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紫砂壶 / 正文

台北故宫紫砂壶(台北故宫紫砂壶龙蛋壶)

发布时间:2025-11-04 浏览量:0 次 作者:古博

台北故宫紫砂壶(台北故宫紫砂壶龙蛋壶)

在台北,有一个地方,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千年辉煌,那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里收藏着无数珍贵的文物,其中,紫砂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更是独树一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北故宫,探寻紫砂壶的千年古韵。

一、紫砂壶的历史渊源

紫砂壶,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以宜兴的紫砂泥为原料,经过艺人精心制作而成。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紫砂壶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唐宋时期:紫砂壶的雏形出现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陶器为主。

2. 明清时期:紫砂壶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壶型,如石瓢、掇球、梅瓶等。

3. 现代:紫砂壶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紫砂壶艺人。

二、台北故宫紫砂壶的珍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紫砂壶,其中不乏珍品。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紫砂壶:

序号 壶名 艺人 制作年代
1 大彬壶 时大彬 明代
2 石瓢壶 陈鸣远 清代
3 掇球壶 郭子仪 清代
4 梅瓶壶 邵大亨 清代
5 南瓜壶 蔡国声 近现代

1. 大彬壶:大彬壶是明代紫砂壶的代表,壶身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石瓢壶:石瓢壶是清代紫砂壶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3. 掇球壶:掇球壶以壶身似球而得名,造型圆润,线条流畅,寓意圆满。

4. 梅瓶壶:梅瓶壶以梅瓶为造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5. 南瓜壶:南瓜壶以南瓜为造型,形象生动,寓意丰收。

三、紫砂壶的鉴赏方法

鉴赏紫砂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造型:紫砂壶的造型要符合美学原则,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2. 工艺:紫砂壶的工艺要精湛,壶身无瑕疵,壶盖与壶身严密对接。

3. 泥料:紫砂壶的泥料要细腻,手感舒适,颜色自然。

4. 壶盖:壶盖与壶身要严密对接,无间隙。

5. 出水:紫砂壶的出水要顺畅,无滴漏现象。

台北故宫紫砂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古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欣赏紫砂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紫砂壶文化,让这千年古韵焕发出新的光彩。

天下收藏:紫砂壶收藏与辨伪作者简介

吴光荣,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后进一步深造,1992年进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他目前的学术职位包括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的副教授,同时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古陶瓷学会的成员。吴光荣的主要工作集中在陶艺教学和相关研究领域,他已经发表了超过30篇学术论文。他的艺术作品备受瞩目,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以及海外一些机构收藏。

黄健亮,台湾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的毕业生,他的专业领域专注于宜兴紫砂研究。他担任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的总编辑,同时也是《紫玉金砂》杂志的总编辑。他在台湾艺术大学兼职教学,并且是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的特聘研究员。黄健亮出版了多部关于紫砂艺术的著作,包括《荆溪朱泥》、《紫泥藏珍》等,共计10余册。他的研究成果丰硕,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0篇论文。

紫砂器的紫砂器与茶文化

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同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有关。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很早就开始了茶的种植和利用。西汉王褒《僮约》,东汉末年华佗《食论》,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茶经》,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卖茶、饮茶的许多史料和论述。人们认识到茶有止渴、提神之功;商人或肩挑担子、或乘船到几百里以外去买茶叶;市面上有人设铺卖茶,提瓶卖茶,顾客可投钱取饮;饮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点茶”;饮茶的普及程度是”比屋饮”、”穷日尽夜”、”俗遍天下”。与饮茶有关的器皿,有茶盏、汤盏、茶筅、茶碾、茶瓶、茶瓶、汲水瓶和花瓶等等。至于茗壶,民间传说苏轼设计过”东坡壶”,是一咱大型提梁壶。到了明代,在汉族地区,散茶、芽茶取代了膏茶、饼茶,方式改为泡茶,茗壶成为主要茶具。茗壶在明初仍然较大,以后逐渐变小。福建、广东一带饮用乌龙茶之”功夫茶”,茗壶更是小得出奇。《阳羡名陶录》卷下引周澍《台阳百咏注》,说台湾人品茶”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鼻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

