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壶,作为我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深受人们喜爱。戴相明,一位才华横溢的紫砂壶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又融入了创新元素,使得紫砂壶这一艺术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本文将围绕戴相明紫砂壶展开,探讨其艺术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市场价值。
一、戴相明紫砂壶的艺术特点
1. 造型独特:戴相明紫砂壶造型各异,既有传统经典款式,又有现代创新设计。如“松鼠葡萄壶”、“梅兰竹菊壶”等,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线条流畅:戴相明在紫砂壶制作过程中,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使得作品更具美感。他善于运用线条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意境。
3. 纹饰精美:戴相明紫砂壶的纹饰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又有人物、神话等。这些纹饰栩栩如生,为作品增添了无限魅力。
4. 色泽典雅:戴相明紫砂壶色泽典雅,既有传统的大红、大紫,又有现代的素雅、清新。他善于运用釉色变化,使作品更具层次感。
二、戴相明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1. 选材讲究:戴相明选用优质宜兴紫砂泥,这种泥料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强等特点。
2. 手工制作:戴相明坚持手工制作紫砂壶,从打泥、揉泥、塑形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3. 技艺精湛:戴相明在紫砂壶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传统技艺,如拍打、挤压、雕刻等,使作品更具特色。
4. 烧制严格:戴相明对紫砂壶的烧制过程要求严格,采用高温烧制,确保作品质量。
三、戴相明紫砂壶的市场价值
1. 收藏价值:戴相明紫砂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其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追捧。
2. 投资价值:随着紫砂壶市场的不断发展,戴相明紫砂壶的投资价值逐渐凸显。
3. 实用价值:戴相明紫砂壶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性,是茶艺爱好者的首选。
四、戴相明紫砂壶的传承与创新
1. 传承传统技艺:戴相明在紫砂壶制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传承传统技艺,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蕴。
2. 创新设计理念:戴相明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使作品更具时代感。
3. 培养新一代人才:戴相明注重培养新一代紫砂壶制作人才,为紫砂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戴相明紫砂壶作为我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戴相明紫砂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我国紫砂壶艺术的瑰宝。相信在戴相明的带领下,紫砂壶艺术将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 项目 | 内容 |
|---|---|
| 艺术特点 | 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纹饰精美、色泽典雅 |
| 制作工艺 | 选材讲究、手工制作、技艺精湛、烧制严格 |
| 市场价值 | 收藏价值、投资价值、实用价值 |
| 传承与创新 | 传承传统技艺、创新设计理念、培养新一代人才 |
