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紫砂壶 / 正文

紫砂壶珍宝(紫砂壶宝珍款)

发布时间:2025-09-20 浏览量:14 次 作者:古博

紫砂壶珍宝(紫砂壶宝珍款)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品,被誉为“茶文化的灵魂”。它源于江苏省宜兴市,已有千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工艺、精美的造型、实用的功能而闻名于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紫砂壶的魅力,感受这一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一、紫砂壶的历史与工艺

1. 历史渊源

紫砂壶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当时宜兴的制陶工匠开始尝试用当地特有的紫砂泥制作茶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紫砂壶逐渐成为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紫砂泥的特点

紫砂泥产于宜兴,是一种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的黏土。它具有以下特点:

(1)可塑性好,易于成型;

(2)烧结温度适中,不易碎;

(3)吸附性强,可去除茶水中的异味;

(4)透气性好,有助于茶水保持原有风味。

3. 紫砂壶的工艺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选泥:选用优质的紫砂泥;

(2)炼泥:将紫砂泥进行研磨、筛选、搅拌等处理;

(3)捏壶:根据壶形要求,将炼好的泥料捏成壶坯;

(4)修坯:对壶坯进行修整、打磨;

(5)烧制:将壶坯放入窑炉中进行高温烧制;

(6)抛光:对烧制好的紫砂壶进行抛光处理。

二、紫砂壶的种类与特点

1. 按造型分类

(1)光货:以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为特点,如石瓢、西施、大彬等;

(2)花货:以雕刻、镶嵌、堆塑等手法为特点,如南瓜壶、松鼠壶、梅兰竹菊等;

(3)筋纹货:以壶身上有筋纹为特点,如井栏、菱花、梅子等。

2. 按容量分类

(1)小品壶:容量在100毫升以下,适合品茗;

(2)中品壶:容量在100-300毫升,适合日常使用;

(3)大品壶:容量在300毫升以上,适合多人共饮。

三、紫砂壶的鉴赏与保养

1. 鉴赏

鉴赏紫砂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泥料:观察泥料的色泽、细腻程度、手感等;

(2)造型:欣赏壶形的线条、比例、美感等;

(3)工艺:了解壶的制作工艺、烧制温度、抛光程度等;

(4)品茗:通过品茗体验壶的透气性、保温性、口感等。

2. 保养

紫砂壶的保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清洁:使用后应及时清洗,避免茶垢和油污;

(2)避免碰撞:避免与硬物碰撞,以免损坏;

(3)保持干燥:存放时避免潮湿,以免影响使用寿命;

(4)定期养护:使用一段时间后,可用茶水浸泡,使其恢复光泽。

紫砂壶作为我国传统陶瓷工艺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让紫砂壶的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江苏省宜兴市珍宝阁生产的紫砂壶产品质量如何

宜兴市的紫砂壶在市场上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但其产品质量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尽管如此,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紫砂壶的外观还是能够让人感到满意的。

如果你打算购买紫砂壶来自用或送人,建议选择价格较高的产品。通常来说,价格较高的紫砂壶在工艺、材质和设计上更为考究,质量也更有保障。

在宜兴,珍宝阁是一个颇受欢迎的紫砂壶品牌。虽然它的产品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参差不齐,但大多数情况下,其产品还是能够满足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如果对品质要求较高,建议选择更知名的品牌或店铺。

需要注意的是,购买紫砂壶时,最好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以确保所购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总之,宜兴的紫砂壶市场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权衡价格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古代制作紫砂壶的名家都有哪些人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

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

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

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

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

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

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

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

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

《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

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

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

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

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

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

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

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

”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

“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

《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

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徐友泉】

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

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

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欧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

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红等居多,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

《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技艺独绝。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

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

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

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

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

《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兴制紫砂器。

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

除茶器之外,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

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庄严慈悯,神采如生。

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

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

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

《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

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

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

《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壶名手也。

”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

《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

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

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

”《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

《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

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

《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为时人所赏识。

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

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

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

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号鹤峰、鹤、壶隐、石霞山人。

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

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是一个善翻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

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

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

”有天鸡壶、海棠杯、诰宝壶、花尊、菊盒、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

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

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

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

款识书法楷、行、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

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兼长紫砂炉。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

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

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壶设计。

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

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

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

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艺家所珍爱。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

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

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他善于配泥,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

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

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杨彭年之弟。

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

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杨彭年之妹。

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

其传世品竹段壶,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

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

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

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

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

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

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善制锡壶及紫砂壶,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

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

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做工精湛。

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

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其传器有“鱼化龙”“掇球”“风卷葵”“一捆竹”等式样,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

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

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

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

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

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骨肉亭匀,气度不凡。

中国紫砂壶十大名壶

中国紫砂壶十大名壶:

