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紫砂壶 / 正文

紫砂壶满瓢(紫砂壶满瓢图片)

发布时间:2025-09-20 浏览量:11 次 作者:古博

紫砂壶满瓢(紫砂壶满瓢图片)

在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紫砂壶则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壶,顾名思义,是一种用紫砂泥制成的茶具。紫砂泥是一种独特的矿物质,产自我国江苏省宜兴市,因其色泽紫红,质地细腻,耐热、透气、吸附茶香等特点,成为制作茶具的优质材料。

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紫砂壶见证了我国茶文化的兴衰,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如今,紫砂壶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

一、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泥:紫砂泥的选用至关重要,优质的紫砂泥是制作好壶的基础。宜兴紫砂泥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朱泥、红泥、紫泥、绿泥等。

2. 洗泥:将选取的紫砂泥洗净,去除杂质。

3. 碾泥:将洗净的紫砂泥进行粉碎,制成粉末。

4. 和泥:将碾好的泥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搅拌和捏合,使泥料均匀。

5. 拉坯:将和好的泥料放入拉坯机中,进行拉坯成型。

6. 烧制:将成型的壶坯进行高温烧制,使其成为坚硬的紫砂壶。

7. 精修:烧制后的紫砂壶需要进行打磨、抛光等精修工序。

8. 陶绘:在紫砂壶表面进行陶绘,增加艺术价值。

二、紫砂壶的种类及特点

1. 按形状分类

  • 圆器:造型圆润,线条流畅,如石瓢、西施壶等。
  • 方器:造型方整,线条分明,如方壶、四方壶等。
  • 筋纹器:壶身表面有凸起的筋纹,如石鼓、鱼化壶等。

2. 按用途分类

  • 茶壶:用于泡茶,如石瓢、西施壶、大彬提梁等。
  • 茶杯:用于品茗,如小品、茶杯、品茗杯等。
  • 茶盘:用于放置茶具,如圆盘、长盘、方形盘等。

3. 按制作工艺分类

  • 手工壶: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 机器壶: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效率高,价格亲民。

三、紫砂壶的鉴赏与保养

1. 鉴赏

  • 观色:紫砂壶色泽紫红,质地细腻,手感光滑。
  • 看形:壶身线条流畅,造型美观,比例协调。
  • 听声:敲击紫砂壶,声音清脆悦耳。
  • 品茶:使用紫砂壶泡茶,茶香浓郁,口感醇厚。

2. 保养

  • 清洗:使用后及时清洗,保持壶内清洁。
  • 晾晒:将紫砂壶放置在通风处晾干,避免潮湿。
  • 储存:将紫砂壶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

四、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紫砂壶不仅是一种茶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了我国茶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茶道精神:紫砂壶泡茶讲究“泡茶如做人”,体现了我国茶道精神。

2. 审美情趣:紫砂壶造型优美,色泽典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3. 人文情怀:紫砂壶制作工艺独特,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紫砂壶满瓢,承载着千年茶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品味紫砂壶带来的美好时光,感受那份宁静与惬意。

为什么叫紫砂壶满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是一种形象比较高的器皿,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煎药或烧水用。

北宋大学士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云:“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北宋时还不是沏泡茶,所以这里的“石铫”是用来煮水的。在苏东坡时代,还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紫砂壶,但原本作水壶或药壶之用的“铫”,已被苏轼移作饮茶之用。

与苏轼同朝为官的周禾童(宋泰州人,字仁熟)曾送给东坡一把“石铫壶”,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谢周仁熟惠石铫诗》:“铜腥铁涩石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煎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后来周送苏的这把“石铫壶”被尤荫有幸藏到。尤荫,清乾隆年间文人,居白沙之半湾,自号“半山诗老”,著有《出塞》、《黄山》等集。他还是一位画家,擅绘山水花鸟,尤长兰竹,传世作品有乾隆十三年作《石铫图》。史书记载“荫家藏周禾童赠苏东坡‘石铫壶’,容水生许。铜提有籇书‘元祐’二字,因名所居曰‘石铫山房’……因广写‘石铫壶’,并画有苏诗与其上以赠人,驰名远近。”后此壶被送进内府,但尤荫仍怀念不止,叫人用紫砂仿制石铫壶,壶腹镌东坡诗句二句,款署“水邨”。这里应注意的是,尤荫收藏的“苏轼石铫”为铜壶,与泡茶用的茶壶还有区别。尤爱其壶而藏之,因嫌铜腥铁涩味,或送至内府因怀念之而请紫砂陶人仿制苏东坡“石铫壶”,所以应认为尤荫当为创制紫砂“石瓢壶”的先驱。因尤荫广写《石铫图》赠人,所以该图流传甚广,影响了许多人。

