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紫砂壶 / 正文

紫砂壶 紫檀(紫砂壶紫檀泥)

发布时间:2025-11-04 浏览量:0 次 作者:古博

紫砂壶 紫檀(紫砂壶紫檀泥)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其中,紫砂壶和紫檀木制品尤为著名,它们不仅代表了我国传统工艺的巅峰,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紫砂壶和紫檀木的奥秘,感受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一、紫砂壶:茶文化的灵魂载体

紫砂壶,顾名思义,是一种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过精湛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具。紫砂泥产于江苏宜兴,质地细腻,透气性好,适合泡茶。自古以来,紫砂壶就备受茶人的喜爱,被誉为“茶文化的灵魂载体”。

1. 紫砂壶的历史

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据传,当时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制壶艺人,他偶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泥料,经过精心制作后,制成的茶壶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泡茶效果极佳。从此,紫砂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紫砂壶的种类

紫砂壶的种类繁多,根据造型、材质、工艺等不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造型分类:圆壶、方壶、扁壶、提梁壶等。

(2)按照材质分类:紫砂泥、红泥、绿泥、黄泥等。

(3)按照工艺分类:光货、花货、筋纹货等。

3. 紫砂壶的鉴赏

鉴赏紫砂壶,首先要看其造型是否美观,线条是否流畅;其次要观察其材质,判断其泥料的优劣;最后要感受其泡茶效果,了解其透气性和保温性。一般来说,优质的紫砂壶具有以下特点:

(1)造型独特,线条优美。

(2)泥料细腻,手感舒适。

(3)透气性好,保温性强。

(4)泡茶效果佳,茶汤香醇。

二、紫檀:皇家贵族的象征

紫檀木,又称檀香紫檀,产于印度等地,质地坚硬、纹理美观,是制作高档家具和工艺品的优质材料。在我国,紫檀木制品被誉为“皇家贵族的象征”。

1. 紫檀木的历史

紫檀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关于紫檀木的记载。到了明朝,紫檀木更是成为皇家贵族的御用材料,用于制作宫廷家具、工艺品等。

2. 紫檀木的种类

紫檀木的种类繁多,根据产地、纹理、颜色等不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产地分类:印度紫檀、柬埔寨紫檀、越南紫檀等。

(2)按照纹理分类:山水纹、水波纹、虎皮纹等。

(3)按照颜色分类:紫红色、深红色、浅红色等。

3. 紫檀木的鉴赏

鉴赏紫檀木制品,首先要观察其材质,判断其颜色、纹理是否自然;其次要感受其工艺,了解其雕刻、镶嵌等技艺;最后要体验其气质,感受其皇家贵族的韵味。一般来说,优质的紫檀木制品具有以下特点:

(1)材质优良,颜色自然。

(2)工艺精湛,雕刻细腻。

(3)气质高雅,韵味独特。

三、紫砂壶与紫檀木的关联

紫砂壶和紫檀木,虽然属于不同的工艺品类,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历史渊源

紫砂壶和紫檀木均起源于我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紫砂壶主要用于泡茶,紫檀木则用于制作家具和工艺品。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共同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 材质特点

紫砂壶和紫檀木都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这使得它们在制作过程中能够相互借鉴,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紫砂壶的透气性能使得茶汤更加香醇,紫檀木的保温性能则使得家具更加舒适。

3. 文化内涵

紫砂壶和紫檀木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紫砂壶代表着茶文化,寓意着和谐、宁静;紫檀木则代表着皇家贵族,寓意着尊贵、高雅。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紫砂壶和紫檀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紫砂壶和紫檀木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分类 内容
紫砂壶历史 明朝正德年间,供春发现紫砂泥,制成茶壶,逐渐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分
紫檀木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关于紫檀木的记载;明朝,成为皇家贵族的御用材料
紫砂壶种类 圆壶、方壶、扁壶、提梁壶等
紫檀木种类 印度紫檀、柬埔寨紫檀、越南紫檀等
鉴赏要点 观察材质、工艺、气质等

古代制作紫砂壶的名家都有哪些人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

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

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

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

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

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

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

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

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

《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

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

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

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

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

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

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

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

”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

“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

《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

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徐友泉】

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

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

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欧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

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红等居多,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

《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技艺独绝。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