1.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

壶直口,略呈长方形。雍正年间,紫砂泥色的内蕴之美受到皇帝的青睐,色泽古朴、韵致宜人的茗壶、茶叶罐代表了雍正的审美品味。器身方中见圆,圆中见长方。弯流,方柄。出沿式盖,方亭式钮。壶为紫砂内胎,外髹黑漆,并以金彩绘画。壶身描金漆绘保存完好,盖上则大部分脱落。壶身四面所绘内容为山水楼阁图,壶柄和流上绘制梅花。使用了漆画中重彩描金的技法,将壶体装饰得金碧辉煌。造型大气,构图饱满,描金漆画精美异常,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是故宫博物院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绘壶。

2.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四方壶

明代紫砂茶器属初创阶段,进入宫廷的紫砂壶都是作为内胎使用的。旧藏时大彬款识的紫砂雕漆四方壶,是全世界仅有的传世珍宝。里外挂釉的宜均制品明中期以后也相当盛行,其中的上乘之作成为宫廷的高档陈设瓷。

3.紫砂柿蒂扁圆壶

相对于其他的名壶来说,这个紫砂柿蒂扁圆壶,略显“调皮”。其完美的弧线设计中,也透露着硬型的棱边设计,使得壶看起来,不至于呆板,或者过于“圆滑”,完全符合大众的审美需要。

4.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

壶瓜棱形,曲柄,短弯流,瓜形盖,宝珠钮,圈足。紫砂内胎,盖及腹部绘绿地描金粉彩莲花、蝙蝠、杂宝纹,通体以金彩为主,其间点缀红、黄、蓝等色,设色艳丽,富丽堂皇。圈足内为紫砂地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壶是先在宜兴烧内胎,进呈宫廷后由造办处再加工,工序为描金、彩画、书款。经如此过程,这件作品才算完成。瓷器装饰发展到乾隆时期出现奢靡绮丽的风气,宫廷紫砂器也深受影响,紫砂胎加彩极为盛行。此壶藏有一对,塬存放于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御用紫砂精品。

5.玉麟款树瘿壶

玉麟款树瘿壶,壶身上纹理很模煳,像树皮,也像是动物的鳞片。总体来说,其造型还是比较奇特,比较个性一些,虽然谈不上华丽,典雅。但是仍是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6.提梁壶

壶圆形,鼓腹,平底。高架叁叉提梁相交于壶体上方,曲中有直,直中有弯,勾勒婉转,信手而成。圆盖凸起,以太湖石为钮。砂泥呈黄色,质地细润。此壶提梁的造型与壶身浑然一体,使作品具有平衡性而又不失活泼。清中期以后,提梁壶多由单提梁改为双提梁,既增加了壶的稳定性,又体现出壶形的美观。

7.紫檀竹皮包镶手提式茶及茶炉和六方壶

紫檀竹皮包镶手提式茶及茶炉和六方壶,做工很考究,特殊的设计,不管是手提式茶及茶炉,还是六方壶,都有自己的特点。方圆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将古代的那种“天圆地方”“天人合一”思想结合得很到位,深得文人雅士喜爱。

8.仿钧天蓝釉凫式壶

康熙朝造办处尝试在素坯的紫砂茶具上画珐琅彩,创烧了一批精美的紫砂珐琅彩茗壶。一件珐琅彩紫砂壶残器为故宫仅存,虽已残缺,但彩色和画功均出自于宫廷,弥足珍贵。雍正皇帝崇尚素雅,迷恋紫砂陶特有的天然色泽,将陶泥的自然之美发展到极至。这些素雅的凸花茶具代表了雍正宫廷紫砂古雅温润的艺术特色。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紫砂茶具情有独钟。这些成对烧制的乾隆御题诗烹茶图茗壶、茶叶罐具有鲜明的宫廷特色,是乾隆七年开始由内廷出样在宜兴定烧的御用茶具。

9.描金彩绘天鸡尊

尊作天鸡驮宝瓶式,天鸡腹中空,与宝瓶的底部相通,鸡首口部有出气孔。通体以白、绿两色砂泥制成,以金彩描绘花纹。天鸡立于祥云之上,背托宝瓶,翅膀、鸡冠等部位施红彩。宝瓶上绘金彩祥云及“寿”字纹。此尊砂泥极细,装饰华丽,是乾隆朝宫廷御用文房清供之一。

10.剔红乾隆御制叁清茶诗盖碗

乾隆帝喜茶,爱茶,而颤雹樱特制茶器、摆排茶宴,以群臣赋诗联句,风雅宫廷。拍品即为乾隆帝于正月吉日选松实、梅英、佛手叁种,沃雪烹茶,制叁清茶,于重华宫举行茶宴用器。据《乾隆记事》文件记载可知,茄丛此茶碗出自乾隆十一年谕旨设计。其制作讲究,刻绘精细,赏心悦目,表现极高工艺水平,为典型乾隆雕漆精品。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原文链接:https://www.idaitao.com:443/zishahu/115381.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古博文玩网是一个专注文玩珍宝收藏知识的一个网站,包括古玩字画、名家字画、翡翠玉石、钱币、油画、瓷器、文献、工艺品等珍藏品鉴定估值。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