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这个源自中国的古老艺术品,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态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砂壶的纪录片,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一、紫砂壶的历史
紫砂壶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它是由宜兴当地的紫砂泥制作而成,因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兴盛是在明清时期。
年代 | 紫砂壶发展历程 |
---|---|
宋代 | 紫砂壶初现,主要用于烧制陶器 |
明代 | 紫砂壶逐渐成为茶具,技艺日益精湛 |
清代 | 紫砂壶技艺达到鼎盛,涌现出许多大师级人物 |
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泥:选用宜兴当地的紫砂泥,这种泥质细腻、透气性好,是制作紫砂壶的绝佳材料。
2. 洗泥:将紫砂泥浸泡、洗涤,去除杂质,使泥质更加纯净。
3. 拌泥:将洗好的紫砂泥进行搅拌,使其达到均匀的状态。
4. 拉坯:将拌好的泥料放在拉坯机上,通过手工操作,将泥料拉成壶身。
5. 剪嘴、挖把:在壶身上剪出壶嘴、壶把等部件。
6. 精修:对壶身进行精细的打磨、抛光,使其表面光滑、圆润。
7. 烧制:将制作好的紫砂壶放入窑中烧制,烧制温度一般在1100℃左右。
三、紫砂壶的纪录片
近年来,关于紫砂壶的纪录片逐渐增多,这些纪录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紫砂壶的魅力。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紫砂壶纪录片:
1. 《紫砂壶传奇》
2. 《紫砂壶制作技艺》
3. 《壶中日月》
4. 《壶语》
这些纪录片通过真实、生动的画面,让观众了解到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历史渊源以及艺术价值。
四、紫砂壶的艺术价值
紫砂壶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式美: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样,有圆、方、扁、提梁等多种形状,给人以美的享受。
2. 艺术装饰:紫砂壶的装饰手法独特,有刻、画、雕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工匠的技艺和审美。
3. 文化内涵:紫砂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诗词、典故、山水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紫砂壶,这个历经千年的古老艺术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通过紫砂壶的纪录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以及艺术价值。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紫砂壶的魅力代代相传。
那绝对是百家讲坛。中央台有权威,都是清华北大教授。范蠡》、《方尔加讲孔子》、《老子与百姓生活》、《战国说客双雄之苏秦张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吕不韦》、《李斯》、《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王立群群汉代风云人物》、《汉代国策风云》、《正说三国人物》、《易中天品天国》、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玄奘西游记》、《杜甫的文化意义》、《唐高宗真相》、《武则天》、《太平公主》、
《李煜》、《正说包公》、《苏轼》、《两宋风云》、《陆游》、《李清照》、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唐伯虎》、《明十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清十二疑案》、《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康熙大帝》、《康熙陵寝》、《正说刘墉》、《正说和坤》、《正说纪晓岚》、《周岭解密曹雪芹》、《嘉庆陵寝》、《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嘉庆陵寝》、《道光与鸦片战争》、《道光陵寝》、《慈禧》、《慈禧陵寝》、《传奇太后》、《李连英》、《胡雪岩的启示》、
《钱钟书系列》、《鲁迅》、《梅兰芳》、《程砚秋》、《抗日名将杨靖宇》、《杨子荣》、《解读张爱玲》、《另类英雄李云龙》、《二战人物》、《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焦裕禄》、《大变动中的中国》、《历史人物的悲剧》
以上是中国历史的,下面是外国史、发展史、文学的:
《探索宇宙》、《地球成长史》、《地域文化的形成》、《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古代希腊》、《面对缪斯女神》、《生命的奥秘》、《文明的发动机-数字》、《文明驻足地》、《论争象牙塔》、《传承的神韵》、《王国维系列》、《社会的源动力-经济》、《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孟子的智慧》、《唐诗的故事》、《诗歌唐朝》、《品读水浒传》、《鲍鹏山新说水浒系列》、《范进中举》、《解读三字经》、《我读经典》、《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新解红楼梦》、《周思源也说秦可卿》、《红楼梦里的配角》、《红楼六家谈》、《红楼梦中的春节》、《马瑞芳说聊斋》、《西厢记中的爱情》、《从悲到喜说西厢》、《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我心目中的陈嘉庚》、《千古中医故事》、《金正昆谈现代礼仪》、《老舍的文学地图》、《吴建民盘点2004》、《大年初一说经典》、《百家讲坛精彩小段》、《解读中医》、《郑和下西洋600年祭》、《蜀地探秘系列》、《中国电影百年》、《钤记中华》、《楹联的故事》、《新解36计》、《传奇紫砂壶》、《探秘中国汉字》、《中国四大爱情传奇》、《华夏春秋志》、《孔庆东看金庸小说》、《引雅入俗张恨水》、《语言的方程》、《相识数学》、《马未都说收藏系列》
《智商情商》、《心灵鸡汤》、《当茶遇到咖啡》、《人的生与活》、《风雅百代存》、《杜甫的文化意义》、《爱的四重奏》、《身边的礼仪》、《教育系列》、《冷眼看热点》、《女人说话》、《物理的挑战》、《建筑不是房子》、《撼天之旅》、《昆虫》、《海洋生灵》、《与健康手拉手》、《文学的个性》、《不停息的旋律》、《千古中医故事》、《企业的方向盘-管理》、《千年少林》、《红旗渠的故事》
牛逼讲解员:
高日晖:文学博士、大连大学副教授
胡金兆: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喻大华: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蒙曼《大隋风云》节目
王树增:国家一级作家、大校军衔
段怀清: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
周汝昌: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紫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少将,中国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立群大风歌节目
