质地细腻润泽,技艺娴熟老练,构思巧妙。造型深谙方圆和谐之美,沉稳中见灵动,方圆中寓天地,给人一种端庄、宁静的大雅之美,是顾景舟先生的传世精品之作。
▼藏六抽角
壶身略成扁圆状,由钮、盖、口、身以至圈足皆贯以六棱,线条明析工整,转折合度,筋囊饱满圆润,圆中见方、方中寓圆。此壶成型难度高,造型挺拔有力,做工严谨。
▼此乐壶
壶身扁圆如鼓,下大上小,盖的亦采扁圆形与夸张的瘦高提梁相互衬映,使整体造型看来既协调又隽永有味。提梁顺壶身较窄的肩部向上渐开,顶部与壶底宽度略同,成倒梯形,和壶身上下对称。
▼仿古如意壶
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这三点搭配最是高明。
▼高虚扁壶
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这三点搭配最是高明。
▼高腰线提梁壶
壶身似鼎,以圆弧线条构成,力求浑圆饱满,唯圆柱提梁框出一片正方,虚实相应,更添此壶神韵。壶肩饰以三道圆环,有效地平衡视觉重心。丰厚的流弧度变化极大,显得兴味盎然。
▼供春壶
取老树瘿为形,树皮斑驳满身,纹理缭绕,以瓜蒂形为盖。泥色黄褐,朴质古拙,壶身轻巧端握舒适,出水流畅。化老丑树瘿为壶,大有返璞归真之意境。
▼井栏壶
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线条圆融有力,简洁明快。壶身虽圆似方,沉稳而不凝滞。斜斜向上的管状流和重心略为下沉的环形把,前后呼应。壶的造型简单却无以增减,再三观之韵味无穷。
▼菱花壶
采六瓣菱花式造型,桥形盖钮与口、身、圈足协调统一成一只六方菱花,筋囊向口收缩与盖上菱花纹路紧密吻合,毫厘不差。底微内凹。整体制作精细规整,线条简洁流畅,色呈赭红温润雅致,可称佳品。
▼墨泥石瓢壶
石瓢壶做者虽众,却各有风格。此壶不仅工精艺谨,细腻独道,流、把、的、足搭配恰当、比例合度,造型挺拔精神墨泥色闪耀着青铜光泽,更散发着内敛自省的隽智意味。
▼牛盖莲子壶
通体散发一股扎实有劲的精神。圆筒身,肩略呈弧形与前伸的流及卷曲的把手无间地衔接,一气贯通。把手卷起活似随时欲扬起的牛尾般生动。壶口与盖各成一环上下密合无缝。
▼秦权壶
壶形似钟稳重沉着。盖与壶身浑成一体,盖的顺着钟形盖面弧度拱起做桥形钮,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把则呈大椭圆形,壶底内凹。赭红色泽温和中正,形制朴素敦厚,古雅大方。
▼上新桥壶
圆扁腹身。肩上带一环,盖口一环,盖中间再一环,如水波荡漾,上有桥形钮立于其中。此壶线条处理得圆润通融。环形把手上塑一平背与盖钮呼应,又似一叶过桥小舟,亦利于提握。
▼雨露天星提梁壶
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转折处明快流利。提梁及盖的造型设计突出,形成方中有方、方中带圆、圆中含方的构图,充分掌握雕塑与空间关系的美学概念。壶身丰厚扁圆稳住了上半部飞扬的劲势,流则浑厚有力。远观此壶有如飞鸟于天。
▼鹧鸪提梁壶
变化提梁的型式及空心盖钮以虚衬实,塑造耐人寻味的效果。壶身成短圆筒状,线条洗练明确,与盖和提梁浑成一体。配以较长的流,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子冶石瓢壶
此壶采上小下大的圆台造型,把则为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与壶身对应成趣。短直流,桥形盖钮高高拱起,底有三扁圆足。壶身与盖密合无缝,满水后亦不外溢。
▼紫砂壶公冶父壶
下大上小呈三角形的石瓢形,周身皆以圆弧线条构成,嘴、把、的处处衔接自然流畅,线条利落明确,起承转合交待清楚。下以三圆足支起全身,使壶显得挺括有神,沉静而深伊永。
▼座有兰言壶
壶体呈扁腹状,直口,短颈,管状流,配环形把。弧状盖,乳钉形盖的中有小孔,底内凹,朱泥色华而不腻。浑圆雅致,有大家风范。一侧刻有「座有兰言]。
▼瓜梨壶
瓜梨成壶,以蒂为的生动巧妙,壶身为瓜结实丰美,而不流于肥硕,有型有款。浑不似多数以瓜果肖型的作品务求饱满欲破为美,此壶做来令人神清气爽。
▼双线竹鼓壶
以竹为题材,夸张变化成形,壶身塑成主干,竹节简洁有致,中正沉稳。流、把化为新抽嫩枝,动势内酝,生动有力。盖上堆塑屈曲的竹枝为桥形钮,钮下贴塑竹叶纹饰。
▼小石瓢壶