一、韩泰(1864-1926年),号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兴城南人。韩泰出身碑刻世家。他上中学时就与当时的宜兴著名金石书画家卢兰芳、紫砂实业家胡汉文结为好友。民国初年,韩泰被艺古斋的紫砂实业家赵松亭聘为技师,专门从事紫砂陶刻。他发挥碑刻的特点,把金文、篆文、钟鼓文及青铜器上的纹饰巧妙地运用在陶刻上,使他的陶刻作品古色古香,风格独特,深受客户喜爱。1920年以后,韩泰受聘于宜兴吴德盛公司,担任陶刻技师,其间他的作品笔力雄健,刀法老辣,而署款由吴汉文所定,至1926年病逝,享年52岁。其传器有圆腹提梁壶、大圆壶、鼓腹壶以及仿古尊、仿古鼎、仿古等。
二、邵云如(1888-1937年),号北岩、北研、筠如,又号北茗、严如、逸然轩主、半山房主,清末民初陶刻专业的开山宗师,宜兴上袁人。邵云如的先祖邵敏展北宋时期与苏东坡同窗,苏东坡晚年曾被邵敏展邀至宜兴邵家,共创“海棠院”。邵云如是清末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清嘉道壶艺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家传壶艺,渊源深远。邵云如自幼读经书习书画,为他以后的陶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与卢兰芳、韩泰结为挚友。1900年,经邵云如介绍,卢兰芳收陈少亭(1901年)、任淦庭(1905年)为徒。但卢常去上海从艺,只能宜兴上海两地奔波,故授徒时间较少,这时邵云如担起辅导陈、任两人的责任,对陈少亭、任淦庭的成长有伯乐与培养之功。1916年,邵云如任宜兴省立陶业工厂技师。同年,邵云如将近现代书画大师徐悲鸿的名画《仓颉》,在紫砂陶板上用彩釉彩绘成功,并获得1600元大洋的稿酬。他把这笔钱全部赞助了徐悲鸿,作为他考察日本的费用。1919年,邵云如任宜兴利用公司技师,并为陶工传习所培训艺徒。这时邵云如的陶刻作品文气芊芊,优雅潇洒,文心刀法已达巅峰之态。
明清以来,邵家壶艺源远流长。艺分两支,有的制壶见长,如邵大亨,有的陶刻出色,如邵二泉,在从艺的同时还有擅长经营的,如邵大赦。邵云如深得家传,他既是陶刻名家,也是管理干才。民国初年,邵云如曾任宜兴阳羡紫砂陶业公司的经理,为宜兴紫砂业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1937年,辛劳一生的邵云如病逝,享年49岁。其传器有觚菱提梁壶、大柿壶、笔筒等。
三、陈少亭(1885-1960年),字颖川,号羽林逸人、於陵子,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兴西乡人,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的师兄。陈少亭出身陶艺世家,其父陈伯亭为清末紫砂陶刻名家,善制壶,精陶刻,并首创陈氏独门陶刻凿砂、镂砂、透雕工艺。陈少亭幼时聪慧过人,在宜兴有“灵童子”之美誉,他读古文习碑帖临花鸟,传统文学功底深厚。16岁师从金石书画名师卢兰芳,在名师的指点下,技艺大进。1916年后,陈少亭先后在吴德盛公司及铁画轩公司担任技师,在紫砂高档品上进行陶刻。1929年宁杭公路通车,道路途径宜兴,当时的吴德盛店主吴汉文常邀书画名家与民国政要到公司留下墨宝,并由陈少亭进行镌刻。如蔡元培题诗的花盆,于右任题铭、邵陆大所制汉君壶也由陈镌刻。陈少亭陶刻书卷气十足,刀法秀丽,清新高雅,为时人赞颂。抗战后,窑场败落,为生活计,陈少亭只能弃艺从医,故晚年作品较少。至1960年去世,享年75岁。其传器有石瓢壶、上桃合菱壶、树桩花盆等。
四、任淦庭(1889-1968年),字缶硕、号石溪、缶石、一孤、聋人,又号左民、左道人,近现代陶刻宗师,宜兴陆平人。任淦庭出身书香世家,15岁师从金石书画家卢兰芳。艺成后任吴德盛公司技师,雕刻作画谋生,吴德盛公司制品上的“陶”或“企陶”落款多为任所刻。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陶刻,他上承清末宜兴书画名师卢兰芳、韩泰、邵云如,下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谭泉海(号石泉)、鲍志强(号乐人)及高级工艺师沈汉生(号石羽)、毛国强(号一栗)、咸仲英(号冰心)、邵新和(号邵业),实为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
