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文化盛行的中国,紫砂壶作为一种独特的茶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件工艺品,一件艺术品。而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更是匠心独运的杰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砂壶的世界,感受全手工制作的魅力。
一、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
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壶起源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相传,紫砂壶的创作者是明代正德年间的陶瓷艺人惠明。他发现当地的一种紫色的泥料,经过烧制后呈现出独特的色泽和质感,便尝试用它来制作茶具。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紫砂壶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茶具。
紫砂壶的发展
紫砂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1. 初创期(明代):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制作技术逐渐成熟,但造型相对简单。
2. 发展期(清代):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紫砂壶艺人,如陈鸣远、杨彭年等。
3. 繁荣期(现代):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制作技术更加精湛,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泥:紫砂壶的泥料来源于宜兴市的紫砂矿,经过筛选和调配后,才能用于制作紫砂壶。
2. 练泥:将筛选后的紫砂泥料进行搅拌、揉捏,使其达到一定的粘度和可塑性。
3. 塑形:将练好的泥料放在陶轮上,通过手工或机器的方式塑形。
4. 修整:将塑形后的紫砂壶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泥料和瑕疵。
5. 晾干:将修整好的紫砂壶晾干,使其达到一定的湿度。
6. 烧制:将晾干后的紫砂壶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烧制温度一般在1100℃左右。
三、紫砂壶的种类与特点
紫砂壶的种类繁多,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紫砂壶:
壶名 | 形状 | 特点 |
---|---|---|
紫砂壶 | 圆润、丰满 | 色泽紫红,手感细腻,保温性好 |
石瓢壶 | 线条流畅,造型独特 | 色泽深沉,线条优美,寓意深刻 |
禅意壶 | 简约大方,线条流畅 | 色泽淡雅,寓意禅意,寓意深远 |
茶船壶 | 造型独特,实用性强 | 色泽丰富,实用性强,适合品茗 |
四、全手工紫砂壶的魅力
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具有以下魅力:
1. 独一无二: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2. 匠心独运: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体现了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实用性强:全手工制作的紫砂壶保温性好,适合品茗,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紫砂壶全手工制作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技艺。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件工艺品,一件艺术品。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一匠心独运的艺术品,传承和发扬紫砂文化。
手捏紫砂壶和全手工差别如下:
1、准型工艺:半手工的紫砂壶是靠石膏模具去准型,全手工的紫砂壶则是靠匠人的眼和手去准型。
2、制作工艺:半手工是置于模具中进行整修,受力是来自于内部,全手工则是整形受力来自于外部。
3、使用方面:半手工的紫砂壶因为受力在内,所以并不会有砂粒聚集内侧,透气性相对于全手工紫砂壶会变差一些。所以泡茶把玩一般是选择全手工的。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在挑选紫砂壶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来购买:
1、鉴别紫砂壶是否是正宗的紫砂泥,好的紫砂泥摸上去有豆沙状。
2、用壶倒下水,要畅通,没有阻碍感,倒完后看看壶内是否有残余。
3、制作上要形制端正,圆就圆方就方,饱满没有什么非造型外的变形,底部是否是平整的。
4、买好壶后,可以当即试下水,实用的紫砂壶必须要流口把尖壶口(不包括盖子)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不会溢出倒茶时)。
1、制作工艺
全手工整形受力来自于外部,而半手工是置于模具中进行修整,受力来自于内部。
2、收藏意义
追求的是收藏价值,还是尽量优先选择全手工壶。不仅仅是因为每一把全手工壶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更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
3、使用方面
外观而言,全手工体现的是手艺和个,所以有时候并不完美甚至略有瑕疵。半手工追求的是规矩和周正。但实用比较二者没有多大的差别,初学者很难看出整体的差异。
泡养的差异而言,受力在外的全手工壶,透气不透水的砂粒聚集到壶体内侧形成泥砂坚”骨,更好地保留了紫砂壶的透气。受力在内的半手工并不会有砂粒聚集内侧,透气则会变差一些。通常,全手工的壶要比半手工的泡养变化来得更快。
一般全手工的紫砂壶都会有内壁章,主要大师的个人习惯。还有一种是薄胎的紫砂壶,这种紫砂壶有些不会刻意刻章。没有图片也分辨不了,你可以看看文章,对照来辨辨哦
如果是一把方器,那么它的全手工成型方式就是泥片镶接成型,我们今天就以最常见的圆器来说明,毕竟圆器是紫砂壶市场销售的主力。
一、泥片接头的拼接
1、全手工圆器都会有壶内接痕,无一例外
全手工做一把圆器紫砂壶,首先需要把泥条打成长方形或是扇形的厚度均匀的泥片,然后将泥片围成一圈,再将泥片粘接起来,在粘接处,一定会留下一点痕迹,壶外面的痕迹可以通过工具处理得相对没那么明显,但是里面的痕迹一来很难处理,二来也没有必要去处理,因此在泥片粘连的位置内部,一定会有一条接痕(接头),这条接痕是任何一把全手工圆器都会有的,无一例外。
2、接痕具体的位置在哪呢?