受尤荫石铫图的启发,清末著名紫砂艺人王东石也曾仿制“石铫壶”,并题“石铫”二字,并说“尤水邮画东坡石铫图,仿其意作茗器”。酷爱壶艺的陈曼生大概也看到过该图,并受到启发遂制“石铫壶”,并题铭云:“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就是说这里的石铫壶,并不是周禾童的石铫壶,而是紫砂抟制的,且由我曼生亲自设计的,已有了继承和创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从此改称“石瓢”。

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作石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的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技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所制石瓢壶又是一种特色,他所创作的“容天壶”一改“曼生石铫”壶无颈之习俗,在夸张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成为当代“石瓢”又一杰作。还有如汪寅仙、徐汉棠等大师的石瓢壶,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为何“石瓢”茶具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笔者以为“石瓢”就好比一位音乐家创作了一首成功的曲子,美妙动人,后来的演奏家在演奏这同一首曲子时,都能发挥自身的理解与才能,不断创作演奏出个具名人风格的新曲,从而名曲长演长新,长演长盛;也由于紫砂石瓢壶从它的形制上比例之度均符合美学的“黄金分割率”,既含有审美要素,又适于实用要求。可以说石瓢壶从诞生的一天起,就和简洁、适用之美联在一起,和人们日常生活联在一起。可以断言,只要茶文化的存在,质朴、典雅、适用的“石瓢”就一定会存在,并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而继续发展。

怎样鉴别全手工半手工紫砂壶

如果是一把方器,那么它的全手工成型方式就是泥片镶接成型,我们今天就以最常见的圆器来说明,毕竟圆器是紫砂壶市场销售的主力。

一、泥片接头的拼接

1、全手工圆器都会有壶内接痕,无一例外

全手工做一把圆器紫砂壶,首先需要把泥条打成长方形或是扇形的厚度均匀的泥片,然后将泥片围成一圈,再将泥片粘接起来,在粘接处,一定会留下一点痕迹,壶外面的痕迹可以通过工具处理得相对没那么明显,但是里面的痕迹一来很难处理,二来也没有必要去处理,因此在泥片粘连的位置内部,一定会有一条接痕(接头),这条接痕是任何一把全手工圆器都会有的,无一例外。

2、接痕具体的位置在哪呢?

我们一般会在接痕处装上壶把。因此接痕的位置一般就在壶把对应位置的内侧。为什么一定要把壶把装在粘连位置处呢?因为这样,即便外部的痕迹能稍微看出来一点,装上壶把之后就不会影响美观。

3、具体操作方法

将手指伸进壶把位置的内壁,来回触摸,若是全手工,你就会感受到接痕位置处稍微有点凸起的一条线,或者在壶把对应内侧打上灯光,用肉眼一般也能看到接痕。

这是辨别全手工紫砂壶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个接头基本可以判断这把壶不是全手工的,但也不能排除极小部分不诚实的人因为知道买壶的人会用这个方法来辨别,就会在一些半手工壶的这个位置做上所谓的假接头(在粘接触用紫砂泥贴出一条线来),这样的假接头不管是摸上去还是看上去都会给人特别突兀的感觉,两边的过渡也不是非常自然,但如果处理得极其用心,一般人就比较难判断了。

非全手工的壶不只一条拼接线条,出现“两条线”的一定不会是全手工壶。

半手工制作的紫砂壶,需要将围好的泥片放在模具里,由内向外的用力的“搪”,由于模具是对半分的,一旦用力就会留下“竖线”,一般都是在壶嘴和壶把的下方。当然这是处理不好留下的印记,为了能掩盖痕迹都会修整好这些很明显的破绽。

并不是所有的壶都会留下接头痕迹,比如40目或50目的紫泥,本身的颗粒会比较粗,师傅在做的时候不喜欢有这么明显的接头,会影响壶的完美度,那就会用工具去光一下,摸不出接头的痕迹。

二、内壁印章

内壁印章的作用一是为了证明壶的身份,二是用来分辨手工壶。全手工内壁的印章都是在打泥条的步骤上盖的,再将泥片围成一圈拍打泥片成壶型,随着身桶的塑造印章也会随着产生不同的扭曲效果。所以成品的印章看起来比较的自然,与四周的深浅、壶型走向基本一致。