壶身及盖钮呈三角形,壶式饱饱厚厚,盖钮则轻巧巧拱起如桥状。直流延壶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则顺壶肩平伸向下弓起,形状非圆非方,前后相应妙趣横生。造型虽简,却更能在质朴中见深厚。
▼云肩如意壶
造型简炼有致,以细部雕琢刻划加以变化。扁鼓身,直颈,管状流微曲做蓄劲吞吐状,环形把,下有三只鼎状足。肩上堆塑云形图案,壶口与盖圈刻以仿古图形,盖钮成莲花微放状。
顾景舟独家鉴壶秘籍
1.鉴别紫砂器:第一要了解艺人的手法,一个人有一个手法。经常真品与假品对照;第二看泥色;第三看图案,仿古的东西一般一件东西一个图章款。
2.明代紫砂壶上无图章款,都是刻自己的名字。
3.清代早期壶流里的眼都是一个大眼。几个细密的眼在时代上就晚了。就与民间使用泡茶有关系。
1983年顾景舟鹧鸪提梁壶
4.乾隆紫砂壶器表纹饰微微凸起,是将调好的泥浆用笔慢慢堆画出来的。泥浆必需研得与墨一样细腻,然后用毛笔画,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
5.陈鸣远生于康熙死于乾隆,在技术上是个了不起的人。
6.紫砂包金漆的东西是在乾隆以后出现的。
顾景舟大集玉壶
7.加彩凸雕瓜果紫砂壶为乾隆时期的风格。
8.紫砂胎描金漆竹节式壶,为太平天国时期的。
9.紫砂泥料比例的多少决定胎色。
高腰线三足提梁套壶
10. 2030年代时顾先生等人在上海做过一批仿紫砂,都不落款。
11.南京、扬州、上海各有一件大彬壶真品,是出土的,它们的风格和泥色都相同,可看出明代紫砂壶的气魄大,胎泥粗。
12.清道光行有恒堂款紫砂梅花诗句壶,为假品。此壶底款蒋贞祥造,蒋贞祥是晚清光绪人,与道光行有恒堂款年代不符。
顾景舟三线咖啡具
13.看了许多陈曼生刻诗的壶,底款多数篆阿曼陀室,没有写过陈曼生制,这点应注意。
14.古代人作壶的款时,字头对头流,字尾对着柄。
15.宣统元年正月元日款的紫砂壶,壶柄尾部分别有大生裕林迪恩东溪寿珍等名款。这些人都是光绪时人。大生和迪恩是兄弟关系,姓范,一家人都作壶。
顾景舟十一头提梁壶
16.嘉庆四年款红砂小壶为真品。
17.松鹤轩款紫砂壶,为民国时期作品。松鹤轩是上海一个铺子的名称。此壶刻字人叫若水,号叫姚寿铨。
18.黄玉麟款紫砂树根式壶是真品,为晚清同治光绪时的。
顾景舟座有兰言壶
19.阳羡邵友兰制款带屉诗句紫砂壶,是真品,清道光年的。
20.邵元祥款紫砂大扁壶。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壶是造型硕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风格。但壶身文字为后刻。适园主人是谁不清楚。
21.杨彭年款描金山水紫砂壶。杨彭年是嘉庆、道光时人。此壶为真品,泥色较标准,胎泥及做的工艺,都具有杨彭年制壶的风格。
22.志远款阴阳文紫砂扁方壶。清道光真品。壶底有茶熟香温款。
23.国良紫砂提梁式过。晚清时作品。国良原名为俞国良,1938年殁,死时60多岁。
24.邵亮生款紫砂小扁壶,邵亮生是晚清人。
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具
25.笨岩款紫砂扁壶,是清同治作品。
26.味泉款黑砂竹节式壶,清嘉庆作品。
27.赦记款紫砂雷纹螭纽壶,作者是邵权衡,清同治时人。他曾孙现在还在宜兴紫砂厂里工作。
28.冰心道人款紫砂刻诗壶。冰心道人可能是程寿珍,为清同治时生民国二十几年殁。
29.康熙年造款黑砂铜提梁壶,清光绪作品。这类壶宜兴烧好后,到烟台去烧黑。
30.康熙辛卯年制款紫砂扁壶,壶盖里有宜兴紫砂包用章,包用章的出现到清晚期了。
31.宣统元年款米色砂小壶,壶柄有宝鳞二字,是宣统时工匠姓宗。
32.王南林是清乾隆时艺人,给宫廷里做过御器。
33.项圣思款紫砂佛手式杯,圣思款紫砂梅花式杯,均为假品。圣思何时人不详。南京博物院有件圣思款桃杯,很精致。
34.史宝丰造紫砂堆花小方花盆。是嘉庆、道光时作品。
35.紫砂挂釉器皿从乾隆时开始的。共烧二次,先烧胎,要1000多度。器里挂白釉的东西,挂釉后再烧700多度。
36.清乾隆紫砂画彩山水大笔筒,为典型乾隆作品。底部为避免磨伤,刷一层黑漆。乾隆紫砂笔筒有的器表开小纹片,其原因是原来的胎色不理想,在紫砂胎干后又刷上一层稀的细泥的缘故。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