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的陶瓷艺术中,紫砂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茶具之王”。而在这其中,以鹤为形象的紫砂壶更是匠心独运,成为了一件件艺术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紫砂壶鹤的魅力所在。
一、紫砂壶鹤的起源与发展
紫砂壶鹤的起源:
紫砂壶鹤起源于我国明朝,当时以宜兴紫砂壶最为著名。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制壶艺人纷纷涌现。其中,以鹤为形象的紫砂壶便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
紫砂壶鹤的发展:
随着紫砂壶艺术的不断发展,紫砂壶鹤的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从最初的简单造型,到后来的精致工艺,紫砂壶鹤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为了紫砂壶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二、紫砂壶鹤的制作工艺
紫砂壶鹤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泥: 紫砂壶鹤选用的是宜兴特有的紫砂泥,这种泥料具有透气性好、吸附力强等特点。
2. 制坯: 制坯是紫砂壶制作的基础,需要经过揉、拍、搓、捏等手法,将泥料制成壶身、壶盖、壶把等各个部件。
3. 修整: 制坯完成后,需要对壶身、壶盖、壶把等进行修整,使其更加规整。
4. 刻画: 在壶身上刻画鹤的形象,需要运用雕刻、刻画等手法,使鹤的形象栩栩如生。
5. 烧制: 将刻画好的紫砂壶鹤进行高温烧制,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三、紫砂壶鹤的艺术特色
1. 独特的造型:
紫砂壶鹤的造型各异,有的简洁大方,有的精致细腻。其中,以鹤的形象为特征的紫砂壶,更是将鹤的优美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2. 精湛的工艺:
紫砂壶鹤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从选泥、制坯、修整、刻画到烧制,每个环节都要求严格。这使得紫砂壶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深厚的文化内涵:
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吉祥,紫砂壶鹤将这一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四、紫砂壶鹤的市场价值
紫砂壶鹤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市场上备受追捧。以下是一张表格,展示了紫砂壶鹤的市场价值:
| 品种 | 价格(万元/件) |
|---|---|
| 简洁型紫砂壶鹤 | 3-5 |
| 精致型紫砂壶鹤 | 5-10 |
| 珍稀型紫砂壶鹤 | 10-50 |
紫砂壶鹤作为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紫砂壶鹤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我国陶瓷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徐友泉】
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欧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红等居多,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技艺独绝。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兴制紫砂器。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除茶器之外,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庄严慈悯,神采如生。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壶名手也。”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为时人所赏识。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号鹤峰、鹤、壶隐、石霞山人。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是一个善翻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杯、诰宝壶、花尊、菊盒、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款识书法楷、行、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兼长紫砂炉。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壶设计。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艺家所珍爱。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他善于配泥,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杨彭年之弟。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杨彭年之妹。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其传世品竹段壶,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善制锡壶及紫砂壶,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做工精湛。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其传器有“鱼化龙”“掇球”“风卷葵”“一捆竹”等式样,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骨肉亭匀,气度不凡。
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紫砂壶制壶名家。
郑宁候—-清康熙年间紫砂壶制壶名家。
华凤翔—-清康熙至雍正时期制壶名家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陈鸣远—-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金士恒—-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彭年—-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
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杨凤年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卢占延—-号木道老人,为民国初陶人,出生于福建永安。解放后被国家评为特级手拉壶大师,在朱泥器中享有极高声望!据云裘桂林、张德海等曾在他门下学艺!
瞿应绍—-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邓奎—-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
瞿子冶—-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范勤芬—-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後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
汪淮—-字小海,一字禺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江案卿—-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黄彭年—-(1823-1890)字子寿,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於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东石—-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圣和—-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字印。由於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陈光明—-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後为後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陆大—-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方曾三—-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
裘桂林—-朱泥壶的制壶大师,代表作品有《俘虏》《真身》,所制之壶,无不精美,曾在卢占延(见上)门下学艺!
