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紫砂壶,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宜兴,这个位于江苏省的小城,自古以来就是紫砂壶的发源地。而其中,荆溪庄制紫砂壶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成为了茶艺爱好者的心头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荆溪庄制紫砂壶的魅力所在。
荆溪庄制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荆溪庄制紫砂壶一直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荆溪庄制紫砂壶的传承:
传承人 | 传承时间 | 传承特点 |
---|---|---|
王锡良 | 1980年代 |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
李昌鸿 | 1990年代 | 注重造型,注重实用 |
沈建伟 | 2000年代 | 创新思维,追求个性 |
荆溪庄制紫砂壶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料优质:
荆溪庄制紫砂壶选用的是宜兴特有的紫泥、红泥、绿泥等优质原料,这些原料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好、不易吸附异味等特点。
2. 工艺精湛:
荆溪庄制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泥、制壶、烧制到打磨,每个环节都要求严格,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3. 造型独特:
荆溪庄制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样,有传统壶型,如石瓢、西施、大彬等,也有现代壶型,如南瓜、苹果、莲花等,每个造型都独具匠心。
荆溪庄制紫砂壶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茶文化、陶瓷文化、审美文化等多重文化元素。
1. 茶文化:
紫砂壶与茶文化息息相关,人们常用紫砂壶泡茶,既可品茗,又可欣赏壶艺之美。
2. 陶瓷文化:
紫砂壶是陶瓷艺术的一种,它融合了雕塑、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审美文化:
荆溪庄制紫砂壶的造型、色泽、线条等,都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给人以美的享受。
荆溪庄制紫砂壶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用特点:
1. 保温性好:
紫砂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以长时间保持茶水的温度,使茶香更加浓郁。
2. 透气性好:
紫砂壶的透气性好,可以使茶水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3. 不易吸附异味:
紫砂壶不易吸附异味,可以保持茶水的纯净。
荆溪庄制紫砂壶作为我国茶艺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它以其独特的工艺、造型和实用价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荆溪庄制紫砂壶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底款记错了…
底款为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著名壶艺名家。“孟臣”姓惠,是从听泉山馆珍藏的白砂大壶中得知的,根据是此壶底款有“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楷书十一字。关于他的姓氏、籍贯和大约生活年代有了较明确的断定。
惠孟臣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据说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因而风靡南国。后期专制朱砂几何形小壶,造型奇、体积小、工艺精。这种壶式为后世水平壶的前身。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练,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惠孟臣制壶除注重壶体浑朴精妙外,尤注重铭刻的书法。他的刻款书法秀娟,不离唐贤风格,笔法绝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孟臣壶”传器款识有书“文杏馆孟臣制”、“荆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有的前面标有制作年份或绝句,如“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烟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诗句,一般是在十几字组成的诗句或吉祥语闲章下镌刻孟臣制,字体多为楷书,也有行书体,笔势灵动,具书法韵味,用竹刀刻划,后期作品并用钤印。孟臣壶的款识以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佳精品。
(一)明朝时期的主要壶艺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蒋伯 。