徐放鸣:现任江苏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百家讲坛讲师(20张)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郦波《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节目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骏:法学博士、国防大学教授
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周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红学家
曾仕强: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姜安: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
傅佩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三部主任、副研究员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
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袁腾飞: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历史教研员、北京市高级教师
魏新《东汉开国》节目
赵晓岚: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江英:教授,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正师职,大校军衔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副教授
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文汇新民报业高级记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从事医学工作20年
吕立新:书画鉴定专家
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于涛: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博士
吴桐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魏新:山东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作家,诗人
刘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梅毅:中国作家协会一级作家
韩田鹿: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玉平: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学博士、心理学博士
罗大中:中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
张大千:脑科医学专家,中西医结合内科教授
朱翔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北京四中校长助理
于丹论语节目
李清泉: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博士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厉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钱斌: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苏升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寅: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中国清宫史学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理事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王卫平: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于庚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孙国亮: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韩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张宏杰:作家、清华大学博士后。。。。。。
希望你喜欢
文/林间白鹿
图/花瓣网
从宇宙整体,大、中、小到个体;人与空间,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中,感知“以太气体”的存在与变化。
站在《道德经》《黄帝内经》中医、文字、耕作、衣食住行的角度观察
《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其所言的“物”,可理解成最初最整体最原始的“以太气体”。
此“气”在天地万物(宇宙万物)出现前就形成,它包裹融合渗透整个宇宙空间任意细微之处。
可能有人会疑惑,这个“物”不就是道么?怎么又成以太气体了。
其实《道德经》中老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对这个“物”感到很神奇,为了表达描述它的特性,将就安个名字曰:道。
相关纪录片讲述:函谷关时老子对写“物”也是迟疑再三,以免后人错解。
因为这个世间的言语是无法将高维度的“物”描述清楚的,于是下笔开篇第一章先讲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在:透过这滴水来看大海,这滴水并非大海的全部。通过语言来感知“道”,而语言不是“道”的全部或“道”的本体
中医称:五气具足则成人形。
何为“五气”,其实就是以太气体在宇宙空间的一个“小局部”呈现,即五行星(木火土金水)的能量场。
因其阴阳转换中运行特性分为六气: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
即《黄帝内经》所述六十甲子中“五运六气”对地球四季气象变化与万物生长的影响。
虽如此多的命名,所描述的仍然是文首的“物”。而“物”所呈现在人相关的这部分命名“以太气体”。
沉重一词中,“沉“与”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或状态
在抱起孩子时,有的孩子手感重,且是一种扎实或者结实的重,这类孩子肢体协调性好。
有个别孩子他却是沉,甚至比前者要费劲些,但这与重无关,整体感觉是向下坠的那种沉。或是日常的行动中,显现出沉而不稳的感觉。(包括成人群体)
为什么“沉”呢?汉字有一个词给出了答案叫:消沉!(消则沉)因为“消”所以“沉”。“消”——消极、消退、消耗。
也就是此孩子的生命能量场,在知性的东西、情绪、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等因素中极度的消耗,呈现出生命能量场向下坠的状态。
比如,抬着喝得烂醉的人时,要比平常抬他时会重很多也是此道理。体内微弱的气息,未能有力向上支撑物质身体。
01.
当要种植天然收获的种子时,种子通过与“主人”手心的接触,就储存了“主人”身体及至心理状况的信息。
而且能在未来的生长过程中,能食用的部分生发出的能量场正好可以弥补或者说是完善“主人”身体信息缺失的那部分。
02.