张德海—-福建制壶名家,代表作品有《六柏》,与裘桂林是同们师兄弟!
柏原—-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於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於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於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有很多壶友在私人订制紫砂壶时,不知道该刻什么壶铭好,下面是古今名家(部分)壶铭给各位壶友以作欣赏与参考。
孙道明遗器壶铭:
且吃茶,清隐。
壶润茶香
留佩题壶铭:
把此瓦缶石,亦作玉壶看。
壶中日月长,山窗无依样。
三分分,茶解解,解之之渴。
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占,得铭饮。
时大彬壶铭:
行吟山水之中。夜泊江门外。
清风枞起腋。明月一天凉如水。
一杯清茗,可沁诗脾。
叶应经霜绿,花肥映日红。
陈用卿壶铭:
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
瓦平亲汲三泉水,沙帽笼头手自煎。
汪森题壶铭:
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地者,心恬神宁。
酌中冷,汲蒙顶,谁其贮之古彝鼎,资之,汲古得修绠。
古泉题壶铭:
香引春茗,声度梅花。
吾山题壶铭:
臂月团,宜左右,不求备,长相守,此延年,彼益寿。
孟臣壶铭:
一片冰心。月下甘泉。
白玉山居。松风水月。
玉井生香味。一勺之水多。
切吸杯中月。只在此山中。
山中一古人。知君于此景。
闲人野寺门。平桃作别烟。
明月山中来。明月松间照。
直上江水流。白云天外至。
白云一片玉。玉宇乍生凉。
花香讶正甜。茶具质而坚。
香引古人来。香中别有韵。
巫山十二峰。八月湖水平。
水山作主人。亦足以叙情。
春风饮诗古人来。清秋月满映三红。
二水中分白鹭洲。泉流直下三千尺。
明月一天凉似水。洞口飞江日照斜。
吟到梅花句亦香。月明林下美人来。
水接西江天外声,三山半落青天外。
竹窗闲楼一片云。江上春光留此夕。
斜挹雪和凉见月。月明一弓凉似水。
就里春光随意好。思清都为饮茶多。
水交以淡,茗战而肥,香浮雀舌,助我诗人。
朱石梅壶铭:
昔人咏梅云,香中别有韵。
芬花一瓢,东阁招邀。
寒香沁肺腑,同味江南佳。
范佳果,试槐火,不能七碗,兴来惟我。
花院闲吟处,呼童烹石泉,最怜松顶鹤,非舞避炊烟。
文旦壶茗:
何必凤团夸御茗。浣女祠前落日尘。
松竹开三迳,花落鸟啼水自流。
敲诗煮茶
子冶壶茗:
翡翠婵娟,春光荡漾,置壶竹中,影落壶上。
一勺八斗之才。千石公侯寿贵。
烹得喜安至,得味有诗来。
且夕畅饮三杯,身心了无一事。
一枝花入上林春。两腋生风。
烹茶无客至,得味有诗来。
荆溪水味同三峡,阳羡茶香过六安。
山家风味犹示淡,花下寻诗品妙若。
徐恒茂题馥远亭壶茗:
江郎怀里笔,潘令县中花。
风信初喊蕊,心田亦吐芳。
远树断云春雨外,华星明月晚凉初。
陈鸣远壶铭:
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
白玉山居,名人法古。
溪水绿生烟。两斋腋习习清风生。
雪花雨脚。衍斋真赏。
古今珍玩,只此可人。
器堕于地,示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
显明题壶铭:
山水主人,以之自乐。
古金题壶铭:
饮之长寿,百作宝盘,其永宝用。
吴梅鼎壶铭:
瓦壶天水菊花茶。
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郝翁壶铭:
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称来。
茶已熟,雨正朦,戴笠来,苏长公。
铁为之,沙抟之,彼一时,此一时。
以汗之铎,为今之壶,土泥代金,茶当呼荼。
曼生壶铭: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竹里半炉活火,丹井泉,宜延年。
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德茗饮。
若絮杯水如名淡,应付村茶比酒香。