我们一般会在接痕处装上壶把。因此接痕的位置一般就在壶把对应位置的内侧。为什么一定要把壶把装在粘连位置处呢?因为这样,即便外部的痕迹能稍微看出来一点,装上壶把之后就不会影响美观。
3、具体操作方法
将手指伸进壶把位置的内壁,来回触摸,若是全手工,你就会感受到接痕位置处稍微有点凸起的一条线,或者在壶把对应内侧打上灯光,用肉眼一般也能看到接痕。
这是辨别全手工紫砂壶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个接头基本可以判断这把壶不是全手工的,但也不能排除极小部分不诚实的人因为知道买壶的人会用这个方法来辨别,就会在一些半手工壶的这个位置做上所谓的假接头(在粘接触用紫砂泥贴出一条线来),这样的假接头不管是摸上去还是看上去都会给人特别突兀的感觉,两边的过渡也不是非常自然,但如果处理得极其用心,一般人就比较难判断了。
非全手工的壶不只一条拼接线条,出现“两条线”的一定不会是全手工壶。
半手工制作的紫砂壶,需要将围好的泥片放在模具里,由内向外的用力的“搪”,由于模具是对半分的,一旦用力就会留下“竖线”,一般都是在壶嘴和壶把的下方。当然这是处理不好留下的印记,为了能掩盖痕迹都会修整好这些很明显的破绽。
并不是所有的壶都会留下接头痕迹,比如40目或50目的紫泥,本身的颗粒会比较粗,师傅在做的时候不喜欢有这么明显的接头,会影响壶的完美度,那就会用工具去光一下,摸不出接头的痕迹。
二、内壁印章
内壁印章的作用一是为了证明壶的身份,二是用来分辨手工壶。全手工内壁的印章都是在打泥条的步骤上盖的,再将泥片围成一圈拍打泥片成壶型,随着身桶的塑造印章也会随着产生不同的扭曲效果。所以成品的印章看起来比较的自然,与四周的深浅、壶型走向基本一致。
仿全手工壶会在成型以后用软皮章加盖,某些壶型存在弧度,印章加盖上会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比较生硬,不够自然。
比如说比较常见的石瓢,是下面肚子大,口再慢慢往上收的,泥片在拍打的过程中印章也会随之产生变形,成型一般会是梯形。而潘壶里的印章会是不规则的形状,上下较窄中间较宽。
三、内壁自然褶皱纹
全手工紫砂壶的壶内壁,会出现一种自然的褶皱,行话叫泥门。
全手工紫砂壶是用竹拍子手工拍打使身桶成型,所以壶身外壁的泥料颗粒分布十分紧密,而内壁由于没有受到力量的挤压,泥料颗粒分布相对松散,整体呈现出外紧内松的特征。
非全手工的壶是借助模具手搪成型的,制作时壶体各处受力均匀,内外壁泥料颗粒分布的松紧度相差不大,不会存在全手工拍打的褶皱纹。
由于借助了模具,内壁有时候也会存在不平整的现象,这个时候推墙就显得格外的重要。经过推墙来使内壁更加的光洁平整,推墙通常会推得比较高。全手工在壶底的接口处有时会做推墙的处理,但一般都不会推的太高,以免破坏全手工内壁的自然褶皱。
“推墙刮底”说过推墙处理,就要再说说刮底了。现在刮底已经不能辨别手工壶,先不说半手工的壶有刮底,就是市场上最低端的机车壶、手拉壶都有这个特征。
四、上准片的地方痕迹
全手工的壶需要上准片(专门针对壶口还需要再上一层泥片),由于准片是用脂泥粘的,收缩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留有痕迹。
壶口因为还需要一层泥,这层泥是滋泥(脂泥)粘上去的,因为不好做内部的修饰一般会留下痕迹,用手可以摸得出来。
五、下假底的痕迹
和上准片一个原理,全手工的壶还需要上假底,收缩过程中会留有痕迹。
六、壶盖接头
壶盖是经过两部分来完成的,帽子和戳口。戳口的制作和壶身桶是一个原理,都是有接头的。将壶盖翻过来,在里面会有一圈线也就是一个接纹。接纹在泥料烧制以后会有一个简单的收缩,泥料收缩比比较大的话很容易看出来。
细看紫砂壶盖,一部分还有一圈圈的旋纹,因为在制作紫砂壶盖时,盖子是在工具上转动的,盖子转动时与磨具轻轻地摩擦,这样就在盖子的表面留下了很细很细的旋纹,烧制过程中这些旋纹仍然没有消失,看起来很美观。
其实说了全手工的辨别只是让你多一种选择,并不是说除了全手工以外的壶都不值钱,半手工壶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品质越来越好,许多全手工壶比不上半手工。一些比较独特的壶型必然要依靠模具来完成,比如筋纹壶。一把壶的价值不只是看做工,还要看泥料、壶型、装饰、造型等等来确认其价值,不能以偏概全,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紫砂壶。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