再如耕地。当人在日积月累地“照料”一块土地,人与土地形成生命能量场一呼一吸的流动关系。
土地生长出的蔬菜植物以相应的“场”,“反哺”回给主人,于是有了一种吃起来亲切的感受。
01.衣
中国民间年迈老人流传着一句晚年惜福的传统。惜福不是从节约的层面看,而是道与中医角度,从阳气的消耗的层面看。(以太气体的消耗)
老人家不太穿新买衣服,觉得不自在或不舒服,不是纯不纯棉的问题。
而是原有的衣服五年十年二十年的穿一下来,在阳气盛的时候,衣物得到阳气的滋养,而当身体虚弱或年迈阳气衰退时“反哺”回来。
老人穿上自己原有的旧衣服,内在会升起舒适与亲戚感。(自缝衣服除外,因为自缝衣服注入爱与以太气体的传递)
所以,包括中医的角度一般不建议年迈的老人换新床或换房间住,原因就在于阳气的消耗上。
02.食
以馒头为例,机械(哪怕是智能高精准配方)制作出的馒头,不见得有人充满爱心地手工制作好吃。
原因在于人工制作时传递着以太气体的能量信息。吃的人能通过味觉感观感受到一些超越食物以外的信息。
如同收到的不是食物而是对方写来的“一封信”。也正如此,每个人都念念不忘妈妈饭菜味道的原因。
03.住
物质身体如同一个“房子”,“房子”阳气不足时,就会因亏空而虚。中医讲:空而虚虚生寒寒生湿湿化瘀热瘀生堵机体失衡。
同样对于我们居住的房屋来说也是如此,最明显比如我们去外地一两个月,家里无人居住。回来时,开门那一刹那会有种偏霉偏微潮偏阴凉的感觉。
也就是房子需要阳气的滋养。如同上面中医讲述的理论一样,阳气(人)外去时间长后而生空而虚、虚生寒寒生潮湿等。
所以过去的瓦房最明显,没人住后很快阴凉潮湿(屋梁木头易生潮霉化腐烂地面墙体潮湿长䓍)接着一阵风一场雨就倒塌了。
扩展开:
1、一般老房子存储着几代人的能量场滋养,一些家族经常打点,主要是讲究聚人气。(有香炉的老房子或祠堂)
2、房子越大其实消耗人的阳气越大
3、现在人常提到的“断舍离”。其实属于所谓“我”占有的东西越多,消耗那个“我”的能量也越大。
04.行
关于“行”之前有个体验,只是现在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借用“空间”的感受来谈,
比如居住不同地区的人,同一时间段,用同一种方式(或仪式)进行祈祷,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能量场;
或者是同一时间段,在练功、或是打坐、或是站桩等,同样会产生一种同频共振的能量场。
(以上讲人的部分;以下观察到物的方面)
1、书法,不仅传递出书写人技能、理论、章法等“术”方面的可视察的内容。更潜藏着一些生命信息——生命能量体。
里面包含着书写人的成长历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部分是不易被临模仿写出来的。
如同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们的碑帖,其神韵与内在生命力依然可以“穿越”千年,和当下读懂它的人产生能量共振。
2、自古正宗的紫砂壶,用法有讲究,新壶都有开壶养壶(是一种新壶使用的仪式)之说。
使用时间久了会“认人”,当非主人用它时,有十壶有九壶自然破碎之说——这说法源于资深茶道圈子中的共识。
类似于玉器,矿物质得到生命体的传递与滋养会变得温润,或者说形成一个整体的关系。
3、人状态好时我们称“气色”好,一个场所的状况好时我们称这个地方“气场”好。气是以太体的基本呈现。
上学期为了收集感观道材料,我与园长来到公路边上一大片荔枝林,林内地上有厚厚一层人家砍下的枝叶,大小正合用。
可是我们进了到林子寻视一遍后隐隐感到有种不妥的氛围(虽旁边就是民宅区但此林却有一种抛弃、冷落、衰败的场能),觉得材料虽好但用在园里欠妥。
我们转往田间的方向走去,在一座曾经饲养牲畜但现却已部分倒塌的平房旁,有一片龙眼树林。
同样是荒芜凌乱、地上枯枝残叶。但林内却暗藏着一种不被人为打扰的生机气息。我们就捡这里的材料回园里做感观道。
其实“以太气体”本身就充满着整个时空,万物浑然一体。只是我们将它呈现在人体的那部分称为“以太气体”,它分分秒秒在变化。
部分人在学习《人智学》时,会“卡”在名词或名词解释上。
然后追根问底,查阅相关联的资料,辛苦了一番,结果呢,知识是搞清楚了,但太过于细化的汉字却容易把自己给框住了。
产生了修学上所讲的“经障”“文字障”,跳不出来就觉察不到文字背后所传递的那个真实东西。
01.有意识。
意识到文字仅仅是个“工具”,利用它来帮助记载与交流,名词并非物质本身,而应穿越文字感受其背后的东西。
因为“多维度的物体”无法用“这世间有限的语言”来描述,只会把大的东西给描小了或是会越描越“黑”。
02.用“感受心”来阅读。
因为理解的方式入脑,大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比对很耗脑力与气血;再者容易带来过去的经验情绪评判等思维参入干扰。
而用“感受心”阅读,则直入“心魂”。“心魂”乃智慧之眼,直通本源。然“感受心”不易生起,需要看读书时的环境和状态,心神回到空灵的专注,以及对“道”的恭敬和自我的谦卑。
但是有了“感受心”之后,“心魂”也不易触及,于是才有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传统文化称其为: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一旦触及,一通百通!
感恩遇见!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