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

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

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

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

《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兴制紫砂器。

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

除茶器之外,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

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庄严慈悯,神采如生。

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

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

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

《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

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

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

《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壶名手也。

”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

《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

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

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

”《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

《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

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

《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为时人所赏识。

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

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

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

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号鹤峰、鹤、壶隐、石霞山人。

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

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是一个善翻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

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

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

”有天鸡壶、海棠杯、诰宝壶、花尊、菊盒、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

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

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

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

款识书法楷、行、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

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兼长紫砂炉。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

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

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壶设计。

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

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

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

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艺家所珍爱。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

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

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他善于配泥,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

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

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杨彭年之弟。

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

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杨彭年之妹。

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

其传世品竹段壶,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

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

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

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

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

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

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善制锡壶及紫砂壶,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

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

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做工精湛。

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

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其传器有“鱼化龙”“掇球”“风卷葵”“一捆竹”等式样,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

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

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

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

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

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骨肉亭匀,气度不凡。

想买把王振国的壶,想了解下关于紫砂壶的资料

据专家介绍,一把紫砂壶准确地说共有钮、壶盖、壶腹、壶把、流嘴、足、气孔等七个部位。而从制作的工艺上细分,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钮有珠钮、桥式、物象钮等三种。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谓纷繁多样。历代流传的紫砂壶型制都有一定名称,至今还有数十种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龙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鱼儿龙、寿星等,仍普受欢迎。现代人较注意紫砂壶的收藏价值,单从其收藏价值考虑,紫砂古壶价值连城、寸柄之壶则更珍贵。

编辑本段紫砂壶的鉴定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紫砂壶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

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紫砂壶

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

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

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

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紫砂壶

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

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一)容量适度;(二)高矮得当;(三)盖严紧;(四)出水流畅。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

编辑本段紫砂壶的保养

(一)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二)放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三)勿放近多油烟或多尘埃的地方。(四)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盖紧。(五)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六)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七)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八)每次用完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接着倒出壶内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在保养紫砂壶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壶的清洁,尤其不能让紫砂壶接触油污,保证紫砂壶的结构通透;在冲泡的过程中,先用沸水浇壶身外壁,然后再往壶里冲水,也就是常说的“润壶”;常用棉布擦拭壶身,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否则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影响紫砂壶的品相;紫砂壶泡一段时间要有“休息”的时间,一般要晾干三五天,让整个壶身(中间有气孔结构)彻底干燥。

编辑本段紫砂壶成型的基本技法

在景德镇看到工人制作瓷器都是用手工拉坯;拉坯是传统的陶瓷制作手法,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就是根据“陶”字的古文写法,为宜兴陶瓷艺术,设计出一个符号,右面仿佛一个人正在拉左面的坯,这一符号既简练又有内涵,将“陶”宇的象形意义一下就表达出来了。景德镇的瓷器大多为圆状,一件作品经由成型与装饰分别完成,而宜兴紫砂形态多样,除非在坯体上刻画,贴塑,往往由成型工一人完成。紫砂器的成型方法,仅仅紫砂壶的制作工具就可达数十种,这里不一一介绍,只选几件有代表性的作些说明: 1、木搭子:用于打泥条、打片子。2、尖刀:用于琢嘴、琢钮、转足、革小平面。3.矩车:又名规车,好比圆规,用来划圆片,开口子;4、蓖只:主要用竹做成,根据不同壶体,做成不同弧度,用以整理坯形。5、铜管:钻各种大小洞眼。6、顶柱:成型工序完成后加盖底印的木制专用工具。7、木拍子:用来打身筒、拍片子、拍口。8、竹拍子:有大中小之分,主要用来拍身筒紫砂壶

,推身筒接头,掠脂泥、推墙刮底做壶嘴等 9、鰟鮍刀:可用来切、削、舒、挑、夹、挖、刮等,是常用的用工具;10、明针:用牛角制成,富有弹性,有方头、尖头、弯头等,主要用于刮坯使坯体平整尤滑,明针在陶瓷行业中只有紫砂制作中才用到。11、独个:用来圆嘴,圆眼,有平土与尖头两种,取优质牛角、象牙、黄杨木、紫檀木制作。12、转盘:打身筒时用,可以转动,现在多用铁做成。并且一个优秀的紫砂艺人对工具的要求特别高,一定要得心应手。为什么纯手工的紫砂壶值钱,就因为紫砂壶留下艺人的手指印就数不清,经过多少次的光、摩、刮、掠……艺人的情感倾注到了紫砂壶上,绝不象有些机械或半机械操作的泥坯那么速成。

