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慢下来,享受片刻的宁静。而饮瓢紫砂壶,正是这样一个能够让我们回归自然、品味生活的艺术品。
紫砂壶起源于中国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宜兴特有的紫砂泥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紫砂壶不仅具有优良的保温性能,而且其独特的造型和色泽,更使其成为收藏和品茗的佳品。
| 发展阶段 | 主要特点 |
|---|---|
| 明代 | 创始阶段,造型简约,注重实用 |
| 清代 | 发展阶段,造型多样,注重装饰 |
| 当代 | 繁荣阶段,技艺传承与创新并存 |
紫砂壶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按容量分类:小壶、中壶、大壶。
2. 按形状分类:圆壶、方壶、扁壶、提梁壶等。
3. 按功能分类:泡茶壶、花壶、香炉等。
紫砂壶的特点:
1. 保温性能好:紫砂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长时间保持茶汤的温度。
2. 透气性强:紫砂壶的透气性使得茶汤中的香气更加浓郁。
3. 易于清洁:紫砂壶表面光滑,易于清洁。
饮瓢紫砂壶在品茗过程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下是一些品茗的步骤:
1. 洗壶:用热水冲洗紫砂壶,去除灰尘和异味。
2. 温壶:将热水倒入紫砂壶中,预热壶身。
3. 投茶:将茶叶放入紫砂壶中。
4. 冲泡:将热水倒入紫砂壶中,待茶叶充分浸泡。
5. 倒茶:将茶汤倒入茶杯中。
6. 品茗:细细品味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紫砂壶的保养:
1. 定期清洗:使用后及时清洗,避免茶垢堆积。
2. 保持干燥:使用后及时晾干,避免受潮。
3. 避免碰撞:轻拿轻放,避免碰撞。
紫砂壶的收藏:
1. 选择知名制作者:选择知名制作者的紫砂壶,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2. 关注壶的工艺:壶的工艺精湛,更具收藏价值。
3. 了解壶的历史:了解壶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提高收藏价值。
饮瓢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品味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紫砂壶的魅力,享受生活的艺术吧!
段泥、本山绿、清水泥的壶绝对不合适用红茶、普洱茶、黑茶,特别是本山绿
和段泥用黑茶泡过后壶壁吸取黑色茶垢,出现人工吐黑。
朱泥、红泥的壶:一般什么都可以用,但泡铁观音等乌龙茶更好些;
壶口大的壶:比较合适泡铁观音;容量小的壶:比较合适泡绿茶。
底槽清低温烧制的壶、清水泥的壶:对任何茶叶均比较适中!
普通紫泥、深色紫泥的壶:用普洱、红茶、黑茶相对比较好养一些,其他茶也可以泡养。
段泥、淡颜色的泥料:用碧螺春、龙井和毛尖比较合适。
清水泥的壶:比较合适泡红茶。
高温烧制的底槽清:用红茶、普洱比较合适。
老紫泥的壶:用红茶比较合适。
铁观音泡养的紫砂壶一般都特别亮色,因为铁观音茶叶里含芳香油比较丰富。
一把壶尽量用一种茶来泡。有必要注意的是老段、本山绿、灰色等浅颜色的壶不可用发黑的茶汁泡养。朱泥壶在冬天用的时候要注意温差,不可贸然浇热水,要先温壶。因为朱泥收缩比极大,热胀冷缩容易开裂!
