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世人的喜爱。而康熙御制紫砂壶,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将带您走进紫砂壶的世界,一起探寻康熙御制紫砂壶的魅力所在。
一、紫砂壶的历史与背景
1. 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
紫砂壶起源于我国明朝正德年间,由江苏宜兴的艺人利用当地特有的紫砂泥料所制。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紫砂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
2. 康熙帝与紫砂壶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紫砂壶的制作技艺进行了大力推广和扶持。康熙帝本人也是一位紫砂壶爱好者,他曾亲自命人制作紫砂壶,并赠予臣子及外国使节,使得紫砂壶在当时的宫廷和民间都得到了极高的重视。
二、康熙御制紫砂壶的特点
1. 造型独特
康熙御制紫砂壶在造型上独具匠心,既有传统的壶型,又有创新的设计。如“大彬壶”、“石瓢壶”等,都体现了康熙帝对紫砂壶造型的独到见解。
2. 工艺精湛
康熙御制紫砂壶的工艺精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泥料独特:康熙御制紫砂壶所用的泥料为优质的紫砂泥,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强等特点。
* 壶身饱满:康熙御制紫砂壶的壶身饱满,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
* 壶盖严实:康熙御制紫砂壶的壶盖与壶身紧密相连,密封性好,便于存放茶叶。
* 雕刻精美:康熙御制紫砂壶的壶身上常常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如花鸟、山水等,使壶身更具艺术价值。
3. 文化内涵丰富
康熙御制紫砂壶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件文化载体。壶身上的纹饰、寓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三、康熙御制紫砂壶的价值
1. 艺术价值
康熙御制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造型独特:康熙御制紫砂壶的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 工艺精湛:康熙御制紫砂壶的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 文化内涵丰富:康熙御制紫砂壶的文化内涵丰富,使壶身更具艺术价值。
2. 收藏价值
康熙御制紫砂壶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历史价值:康熙御制紫砂壶见证了我国古代宫廷艺术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工艺价值:康熙御制紫砂壶的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水平。
* 艺术价值:康熙御制紫砂壶的艺术价值高,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康熙御制紫砂壶,作为我国古代宫廷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如今,康熙御制紫砂壶已成为收藏界的热门品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砂壶的世界,感受千年古艺的魅力吧!
表格:康熙御制紫砂壶的特点
特点 | 描述 |
---|---|
造型独特 | 有传统壶型,也有创新设计,如“大彬壶”、“石瓢壶”等 |
工艺精湛 | 泥料优质,壶身饱满,壶盖严实,雕刻精美 |
文化内涵丰富 | 壶身上有吉祥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
1.康熙四方珐琅彩紫砂壶是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品。目前市场估价大约在500万元人民币左右。
2.一件清道光时期的紫泥大德钟壶,由邵大亨制作,曾以481.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该壶采用紫泥材质,呈板栗色,色泽纯正,紫润光泽。
3.此壶的手感极佳,如同抚摸婴儿的肌肤。尽管尺寸庞大,但不见粗犷之态。近距离观察可见制作工艺自然随意,而远观则整器周正秀雅,技艺精湛,达到了紫砂壶艺术的高峰。
4.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清代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最高成交纪录。
5.目前,这类康熙四方珐琅彩紫砂壶的市场价值呈现上升趋势,显示出其收藏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紫砂壶进入宫廷,是清康熙朝中晚期的事。
在乾隆朝档案中,亦有将紫砂壶作为贡品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五日,紫砂织造送到宜兴壶四件。”
然而,地方上进贡的紫砂茗壶,远远满足不了乾隆帝奢华生活的需求,他也仿效康熙帝命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一种在紫砂胎上加饰金彩的壶。这就是清乾隆金彩山水诗句紫砂壶。这些壶,底款多为“乾隆御制”、“乾隆年制”。
紫砂壶本身的造型艺术,就体现了一种装饰之美。“花货”的壶身、壶嘴、壶盖,都是仿生的装饰处理。“饰裹器”和“光货”则是以立体线条来对壶进行装饰,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竹单线、子母线、云育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菱纹等20余种。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等份花料的固有的肌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来表现其装饰效果。