任淦庭书画笔力苍劲,挥洒自如,正草隶篆各具风格,陶刻刀锋灵活,运作纯熟,简约得体,自成章法。而且他还能左右手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不愧是我国紫砂陶刻界近现代的大师巨匠。其传器有大柿壶、木瓜壶、腊梅喜鹊瓶等。
五、邵宏俊(1882-1942年),号潜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兴潜洛人。邵宏俊出身贫寒,15岁师从紫砂名师陈伯亭,学习陶刻,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艺成后,为紫砂实业家赵松亭陶刻仿古器。1911年之后,邵宏俊技艺日趋成熟,他开始以“潜陶”名号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潜洛陶人”之意。后邵又被铁画轩及利用公司聘为技师。1915年,宜兴利用公司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获奖的紫砂器上就有“潜陶”的铭文。他一生中在铁画轩工作的时间最长,铁画轩款的传器也最多。抗战后,邵宏俊不愿做亡国奴,更不愿为日伪镌刻壶具,因此遭到伪军的毒打,但他坚贞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1942年病逝,享年60岁。其传器有柿子提梁壶、帽筒、笔筒及笔者所藏六方竹鼎壶等。
六、饶寿川(1896-1939年),号若水,民国陶刻高手,宜兴宜城人。饶寿川自幼念过私塾,喜文习字。1920年他到潜洛专事陶刻,因为有文字基础,他能在紫砂器上铭刻金文、篆文及行草和一些花卉图案。20年代后期,饶寿川被铁画轩聘为技工,开始以“若水”名号署款,此款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之意。当时的低档紫砂器由他书画别人陶刻,高档品由他亲自书画陶刻。因他技艺娴熟,陶刻高雅,30年代中期升为技师。抗战后,饶寿川离开宜兴去内地谋生,再也没有回来,1939年病逝他乡,享年43岁。其传器有柱础壶、八角盆、秦瓶及笔者所藏矮钟壶等。
七、诸葛勋(1897-1957年),号友石、卧龙、又号云石、玉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丁山人。诸葛勋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师从名师崔克顺,学习陶刻彩绘技艺。艺成后的30年代初,诸葛勋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在壶盆上陶刻,经过对大量的日用陶器的陶刻,他练就了一手过硬的快刻技艺。到30年代的中后期,诸葛勋开始在高档紫砂器上陶刻装饰,落款为友石、云石、卧龙。抗战后,诸葛勋为生活所迫走街串巷,在一些农家的紫砂器上进行陶刻。建国后,他参加了合作社,除继续陶刻外,还对陶刻班艺徒进行指导,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60岁。其传器有狮球壶、洋桶壶、花瓶、帽筒等。
八、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蒋永西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蒋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纪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上世纪30年代中期,蒋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陶”。建国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
九、范福筹(1900-1959年),号瘦石,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范福筹幼时念过三年私塾,16岁随父制壶。1921年,范福筹拜任淦庭为师,学习陶刻。艺成后,他为任淦庭当助手,在吴德盛公司刻制紫砂器。范福筹比较老实笨拙,虽为任淦庭的大弟子,但因技艺进展缓慢而常受到师父的批评。上世纪30年代后,范又为毛顺兴店陶刻,取名号“瘦石”,陶刻的紫砂器均署“瘦石”款。抗战后,范福筹又一度制壶,但主要业务还是以陶刻为主。建国后,范福筹参加了合作社,直至1959年去世,享年59岁。其传器有东坡提梁壶、高狮灯壶、竹鼓壶、竹段壶等。