编辑本段紫砂壶的成型

在范家壶庄,记德堂陶坊能看到的紫砂器的式样成千上万,真可谓“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宜兴的紫砂壶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可分为三大类,一叫光器,又称光货,即以圆、方等几何形体为表达方法的茶壶如《瑶辉壶》、《似玺壶》等等;二叫花器又称花货,即以象形物体为基本造型或塑贴动植物形状,如《青梅竹马》、《春意盎然》等等;三叫筋纹器,又称筋囊货,这类壶以多种线条来表达如《菱意》、《四方菊瓣壶》等等。不同种类成型的方法也不同;传统的紫砂成型方法主要是用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都要依据器皿的不同要求,将泥料打成泥片,规范成方圆,再镶接身筒,加上颈、脚、嘴、把、盖、钮等。这就是紫砂壶成型的最大特点,也统称“围筑法”、象形花器也是将一些塑体,如龙凤,花鸟等先捏好,再堆贴到壶身上的。一般来说,制作筋纹器具要将泥片揿入石膏模型内,使其根据需要成为壶体的一部份,再脱出来镶接,如今,陶艺家创作新品时,必须先构思、画图,算好尺寸比例,再进行制作。

编辑本段紫砂壶的考证

紫砂壶是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之茶仍不易馊。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漫漫渗入陶质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与轮廓中。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造型上,虽然每个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种类型。鉴定紫砂壶的真伪,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油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蜡打磨上去的。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画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编辑本段紫砂壶的选购

紫砂壶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就以下几点加以斟酌: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壶把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选择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应清晰与流畅。还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水准。上乘的紫砂泥应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所以,选购紫砂壶应就紫砂泥的品质加以考察。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至于选择何种形状样式的壶,则因个人需求的不同,很难一统而论。不过,因紫砂壶属于整个茶文化组成的部分,所以它所追求的意境,应属茶道所追求的淡泊明志,淡雅的意境。所以紫砂壶的造型应以能表现“古壶艺的气韵格调和书法、绘画等艺术同传,所用印款,有可能出自一个金石篆刻名家之手。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口盖严谨及出水流畅两个方面。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器形的完美与制作技术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紫砂壶名壶介绍

“冰心道人”壶这是一把清末民初年间的紫砂壶。壶体颜色似瓷器中的茶叶末釉,壶身正面是一个凹进去的龛,内坐一人,龛外壁装饰有桃树、桃花、桃叶。壶身另外三侧为雕刻的云纹。壶底款为“冰心道人”。“冰心道人”为清末民初年间紫砂大师程寿珍(1858-1939年)的号。程寿珍制作的紫沙壶曾在1915年和1932年,分别获得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的头等奖和优秀奖。树瘿壶树瘿就是树瘤。这种壶的造型模仿树瘿,壶面凹凸不平,有树皮模样刻纹。整把壶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壶大家供春创制的一种壶式。据紫砂壶史记载,供春在明代正德年间只是一名书僮,后向江苏宜兴金沙寺一名和尚学习制壶技术。供春壶价值极高,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赞语。树瘿壶是供春最出名紫砂壶造型,传世极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树瘿壶,部分专家认为是供春手制,是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紫砂茶壶实物。不过唐先生收藏的这把树瘿壶为民国仿品。“二泉”铭壶这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铭的壶。邵二泉(约1803-1860年),擅长镌壶铭。这把壶型质古朴,壶为土黄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应和古人“祝福”意愿。壶腹一侧,阴刻行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诗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署名“二泉”。壶底有“唐冰”款,可能是制壶人,但其人已无法考证。但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剔红饕餮夔龙纹紫砂壶以147.7万港币成交。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场拍卖会上,吕尧臣的小石冷泉套壶拍卖成交价为60万元人民币。唐先生乐观估计,在两年后,紫砂壶的价格将翻番。现代作品升值快据介绍,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价格一般上万元,明代名家名作可达10-15万元,清代名作也要5-10万元。国内最贵的紫砂壶是清朝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龙头一捆竹”,市价达40万美元。但唐先生介绍说,由于明清紫砂大师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的作品十分难得,因此给现当代紫砂大师如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间。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现代名家顾景舟的茶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价格才380元一把,而目前的价位已在数十万了。此外,蒋蓉等的作品价位一般也在10-20万。紫砂艺人像“脊梁”对壶紫砂艺人像“脊梁”对壶