一、彩釉装饰,是在已烧成的紫砂壶上用釉彩堆画花草图纹、禽鸟山水、戏曲人物,再经炭炉800——850℃第二次烧成,也可将烧成的紫砂器周身施满釉彩进炉烧成,这两种工艺古时通称为“炉均釉”。《景德镇陶录》卷三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招釉之间,而花纹流畅变化过之。”
出现这种装饰大只有三种情况:
(一)是清代官廷用器的富丽堂皇的审美趋向和瓷器繁缛的装饰影响,也波及到紫砂壶的装饰风格。康熙时有少量的“康熙御制”的珐琅彩壶,雍正时也有出现加彩紫砂壶。至乾隆年间,这种艳丽缤纷、富贵气派的装饰盛行,一直蔓延至嘉庆—道光年间。
(二)是紫砂陶器在明代时大彬的1发扬光大和清初陈鸣远的充分发挥后,陷入因循守旧和陈陈相袭的境地,无甚变化。而陈吴生也还未出现,在呼唤新的创造精神,打破守旧的局面时,瓷器上使用的彩釉装饰诱惑力是相当大的,在视觉上紫砂壶施以彩釉后,会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觉。
(三)是一种猜测。旧时古法,紫砂壶烧制不易,残次品所占比例相当高。对一些不影响主题的小瑕疵,作坊主常以彩釉装饰为补救措施。对彩釉装饰的优势、好坏,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紫砂壶泥料的特殊性,是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施满釉则使其透气性尽失。加之,紫砂泥料本色质朴、古拙、可爱,如果一种装饰阉割了它的特别之美和特殊的功能,那只能是画蛇添足了。这便是彩釉装饰得不到发展,日渐凋零的主要原因。
二、镶嵌(镶嵌金、银、玉及釉金绘银)
镶嵌工艺,历史悠长。紫砂壶的镶嵌手法,是借鉴其他手工艺而来。利用其他材料镶嵌于紫砂器上的装饰手法,关键是设计恰当得体,能充分体现壶体艺术效果,而不应仅仅因为材料的贵重,作毫无艺术目的的装饰。配合紫砂的泥色和质感的优势,恰当地镶嵌金丝,会产生典雅华贵的艺术效果;配以银丝镶入,则呈现出幽静雅致,清新秀丽之美。如若镶嵌不得当,过分繁复或比例不对,则不仅会遮盖紫砂壶的质朴本质,不能尽显紫砂壶的优良属性,更违背我们对紫砂陶的审美心理和心美追求之本意。
镶嵌工艺,一般要用堆、雕、刻、镂、嵌等技法进行装饰。金银丝镶嵌工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紫砂工艺厂研究室徐秀棠、徐汉棠、鲍仲梅、吕尧臣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售件紫砂金银镶嵌作品是“咖啡镶嵌壶具”。“十六头四方嵌银丝咖啡具”、“银葵壶”、“九头朝凤酒具”、“嵌银丝三足鼎壶”等,均是历史上这种工艺的成功之作。当上面开缝时就在缝上画一条线。壶嘴有损坏用金属代为画接,身筒开裂则来个全身“装饰”。以至后来学表志本,有了专施焙镶嵌装饰技法者,的人也在此基础之上变革,以红木、象牙镶嵌茶壶,亦有所见,整体格调和谐,亦是一路。
三、泥绘,规范
泥绘装饰流行于19世纪晚期。其工艺方法是,在完工的壶坯上,用其他色泥浆或本色泥浆,以毛笔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因用泥堆画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用在泥绘的色泥有朱砂泥、黑泥等。早期的泥绘以白泥居多。用泥绘的手段来装饰,作者必须具有书法、绘画、贴塑等高超的艺术造诣,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贴花,则是用事先印制作好的薄泥图案,粘贴到泥坯上成型。泥绘、贴花方法在清代
中期曾盛行一时,运用泥色变幻,再以笔堆画出厚薄、深浅、层次分明,书卷气浓厚,意境殊佳。
四、绞泥
绞泥就是绞胎。其工艺与历史上瓷器的绞胎手法出于一脉。明?、清紫砂造物已见此手法。绞泥装饰的关键是泥色协调以对应装饰效果。实现对取得的色彩效果要有一个预想,配置适当的泥条、泥片、分层粘合,有意扭曲变化,然后割出泥等,平悉加工后即可使用制壶。这种装饰的特点是寓藻饰于自然之中,用质朴的泥色变化起刮与浮雕,雕塑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且把握摩挲平滑润泽,给人多姿多彩的联想。绞泥的制作要求是自然、贴切、切记花哨、浮艳、堆砌。吕尧臣的“郑京壶”、“华经壶”、“方中壶”,李昌鸿的“绞泥罐”。均是此中佳作。
五、陶刻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小刚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进窑烧成。它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壶艺之中,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法。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定稿后用陶刻刀依照墨迹镌刻。空刻,是以刀直接在坯体上镌刻,还可按以下标准细分:“印刻”:一件书画稿可复印数件,乃至一批。1958年,用油印法将书画稿复印于坯上,然后镌刻。称之为不上色的陶刻叫“清刻”。刻后着颜色的叫“着色刻”。泥未干时称“湿刻”。泥坯干后称“干刻”。紫砂陶刻的表现形式,则以阴刻最常见,除此之外,还有阳刻、琢沙地等。陶刻的对象,当然也不是单指茶壶的装饰刻画,也包括刻画花盆、花瓶、餐具、还有挂盘、壁挂、壁饰等。
紫砂壶上的铬刻,早期仅限于壶的底部,为壶艺家的落款。由于紫砂茗壶的社会影响,吸引书画金石家前来定制茶壶并亲自挥毫镌刻,亦逐渐形成一种风尚,追求书法及镌刻趣味,陶刻部位由壶底部移到肩腹及盖面等显见部位,内容除纪事外已提升到文学性的高度,用以言志寄情。陶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做出巨大贡献的,当属清代嘉、道年间的陈鸿寿(号曼生)及其“曼生壶”。曼生壶的陶刻以铬文为主,富有寓意、情趣,创造了独特而又成熟的全新紫砂壶艺术风格。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