十、谈洪泉(1902-1976年),字伯章,号泉石,民国制壶陶刻名家,宜兴潜洛人。谈洪泉自幼习书法喜绘画,15岁学艺制壶,艺成后,以制作牛盖莲子、竹鼓、犀登、矮钟壶为主,所制壶具印款为“伯章”、“谈伯章”、“谈氏伯章”。上世纪20年代,谈洪泉在任铁画轩技工期间,与卢兰芳、陈少亭等陶刻名师的长期接触中,对陶刻发生了兴趣。于是他拜陈少亭为师,专事陶刻,并在紫砂器上署款“泉石”。30年代中后期,谈的陶刻技艺娴熟,刀法讲究,于是被铁画轩聘为技师,专门为高档壶铭刻。抗战后,谈洪泉除了陶刻还参与制壶,并为立信、吉德昌陶刻紫砂器。建国后,他很少参与制壶陶刻,直至1976年病逝,享年74岁。其传器有矮钟壶、柿子壶、竹段壶、六角方棱瓶等。
十一、陈和大(1902-1968年),号石如,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陈和大自幼在宜兴东坡书院上学,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和大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如所起的名号“石如”。30年代后,陈和大陶刻技法日趋成熟,布局合理,字画流畅,但总体缺少变化。抗战后,陈和大在上袁潜洛一带串门陶刻,以通货为主,量大而档次一般。建国后,陈和大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直至1968年病逝,享年66岁。其传器有周盘壶、汉君壶、花瓶及笔者所藏双色木瓜壶等。
十二、陈经耕(1904-1969年),号漱石,民国陶刻高手,宜兴蜀山人。陈经耕自幼习文练字,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陈经耕被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并起用师父邵云所起的名号“漱石”。30年代后,陈经耕陶刻技艺成熟,尤擅刻画石竹。他陶刻的石竹刀法细腻,枝叶灵动,得时人称赞。因陈的技艺超群,故常为铁画轩及吴德盛的高档茗壶铭刻。抗战后,陈经耕常在上袁潜洛西望圩一带串门陶刻,量大而档次中等。建国后,陈经耕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并保持精细灵动的特点,直至1969年病逝,享年65岁。其传器有柿扁壶、汉扁壶、菱形花盆等。
十三、谈尧坤(1912-1988年),号岩生、岩石、一尘、省三,又号研深、和泰,近现代陶刻名家,壶艺泰斗顾景舟的表弟,宜兴潜洛人。谈尧坤自幼喜书法绘画,聪慧机敏,性格倔强。15岁师从名师陈少亭,艺成后,受聘于铁画轩公司,以山水花卉陶刻为主,楷隶均极见功力。上世纪30年代后期,谈尧坤在铁画轩公司任技师,陶刻以中高档品为主。这时谈的作品山水灵秀,花草细微,有其师陈少亭之风韵。
1948年,谈尧坤受铁画轩少东家戴相明之托,为其表兄顾景舟所制5把紫砂石瓢壶陶刻,并分送吴湖帆(1894-1968年)、唐云(1910-1993年)、江寒汀(1903-1963年)、顾景舟(1915-1996年)、戴相明(1922-)5人。2010年,嘉德拍卖会上拍出1232万元天价的那把戴相明藏顾景舟制的石瓢壶,即为吴湖帆铭、谈尧坤刻(注:另有一说,顾景舟刻自藏一把,另外4把为谈尧坤所刻)。建国后,谈尧坤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并常为壶艺泰斗顾景舟、近现代花货大师朱可心陶刻茗壶。1964年,谈尧坤以“研深”名号在朱可心所制万寿壶上陶刻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并由徐海东大将转赠毛主席,此壶陶刻字迹工整,刀法不凡,是谈尧坤陶刻的传世精品。
十四、白应生,号琢如,民国陶刻高手,生卒待考。从民国传世的紫砂器中,常见有落款“琢如”的作品,如段泥花瓶、绘画紫砂盘以及壶艺名家汪宝根的木瓜壶,这些陶刻作品刀法熟练,字体流畅,极见功力。建国后,白应生参加了合作社,继续从事陶刻,直至上世纪70年代病逝,惜传器较少。
十五、范泽林,生于1920年前后,民国后期的陶刻高手,曾以“石如”及“石生”名号陶刻紫砂器,解放后,参加合作社,中国工艺大师鲍志强的陶刻曾受过范泽林的指点。另清末民初壶艺大师黄玉麟(1842-1914年)制作的紫砂觚棱壶常由耕耘陶刻,壶的主面刻有行书:“诵秋水篇,试中冷泉,青山白云吾周旋。”庚子(1900年),吴昌硕铭。现已考证出江苏震泽人张澹,字耕耘,又字新云,号春水,黄玉麟的壶具常由他陶刻。