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的盛行,影响尤其巨大。从《三国志》卷六十五、魏张揖《广雅》,唐杨华《膳夫经手录》、冯贽《云仙杂记》、宋《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可见吴主孙皓、宋徽宗赵佶、宋代文人苏轼、陆游等,都好饮茶。早在唐代,讲究饮茶已经形成理论,以后持续不断,当然关涉到茶具。宋人喜”斗茶”,对茶具的制法和色泽有特殊的要求。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至于体验到”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以及”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云云,这就是”茶道”的真谛了。品茶理论的发展,必然影响和促进茶具的生产。而茶具之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清朝宫廷中,紫砂茶具成为皇家贡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康熙年”年款的画珐琅四时花卉紫砂壶,造型有方有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二十日”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五日的档案,记录苏州织造送到”宜兴壶四件”。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有带”乾隆年制”底款的紫砂壶和乾隆帝处出时携带的状在藤编提盒里的成组饮茶用具,包括本集所收镌刻乾隆帝御制诗的紫砂壶和茶叶罐等。

紫砂茶具之作,还与国外市场的需求有关。

明末,葡萄牙东印度公司大量贩运中国茶叶到西欧的同时,紫砂器传到了荷兰,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时称”红色瓷器”、”朱泥器”或”朱砂?quot;。大约在1680年,荷兰匠师米尔德(Ary de Milde)曾加以仿造。

1690年,英国匠师埃勒尔(Elers)弟兄用红色粘土仿制紫砂器,适应了英国上层社会流行饮茶的风尚,满足了他们对茶具的需要。美国纽约莫塔赫德(Mottahedeh)藏有郑宁侯制透雕树枝、梅花方壶和双流壶。后者为一件提梁壶,壶内分隔为两小室,可分装两种茶;两个壶嘴镶银,边上分别刻上英文”Green”(绿茶)”Bohea”(武夷)。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传入紫砂茶具,镌有”惠孟臣”和”陈鸣远”名款的茗壶特别为人所宝爱。十九世纪中叶,在医生平野忠司倡导下,陶工们在常滑试烧紫砂器。明治年间,常滑陶工鲤江高须,聘请苏州籍紫砂艺人金士恒去日本传授技艺。中国紫砂茶具有专供外销的产品,存?quot;贡局”砂壶,是专为泰国烧制的,有”天启贡局”、”顺治贡局”等铭款。这种出口茗壶,直到十九世纪还在继续烧制。清光绪年间,紫砂器大量销往日本、墨西哥和南美各国。

基于紫砂器特有的性质,它在历史上多作茶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

宋人欧阳修、梅尧臣等都写过歌咏”紫瓯”的诗词,或认为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诞生,而且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的羊角山,发现古窑址的废片堆积,其中有早期的紫砂残片,泥色紫红,泥质粗糙,手工技术不高,成品有明显的火疵,复原所得大部分为壶。羊角山窑,据判断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中期。这一发现,被认为印证了紫砂始于北宋的看法。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供春所制,据第一部紫砂艺术的专著–周高起在开启年间写成的《阳羡茗壶系》中所说,当时已经极难经见。现存传世的供春壶,见于著录而且很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树瘿壶”,传说曾为吴大,后为储南强所得,把下刻”供春”两字,裴石民配制壶盖,黄宾虹为之定名,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是原罗桂祥先生收藏,后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两行楷书铭款的”六瓣圆囊壶”。据顾景舟先生谈,曾见过树瘿状壶有十二件之多,不合文献所载供春过的特点,似难以定为真品。不过,传世供春壶作为明代中后期紫砂的标志,时代赋予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紫砂除雕刻还有别的艺术形式吗

有非常的多哦~大部分艺术手法是可以通用的~

——专注紫砂解答100年,我是早味春华!我为自己带盐!