仿全手工壶会在成型以后用软皮章加盖,某些壶型存在弧度,印章加盖上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比较生硬,不够自然。

比如说比较常见的石瓢,是下面肚子大,口再慢慢往上收的,泥片在拍打的过程中印章也会随之产生变形,成型一般会是梯形。而潘壶里的印章会是不规则的形状,上下较窄中间较宽。

三、内壁自然褶皱纹

全手工紫砂壶的壶内壁,会出现一种自然的褶皱,行话叫泥门。

全手工紫砂壶是用竹拍子手工拍打使身桶成型,所以壶身外壁的泥料颗粒分布十分紧密,而内壁由于没有受到力量的挤压,泥料颗粒分布相对松散,整体呈现出外紧内松的特征。

非全手工的壶是借助模具手搪成型的,制作时壶体各处受力均匀,内外壁泥料颗粒分布的松紧度相差不大,不会存在全手工拍打的褶皱纹。

由于借助了模具,内壁有时候也会存在不平整的现象,这个时候推墙就显得格外的重要。经过推墙来使内壁更加的光洁平整,推墙通常会推得比较高。全手工在壶底的接口处有时会做推墙的处理,但一般都不会推的太高,以免破坏全手工内壁的自然褶皱。

“推墙刮底”说过推墙处理,就要再说说刮底了。现在刮底已经不能辨别手工壶,先不说半手工的壶有刮底,就是市场上最低端的机车壶、手拉壶都有这个特征。

四、上准片的地方痕迹

全手工的壶需要上准片(专门针对壶口还需要再上一层泥片),由于准片是用脂泥粘的,收缩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留有痕迹。

壶口因为还需要一层泥,这层泥是滋泥(脂泥)粘上去的,因为不好做内部的修饰一般会留下痕迹,用手可以摸得出来。

五、下假底的痕迹

和上准片一个原理,全手工的壶还需要上假底,收缩过程中会留有痕迹。

六、壶盖接头

壶盖是经过两部分来完成的,帽子和戳口。戳口的制作和壶身桶是一个原理,都是有接头的。将壶盖翻过来,在里面会有一圈线也就是一个接纹。接纹在泥料烧制以后会有一个简单的收缩,泥料收缩比比较大的话很容易看出来。

细看紫砂壶盖,一部分还有一圈圈的旋纹,因为在制作紫砂壶盖时,盖子是在工具上转动的,盖子转动时与磨具轻轻地摩擦,这样就在盖子的表面留下了很细很细的旋纹,烧制过程中这些旋纹仍然没有消失,看起来很美观。

其实说了全手工的辨别只是让你多一种选择,并不是说除了全手工以外的壶都不值钱,半手工壶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品质越来越好,许多全手工壶比不上半手工。一些比较独特的壶型必然要依靠模具来完成,比如筋纹壶。一把壶的价值不只是看做工,还要看泥料、壶型、装饰、造型等等来确认其价值,不能以偏概全,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紫砂壶。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石瓢紫砂壶是什么样的

爱壶的人百看不厌,做壶的人百做不腻。今天抽空和大家聊聊“石瓢”。

“石瓢”是紫砂传统经典款式,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曼生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历代名家制作较多,但每人风格各异,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三角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在我们来说是永远做不完的形(还有掇球、仿鼓、掇只等)。意思是说这些形很受行家喜欢,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续下来。现在我就顾景舟大师的两款“石瓢”对比着聊聊我的认识。为了方便,暂且称“景舟款子冶石瓢”为A,“景舟石瓢”为B。

一,壶身对比

A,壶身是较为明确硬朗的三角形形体,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亭亭玉立;B,线条比较饱满,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连成较为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降低了总体重心,产生一种横向感觉。

共同点:三角形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所有的部件都将围绕这个三角形形体展开。

二,壶把对比

壶把的安装,A的把形是较为明确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较张扬;B的把形三角形比较弱化,相对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

共同点:壶把要与嘴对称,把内外都是和顺流利的三角形线条,把头与壶体结合与嘴相同,自然流畅。(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适。可以去博宝宝珍商城看看,那里有很多石瓢壶。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原文链接:https://www.idaitao.com:443/zishahu/115153.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古博文玩网是一个专注文玩珍宝收藏知识的一个网站,包括古玩字画、名家字画、翡翠玉石、钱币、油画、瓷器、文献、工艺品等珍藏品鉴定估值。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