2010年5月16日,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历史性的艺术品——1948年顾景舟精心打造的吴湖帆书画装饰的“相明石瓢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场拍卖会上,此壶以惊人的123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刷新了紫砂壶的世界拍卖纪录,使顾景舟成为继徐悲鸿和吴冠中之后,宜兴籍艺术家中又一位艺术品价值突破千万的艺术大师。
相明石瓢壶作为顾景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近现代,其尺寸为宽18厘米,高8厘米。原估价高达2,200,000至3,200,000人民币,最终成交价达到了12,320,000元。壶身刻有“为君倾一杯,狂謌竹枝曲。相明先生。吴倩并题”和“湖帆”的字样,盖篆印为“顾景舟”,壶底篆印为“戴相明”。顾景舟作为宜兴紫砂艺苑七老之一,曾在中国紫砂工艺厂担任技术指导,与海派艺术大师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程十发、戴相明等人有着深厚的友谊。1948年,他们共同创作了5把石瓢壶,其中这把壶由江寒汀作画,吴湖帆题词,作为珍贵的收藏品流传。
这把石瓢壶曾由上海铁画轩的戴相明收藏,后来辗转至台湾。在此次北京的拍卖活动中,它作为台湾收藏家的唯一紫砂拍品,引起了激烈的竞拍。最终,一位北京收藏家以1232万元的天价购得,这不仅是对艺术品的热爱,更是对顾景舟艺术成就的肯定。
顾景舟的石瓢壶承袭了紫砂传统的造型,但他独具匠心,将书画艺术融入壶身,打破了清初繁琐堆砌的风格,追求线条流畅和比例协调的美感,展现出一种简朴大方的气韵。这把壶堪称砂壶中的智圆行方之作,是顾景舟艺术生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顾景舟的大石瓢拍出了一千多万的天价!”宜兴紫砂工艺师汤杰在第一时间传递了这个信息。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工作人员蒋尧基昨天证实,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0春季拍卖会上,已故宜兴紫砂名家顾景舟所制石瓢壶以1232万元成交,创下宜兴紫砂器拍卖单价之最。顾景舟也因此成为继徐悲鸿、吴冠中之后,艺术品价格超千万元的又一位宜兴籍艺术大家。
顾景舟是宜兴紫砂艺苑七老艺人之一,生前在宜兴紫砂工艺厂担任技术辅导。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顾景舟就与海派艺术文化大师吴湖帆、江寒汀、唐云、程十发、戴相明交往甚密。1948年顾景舟制作了5把石瓢壶,均由江寒汀作画、吴湖帆写词。烧制后每人一把收藏留念。这次在北京拍卖的石瓢壶是上海铁画轩戴相明收藏的,后又流传至台湾。这位台湾收藏家带了一批藏品参加本次拍卖活动,石瓢壶就是其中惟一的紫砂拍品。这把石瓢壶壶体上“湖帆”刻铭: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壶盖内壁有“顾景舟”篆印,壶底为“戴相明”篆印。这件由多位艺术家联袂合作的紫砂艺术品受到收藏界的关注,经多轮竞价,最后以1232万元的成交价为北京一位收藏家拍得。
顾景舟的徒弟不在少数,其中,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师潘持平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据潘持平介绍:“老头子对弟子要求很严格,他一生制作的紫砂壶数量不是很多,他有时好几年才做一批壶,而且个个要求质量上乘,不满意的都要毁掉。”
近年来,紫砂壶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拍卖价格频频创新高。随着紫砂壶收藏升温,宜兴作为紫砂壶产地,紫砂名家的作品销售形势也看好。据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长王俊华介绍,如今许多紫砂名家家中配备了刷卡机,说明紫砂壶买卖交易货值高、交易频繁。宜兴紫砂行业协会将于下个月在南京与有关方面合作,专题拍卖当代紫砂名家作品,以期在拍卖市场制造更多的“宜兴声音”。杭州一位紫砂壶收藏家还向记者透露,国内大中城市如今都有了紫砂壶收藏家组织,他们所积累的宜兴紫砂名家作品数量不在少数。目前,宜兴紫砂名家群体数量大约在30位左右,拍卖价格排序未必按照作者技术职称来体现,张正中、华健、范伟群、华建明、王铭东等一批中青年紫砂艺术家的作品也普遍被藏家看好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