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恐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所以为好。
天鸡鸣,爆露盈。
平壶留小啜,馀味带回首。
梅子雨润,础石涤烦,襟乳花碧。
东阁招邀,梅花一瓢。
五石无用,合世则重。
苦而回甘,直谏之言。
田家屋上,山窗依样。
鼓咽家涓润舌田。
叔陶作壶,其永宝用。
情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井栏”铭)
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覆斗”铭)
蟹眼鸣和,以牛铎清。(“牛铎”铭)
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延年半瓦”铭)
鸿溅于磐,饮食衍衍,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利。(“飞鸿延年”铭)
邵二泉壶铭:
客至何妨煮茗候,诗清只为饮茶多。
卢仝七碗风生腋,李白吟诗千百篇。
异石峰前瑶草,名花苑外嘉木。
酌来寒夜当酒,客去舌本留香。
隆然一勺水,中有十分香。
需于泥,介于石,别寒泉,永贞吉。
品茶但得水三峡,美酒何须斗十斤。
梅花松竹为三友,诗酒琴棋作四时。
一碗绿昌永,清风生两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故道攀山孤。
名花自放春何力。
饮酒千钟,挥毫万字。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陈煌图撰壶铭:
明月一天凉似水。
胡运撰壶铭:
石可袖,亦可漱,生满瓢,燕者寿.。
愚园主人壶铭:
车后作壶其永宝,子子孙孙万年永享。
竹士平(小涛)题壶铭:
携将阳羡山中茶,来试人间第一泉。
惠逸公壶铭:
爱闲因习静。明月水中来。
一朵云外来。两类清风生。
半入江风半入云。风光不与四时同。
明日满庭池水绿。一只花人上林春。
山寺静,石钟鸣,一瓢邀相君。
但看雪泛双瓯,涤芳情于肠胃;
果尔风生两腋,沁凉思与心脾。
吴昌硕壶铭: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梅稍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潜陶壶铭:
绿水闻中悟,春风啜后知。
自汲香泉带落花。
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平坡老诗。
雨足僧分润,花香客试泉。
昨自山中采,今从竹采里煎。
石上清泉,炉中活火,瓯中诗句,鼎上松声。
任淦庭(缶硕)壶铭:
白云怡意,清泉洗心。酌彼清泉,涤我尘缘。
堪然心迹玉壶清,龙芽初试碧泉甘。
雀舌未经三月雨,破睡须封不夜侯。
阳羡三春雨更肥,雨前剖得嫩兰芽。
此是诗仙坡老作,雨君同试雨前茶。
竹炉汤沸火初红,竹里煎茶味更清。
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
色到浓时方近苦,味从回处有馀甘。
潭泉海(石泉)壶铭: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激浊扬清,戳墨看茶。
抱翁轩中试品茶,色香兼胜信堪夸。
阳羡壶,荆溪茶,清吾诗脾写兰花。
毛国强(一栗)壶铭:
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怡。
花前酒后,鼓咽泉涌润舌田。
圆润古秀,涤烦解渴。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
咸仲英(冰心)壶铭:
清风西窗竹,白露一庭松。
春色新客,未足初浓。
闭门即是深山。
无由持一碗,寄于爱茶人。
满碗芬芳羡碧露,雨前活火试新茶;
凤饼龙团原价重,间中乐趣兴弥赊。
沈汉生(石羽)壶铭:
春满玉湖随意酌,味馀诗思扩胸襟。
壶上春秋,一盏清茶几首诗。
壶中天地,餐应饮液看梅花。
涧水初流碧,山樱早发红。
龙山唇嫩碧芽香。
午馀试枕味舜香。
满颛清茶闲读画,一天明月夜谈诗。
徐秀棠壶铭:
天随人意。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砂一茗皆佛陀,目之所及,心之为道。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