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仲美、陈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沈子澈、陈辰、徐令音、项真、陈六如、陈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郑宁候。
(二) 清代主要壶艺家:
陈鸣远、许晋候、陈隐龙、项圣思、陈汉文、徐飞龙、华风翔、蔡乾元、惠逸公、锦春、邵元祥、彭君实、蒋志雯、史万全、史继长、邵兰孙、周候祥、杨友兰。
杨继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杨怀仁、陈文居、陈文柏、葛子厚、潘虔荣、于廷、潘大和、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陈殷尚、邵裕亭、范章恩。
邵旭茂、邵友兰、邵友廷、潘缄雄、陈曼生、杨彭年、杨葆年、杨风年、邵二泉、邵恒昌、钱弘文、徐温庭、蒋良玉、杨履曾、陈绶馥、薛怀、邵景南、陈寿福。
蒋德休、吴月亭、陈觐候、朱石梅、陈荫千、瞿应绍、邓奎、申锡、邵大亨、邵形龙、何心舟、梅调鼎、华祯祥、华君德、许升候、潘沂宝、邵正来、潘仕成。
史维高、魏孟民、王元美、吴芷来、陈用乡、胡耀庭、邵柏原、路衮补、陈文叙、蕉雪子、吴阿昆、周永福、于子良、冯彩霞、黄玉麟、余生、赵松亭、金士恒、吴阿根。
蒋裕泰、陈光明、程寿珍、陈懋生、潘志茂、王东石、王胜长、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陈伯亭、陈研卿、卢兰芳、邵维新、俞国良、邵云如、韩泰、江案清、蒋万丰、王玉林、范鼎甫。
(三) 民国时期的壶艺家:
李宝珍、吴虎根、杨莲生、蒋燕亭、范大生、程金寿、光裕、冯桂林、汪宝根、陈少亭、王玉仙、吴纯耿、沈孝鹿、邵陆大、范勤芬、刘福兆、江祖臣、金阿寿、汪生义、范臣甫、裴石民、顾景舟。
(四) 当代著名壶艺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顺、王福君、王振国、王生娣、王秀芝、毛国强、叶惠毓、许燕春、刘惠大、刘风英、刘建平、吕尧臣、朱复、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华、沈汉生、李昌鸿、李碧芳、李美金、李正华、李慧芳、束风英、吴云根。
吴亚亦、吴群祥、吴鸣、陈珍庆、陈福渊、陈钢、陈国良、陈进海、陆巧英、 陆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张红华、张锁坤、张守智、房玉兰、范永良。
范若君、范其华、范早大、周桂珍、周尊严、周定芳、季益顺、施福生、施小马、 施秀春、赵洪生、胡永成、咸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
凌锡苟、夏俊伟、顾绍培、顾惠君、徐汉棠、徐达明、徐建国、徐维明、徐元明、徐雪娟、 徐瑞平、曹婉芬、曹亚麟、谢曼伦、蒋蓉、蒋小彦、储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鲍志强、鲍仲梅。
并无姓许的紫砂名家。
拓展资料: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壶起源
创始人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供春传时大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后期紫砂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
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建国后七老艺人: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
当代紫砂大师
当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汉棠、鲍志强、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李昌鸿、顾绍培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制作与设计皆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紫砂名家
黄玉麟、程寿珍、汪宝根、范大生、汪宝洲、严光芝、葛宝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诸葛伯勋、沈孝鹿、鲍六芝、邵全章、陈少亭、胡耀庭、李宝珍、陈经耕、范锦甫、谈尧坤、耿春福、范泽林、邵宝琴、范建军、倪顺生、凌锡苟、顾治培、高丽君、高建芳、储集泉、程辉、惠祥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紫砂壶
2019年8月于济南英雄山一个即将闭店的老先生处得到一把带“荆溪“、“顾见文制“两款识的中号紫砂壶:
荆溪者,雍正四年(1726)设县。当时因江南地方富足,一县税银是其他地方的多数倍,甚至堪可与贵州甚至四川一省相当,于是一县分析出两小县,如宜兴即分成宜兴和荆溪两县,两县在同一处县城办公,至民国二年(1912)两县重新合并。所以,一般来说,带荆溪款识的紫砂壶多为清代制造。
此壶与无锡博物院所藏清早期“荆溪吴天禄制”紫砂壶材质相同,所用泥料是猪肝色,砂质坚硬,颗粒明显,显然经过了精心调配,包浆亦相近,当属清代生产无疑。惟顾见文者,网上未搜到此人名。
清早期荆溪吴天禄制铺砂大壶
紫泥铺砂,壶形质朴,工手规矩大气。壶底篆书款“荆溪吴天禄制”,这一名款十分罕见,为清代早期茗壶精品。
此篆字识为见,是否正确,还请方家指正。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