宜兴紫砂陶壶,能从最初的实用器皿提升到如今成为工艺美术界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期间数百年,多少代艺人的辛勤耕耘,也浸透了同时代的书画家的参与,他们是紫砂艺壶的真正脊梁人物。鉴于此,宜兴资深书画家邵家声和紫砂学家毛大步,2006年起就策划把紫砂壶这本身的艺术作品又兼作裁体,把紫砂界壶艺大家的肖像镌刻其上,使其亲密结合、与壶共存,这实在是件前所未有而非常有意思的事。一件取名为“承前启后——智圆壶:智欲圆行欲方”,锈刻上从明代供春开始,陈鸣远、时大彬一直到到民国范大生这十一位卓越的古大师,并在壶肩上配上诗句:“紫砂陶土塑宗师,修得绝艺留人间。”。另一件取名为“继往开来——丰圆壶:丰功硕德、天地方圆”壶身则锈刻解放后为振兴紫砂业,由政府特聘的七位技艺精湛各有所长的艺人为辅导,之中有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及新中国第一个国级大师顾景舟,壶艺女泰斗蒋蓉,在此壶肩上配上诗句:“五色紫泥七辅导,泰斗绝技谱华章。”。世界最大紫砂壶

制作巨型紫砂壶的是江苏省巨壶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刘根林先生。此巨型紫砂壶是去年3月份开始制作的,共用紫砂1.5吨,用时8个月制成。壶高3.6米、宽1.8米,重达1吨。壶体上雕刻着茶诗和葡萄藤的图案以及几只嬉戏的松鼠,壶把制作成三棵松树互相交错的样子,因此,刘根林为紫砂壶取名为“松鼠提梁”。刘根林表示,“松鼠提梁”比他在2000年制作、已被大世界基尼斯列为最大紫砂壶的“苏坡提梁”还要大,因此,它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紫砂壶。从宜兴到天津约1300公里,为确保“松鼠提梁”的安全,刘根林为这个“大家伙”上了28万元的高额保险。

编辑本段雅韵普洱茶学社

雅韵普洱茶学社 2009年曾定制过少量的纯手工紫砂壶。其器型大多为经典的传统器型,泥料上品,极具收藏价值。但由于数量较少,市场上并未见过流通。壶内底款为“雅韵普洱茶学社”,壶盖印有“雅韵”字样。此类紫砂壶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据说此类紫砂壶在沈阳地区仅有大约20把在市场上流通,台湾、香港、福建、广州也有少量在藏家手中,可谓是珍品难求。

编辑本段紫砂壶的收藏技巧

开壶

什么叫开壶?新壶在使用之前,需要处理,这个过程就叫开壶。开壶也有好多种方法,下面介绍一种: 1.用白水煮至少1个小时。具体方法是将壶盖与壶身分开,放入凉水锅中,将锅置于炉子上,以文火慢慢加热至沸腾。1小时后关火。这一步可以热胀冷缩让壶身的气孔释放出所含的土味及杂质。 2.将白水煮过的壶与一块老豆腐,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这个步骤叫做去火气,目的是为了褪掉制壶时高温煅烧带来的火气。 3.将上面的壶与一段嫩甘蔗头,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 4.将上面的壶与茶叶一同放入清水中去煮,方法同上,至少1个小时。完成上面4个步骤后,紫砂壶才可以正式开始使用。

养壶

新壶经过开壶程序后,就可以正式使用了,使用的过程也就是养壶的过程。相对于开壶,养壶的过程更加漫长,需要很好的耐心。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养壶如养性。一把养好的壶,应该呈“黯然”之色,光泽“内敛”,如同谦谦君子,端庄稳重。养壶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究其宗旨,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不外乎以下6点: 1.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 2.切忌油污接触。 3.用茶汁滋润壶表。 4.适度擦刷。 5.用毕清理晾干。 6.让壶有休息的时间。