以石瓢命名的紫砂壶大,都是古今紫砂壶艺家的经典之作。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的曼生石瓢,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合作的景舟石瓢等。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也是当今壶艺家给砂壶命名石瓢的主要依据。在有关曼生壶的史料中尚未发现有石瓢的记载,倒是在一把既符合三要素又在壶腹镌有铭文的紫砂壶上发现了曼生为此壶的命名。该铭文7行14字:不肥而坚,是此永年。曼生作瓢壶铭。这就是说,这种壶最初的称谓是瓢壶而非石瓢壶。陈曼生缘何以瓢冠此壶之名呢?笔者认为:在各式曼生壶中多有以葫芦为原形的壶,如:葫芦壶、匏瓜等。陈曼生可能就是依据葫芦瓢的原形设计壶形而将此壶命为瓢壶的。当然,为使用方便实用,成型的瓢壶与原形相比,在形态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如为方便提盖子,便于清理茶渣,壶盖为压盖,壶口为阔口;为使用摆置稳当,壶身上小下大更加夸张,使重心下垂。不知这样的推想是否有点道理。瓢壶何时改称石瓢壶?有文章说,这应该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改称‘石瓢’,从此沿袭均称石瓢壶;又说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制作的瓢壶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和‘梅花一瓢,东阁招邀,也是顾老为之更名的直接依据。根据文章作者提供的资料,笔者却看不出顾景舟先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是改称石瓢的缘由。弱水三千,仅饮一瓢,语出《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从此,此语成为爱河情海中的一句套话。就凭这样一句古语,笔者实在找不出与石瓢,特别是石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过笔者从曼生石铫壶上的一则铭文却得到了一点启示。石铫壶铭文曰: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周,字仁熟,宋泰州人,元初苏东坡举其为郑州教授),铭文的意思是说,石铫壶的制作是用紫砂泥制作而成,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紫砂壶,而不是周那时候制作的那种石铫。周那时是什么样的石铫呢?未见遗物,不得而知。但周曾赠苏东坡家藏石铫壶,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石铫呢?我们从苏东坡的《坡公谢周仁熟惠石铫》诗中可以得到一点相关的信息。石铫诗说:周惠赠给苏东坡的这柄石铫壶的材质既不是铜也不是铁,而是颜色较深的,导热性差的石材,因为茶汤已经煮沸,而龙头拒火柄犹寒。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而砂铫尚焉(清?震均《茶说》)。紫砂泥经高温烧结,其坚硬如石,将紫砂铫命其名为石铫壶当在情理之中。以此类推,将紫砂瓢壶改称为石瓢壶也是可以理解的。尽管铫与瓢的历史情况不一样。在曼生之后的同治、光绪年间,还出现过一种名为石瓢的紫砂壶。上壶出自制壶艺人王东石之手。王东石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他所制作的石瓢壶,状如瓢虫,中腹纵径将壶身一分为二,恰似虫翅,钮漏双孔,肖状虫目,紫铜色泽与虫色相似。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壶身有海派大画家任伯年的铭文书法真迹:石瓢。光绪己卯仲冬之吉,横云铭,伯年书,香畦刻,东石制,益受先生清玩。横云为海派画家胡远,曾请东石在家中制壶。胡与任伯年关系甚密,经常往来,两人皆爱紫砂壶。东石制壶,请任伯年题写铭文是很自然的事。由此可知,胡远为此壶命石瓢之名,由任伯年书写。
子冶石瓢壶适合冲泡红茶、乌龙茶、黑茶,而景舟石瓢壶适合冲泡绿茶、白茶。通常来说,开口大的紫砂壶适合冲泡较嫩的茶叶,这类茶不宜闷,比如龙井茶、碧螺春,以及白茶中的白毫银针等等。而开口小的紫砂壶,适合泡能闷的茶叶,比如红茶、乌龙茶、黑茶、普洱茶等。所以子冶石瓢壶适合冲泡红茶、乌龙茶、黑茶,而景舟石瓢壶适合冲泡绿茶、白茶。
石瓢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型之一。后经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等,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石瓢壶是将“三角形”最成功融入紫砂壶的典范。壶身,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壶嘴挺直,短而有力;壶把上段上翘,转折凌厉,这些都是三角形,所以石瓢壶很“稳”。
石瓢壶的起源
关于石瓢壶的起源,有人说是陈曼生在溧阳任知县时,有一次遇到一个乞丐拿着石器行乞于街角,曼生见那石器造型独特、外观古朴,便将其买下,并将形状加以多次修改,最后做成石瓢壶,并题之“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流传至今。
也有人说“石瓢”早称为“石铫”,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味道好,于是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铫”来煮茶,正是早期的“石铫”壶。到了顾景舟时期,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从此”石铫”均称为石瓢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无论是何种由来,石瓢壶就这样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的特色流传至今,且长盛不衰。
一把好的壶款是千百年来众人智慧的结晶,是美的集中体现。石瓢壶像音乐家创作出来的一首成功的曲子,美妙动人,后来的演奏家在演奏时,都能发挥自身的理解和才能,不断创作演奏出各有风格的新曲,从而名曲长演长新、长演长盛。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