【Wechat:xiaonao112】保留权利

以下举例:

【陶刻】

陶刻为紫砂壶,尤其是紫砂光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装饰作用,它能为紫砂壶增添文化底蕴,历来受到壶友的欢迎和喜爱。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刻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进窑烧成。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壶艺之中,是紫砂光货的主要装饰手法。

此外延伸还有阴刻阳刻印刻等等刻法

【泥绘】

泥绘装饰流行于19世纪晚期。其工艺方法是在完工的壶坯上,以其他色泥浆或本色泥浆,以毛笔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因用泥堆画有一定厚度,所有泥绘略似薄浮雕效果。

【贴花】

贴花,则是用事先印制作好的薄泥图案,粘贴到泥坯上成型。泥绘、贴花方法在清代中期曾盛行一时,运用泥色变幻,再以笔堆画出厚薄、深浅、层次分明,书卷气浓厚,意境殊佳。

【印花】

在中国陶瓷中,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为了美化陶器,就已采用压印、拍印和刻画的方法来装饰陶瓷,常见的绳纹,即是用绳子压印出来的,其他的压印是将已有花纹的实物当做模具在未干的坯体上压印出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图案。夏商时期,印花的纹饰有所增多,今天能见到的有饕餮纹、菱龙纹、人字纹、花瓣纹、云雷纹、漩涡纹、回纹、连环纹等。

【捂灰】

众所周知,焐灰在古代是作为一种掩盖泥色不匀的装饰手法,焐灰之后茶壶通体都成黑色,假如茶壶烧成后壶身颜色不一,比如泥料中有黑晕,那就可以使用焐灰来补救。经过焐灰后,壶体颜色统一了。

【珐琅彩和粉彩】

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高11.2厘米,宽18厘米,康熙年间作品,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此件作品,外表画珐琅彩花卉装饰,底有“康熙御制”款,出水孔为单孔,方形,盖子为嵌盖,盖面拱起,此时的紫砂壶比较注重外形装饰,整个造型还保留有晚明的古朴、庄重之感。

【粉彩】

【粉彩和珐琅彩是有区别的】

1、珐琅彩彩色繁多,多到十多种不同的色,而粉彩釉虽比五彩釉色彩总数要多些,但在同一器上还达不到珐琅彩那么丰富。

2、珐琅彩料绘制的花纹是堆起来的一层厚厚的料,有立体感,用手指可摸得到;而粉彩釉是一薄薄的釉水涂上的,很平坦,摸不到凸起的感觉。

3、珐琅彩色调非常艳丽美观,而粉彩则显得不及。

4、珐琅彩料较厚的地方釉面出现极细的开片,并明显有玻璃质感;粉彩不存在开片的问题,且无玻璃质感(不反光)。

5、珐琅彩没有蛤蜊光晕散现象,而粉彩器则有极美的蛤蜊光晕散在色彩的周围。

【砂胎包锡】

而在紫砂壶装饰中有一项装饰很特殊的,就是在紫砂茶壶上包裹一层锡皮,称锡包或砂胎包锡,这种风格曾在清代道光年间有过短暂时间的流行。(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了)

【胎中加砂】

也叫调砂现在市场上还是比较常见的,也有在紫砂中加入铁砂~形成一种偏黑色的铁砂泥

【透雕工艺】

清代乾隆时朝不论象牙、木、松石、竹、犀角等材料,皆有很多镂空精品,使人叹为观止。不过,宜兴紫砂壶方面,历来皆鲜见透雕者;可能因为紫砂泥多数捏制成茶壶,若四周镂空,难以泡茶,变成装饰多于实用。

【浮雕】

【锯壶】

将破损瓷器通过锯钉,银,铜,金为介质的钉子重修定合瓷器,修复的好不好看得看匠师的手艺和审美。以前这个叫做锯瓷匠~现在已经为数不多了。

【嵌泥】

在生胚的时候(未烧制前)使用工具刻出一条条先在嵌入不同的泥料(也有嵌金丝,现在嵌泥还是比较少见的了)已达到嵌泥的效果。

除此之外紫砂还有圆器方器筋纹器等等~器型上的艺术手法。上面只是讲到了壶身的修饰艺术手法。

最后再来一次!

——专注紫砂解答100年,我是早味春华!我为自己带盐!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原文链接:http://www.idaitao.com/zishahu/118235.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古博文玩网是一个专注文玩珍宝收藏知识的一个网站,包括古玩字画、名家字画、翡翠玉石、钱币、油画、瓷器、文献、工艺品等珍藏品鉴定估值。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