常见误区

有些人对养壶有几个误解,对于收藏爱好者千万注意! 1.切忌心急,养护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坚决不能用细砂布砂纸抛光布等擦拭紫砂壶,这样做会损伤壶的表面,使壶失去自然光泽、留下划痕,从而破坏紫砂质感。 2.切忌剩茶,有些养壶的人,认为饮剩的茶汁留在壶里有助于壶的养成,这是错误的认识。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但隔夜茶会有陈汤味,对紫砂壶损害很大!而且不卫生,对身体不利。 3.有些人喝什么茶都用一把壶,这是绝对错误的!一定要做到饮什么茶用什么壶,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淆。养好一把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用壶之人有一个好的习惯,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先有一把用好泥料制作的壶,否则是养不出来的。也就是:好泥料的壶+好的养壶方法=一把好壶。价格昂贵一件紫砂壶的内涵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完美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艺;优良的实用功能。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一把价格昂贵的紫砂壶如不细细养护,其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大打折扣。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主角仍是“人”。养壶即养性也。“养壶”之所以曰“养”,正是因其可“怡情养性”也。在饮茶时,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早晨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既可擦去壶身茶垢结渣痕,又能经湿茶叶水磨,使壶体光润亮泽。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下,紫砂壶才会越发柔和绚丽,人称此法为“茶汤养壶”。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可用细纱布稍加磨擦,用水清洗后,放如较浓的茶叶水锅里煮沸晾干,如此再三,即可沏茶。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沏茶后,趁壶体表面温度较高,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擦抹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体温度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壶的表面会积有茶迹,这就需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洗,以保持清洁。如此日擦、涤洗,壶的表面会起一层亚光,人称其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不会因高温高压冲洗而褪去,甚显高雅品位。亦有人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而出现的光,称为“和尚光”,一经清洁剂洗涤,亮光随即褪去,露出块块垢疤,甚有破相之嫌,《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毋将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养壶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纱布包扎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纱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磨壶体使壶体洁净光润。在今日,你可采用精细磨料粉末代替瓦片粉末做成纱布球,亦可达到同样理想的效果。如何选购紫砂壶茶壶有很多种,陶的、瓷的、金的、铁的、铜的、锡的……这里我们只把焦距对在「宜兴紫砂壶」上头。在众多紫砂壶中,如何挑选到一把好壶,岂只是紫砂新生的难题,对悠游紫砂陶多年的老手,同样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紫砂壶既是着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鉴赏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就这三个重点加以考量。

实用性

紫砂壶为什么叫紫砂

紫砂壶颜色各异,但紫砂茶壶为什么称为“紫色”?这个问题是不少紫砂壶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问。在当今的中文或英文字典里,紫色的解释都可能是“红色与兰色的复合颜色”。假如将一把普通的褐色宜兴茶壶放在一个小学生的眼前,问他这是什么颜色。这小学生一定回答是咖啡色。这个宜兴茶壶的紫色的来源问题好像从未在任何相关的书刊上提及过。

实际上在古汉语中褐色就是紫色。例如将褐色兔毛做成的毛笔称为紫毫,将有褐色斑纹的竹子称为紫竹,以及将褐色的檀木称为紫檀,褐色的貂皮紫貂皮等等。根据“辞海”的解释,紫色还有帝王专用物的含义。如将帝都的道路称为紫陌,北京的故宫称为紫禁城。此外,紫色的另一含义是祥瑞的意思。例如古诗文“紫气东来”中的紫气即为祥瑞之气。因此,古代文人将这褐色的泥料称为紫泥,将这褐色泥料做成的茶壶称为紫砂壶,应不乏是将宜兴茶壶视为一种祥瑞,高贵器物的意思。

中国学术界将陶瓷划分为陶器与瓷器两大类,而美国学术界将陶瓷分为土器,炻器和瓷器三大类。中国称紫砂器为陶器,或归为高温陶器。然而,西方陶瓷界却将紫砂器称为炻石器。

宜兴紫砂壶在世界各地的东方工艺品商店不难看到,但是,那些5-6位数的高价的大师级紫砂器现在还未出亚洲市常中西方文化对紫砂艺术的审美方面显然存在很大的差异。(紫砂艺苑)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原文链接:http://www.idaitao.com/zishahu/118111.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古博文玩网是一个专注文玩珍宝收藏知识的一个网站,包括古玩字画、名家字画、翡翠玉石、钱币、油画、瓷器、文献、工艺品等珍藏品鉴定估值。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