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紫砂壶,作为茶艺中不可或缺的器皿,更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储铭紫砂壶的来历、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它在我国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储铭紫砂壶的来历
紫砂壶起源于我国江苏省宜兴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传,紫砂壶的发明者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叫赵信的陶工。他偶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粘土,经过高温烧制后呈现出独特的紫色,因此得名“紫砂”。后来,赵信用这种紫砂土制作成了壶,因其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强、造型美观等特点,逐渐在茶艺界崭露头角。
储铭紫砂壶,作为紫砂壶中的佼佼者,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储铭,是宜兴市的一位著名紫砂壶制作大师,其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典雅的造型、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储铭紫砂壶传承了千年的茶艺瑰宝,成为了茶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二、储铭紫砂壶的特点
1. 材质独特:储铭紫砂壶选用的是优质的紫砂泥料,这种泥料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强、易于保养等特点。
2. 造型美观:储铭紫砂壶在造型上追求简约、典雅、大气,既有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感。
3. 工艺精湛:储铭紫砂壶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从选泥、制坯、修坯、上釉、烧制到成品,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确保每一把壶都是精品。
4. 文化内涵丰富:储铭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山水、花鸟、诗词等,使人们在品茗的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储铭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1. 选泥:选用优质的紫砂泥料,经过严格筛选,保证泥料的纯净度和品质。
2. 制坯:将筛选好的泥料进行揉、压、拍、捏等工序,制作成壶坯。
3. 修坯:对壶坯进行修整,使之更加光滑、规整。
4. 上釉:在壶坯表面涂抹一层特殊的釉料,起到保护作用。
5. 烧制:将上釉后的壶坯放入高温窑炉中进行烧制,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左右。
6. 成品:烧制完成后,取出壶坯,对其进行打磨、抛光等工序,使壶身更加光滑、美观。
四、储铭紫砂壶在我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1. 传承茶艺:储铭紫砂壶作为茶艺中不可或缺的器皿,传承了千年的茶艺文化。
2. 提升茶品质:紫砂壶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强等特点,能够提升茶叶的品质,使茶汤更加醇厚、香甜。
3. 丰富茶文化:储铭紫砂壶在造型、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十分丰富,为茶文化增添了更多色彩。
4. 艺术品位:储铭紫砂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成为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争相追捧的对象。
储铭紫砂壶,作为传承千年的茶艺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材质、造型、工艺和文化内涵,还在我国茶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品味储铭紫砂壶,就是品味生活的艺术精髓。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储铭紫砂壶。
| 序号 | 特点 | 描述 |
|---|---|---|
| 1 | 材质独特 | 选用优质的紫砂泥料,透气性好、保温性强、易于保养 |
| 2 | 造型美观 | 简约、典雅、大气,既有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感 |
| 3 | 工艺精湛 | 从选泥、制坯、修坯、上釉、烧制到成品,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 |
| 4 | 文化内涵丰富 | 制作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山水、花鸟、诗词等 |
龙溪山人是大名鼎鼎的储铭。是一代壶艺大师顾景舟的师傅。储铭(1881-1937年),又名腊根,号大匠巨人,亦号龙溪山人,时称“洋桶王”。储铭16岁就到蜀山,拜当地制壶艺人为师。在清末宣统年间,受聘于宜兴阳羡陶业公司,受壶界推荐并获“南洋劝业会”优胜奖。一度受聘于川埠赵松亭坊间,制作茗壶“如意仿古”、“矮石桃”、“线圆”、“梨形”等传统款式。崛起于紫砂界,扬名海内外1933年,龙溪山人应顾景洲之父顾炳荣的再三相邀,至顾家中边制壶,边传授顾景洲技艺,自此顾景舟随储铭学艺整整二年,储铭倾心传授“洋桶壶”、“矮石瓢”、“如意仿古”、“掇球”、“圆刻”等款式。顾景洲至此会独立做茶壶,并用艺名“曼晞陶艺”印款。曼,代表美,晞,是曙光初露的早晨,意顾景洲已壶锋初露,看到前途,看到光明,正欲大显身手,而这正是拜储铭之教。顾景舟作为弟子,镌刻“龙溪山人”印章相赠储铭。龙溪山人储铭性格,十分豪放,单身无家室,一生不得志。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百姓涂炭,宜兴的紫砂行业也一落千丈,储铭也与另一紫砂大师李宝珍一样,因贫困潦倒,而离开人世。悲夫,龙溪山人。
始用印:墨缘斋、墨缘斋景堂制、景记、景洲、武陵逸人1942年,印有自怡轩、自怡轩主人、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艺,并磨去”武陵逸人”印。
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
1948年,始用印:荆南山樵、荆山壶隐;
1955年,始用闲章:啜墨看茶;
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后作、壶叟;
20世纪90年代,刻了最后一方印章:生于乙卯;
顾景舟所取艺名的壶上用章,款式多变,章法讲究。有自刻章如“墨缘斋制”、“墨缘斋景堂制”、“墨缘斋意堂制”、“自怡轩”、“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啜墨看茶”、“景舟七十後作”等等,水准、风格摹前人遗意,留艺世间意明志。
有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家为其所刻,如“景舟制壶”、“景舟手制”为上海书画金石家来楚生所篆。“顾景舟”为吴湖帆得意门生所刻制。
“荆山壶隐”、“陶壶外史”、“得意甚爱”为金石家王少石所刻。八十年代後期与著名书画家韩美林合作专用章“历下美林”成为艺缘的印证。
扩展资料
紫砂壶款识
综观现代壶艺大师顾景舟的壶上用印及所出现的艺名,无不反映出顾景舟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活动、艺术追求、抱负理想、心境爱好。
从顾景舟的艺名随着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到顾景舟从艺历程中的曲折迂迥,成艺过程中的心境意趣,而最终升华至一种回归的自然境地和自然心态;
平衡的、坦然的、淡泊的、归宗的,犹如禅机、悟性,“正道”、“得果”一般。顾景舟原名顾景洲。顾父顾炳荣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古训,要顾景洲发奋读书,用知识出人头地,锦绣河山,故取名“景洲”。
“墨缘斋”,为顾景洲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时书斋的题名。顾炳荣从小就督写顾景洲学文习字,每日啜墨不止。
顾景洲牢记古训父教,用“墨缘斋”激励自已用功学习。民国十三年、十四年(1924一1925年)江浙军阀齐卢之战,祸及丁蜀地区。
顾氏家道中落。三年之後,顾家发生一场火灾,家中财物化为灰烬。顾家无力供奉顾景洲继续读书,顾炳荣即要顾景洲在家中研习,继续在“墨缘斋”自学深造,以待业与资足再就学机会。
“墨缘斋制”、“墨缘斋景堂制”、“墨缘斋意堂制”、“景记”,为顾景洲早期初制水平壶壶用印款。因家境困窘,生活所逼,顾景洲祖母说服顾炳荣,在1932年初带顾景洲学制水平茶壶。
数月後,顾景洲学成后自制水平茶壶,即在壶底使用“墨缘斋制”印款。接着又在壶底使用“墨缘斋景堂制”印款,并在壶把或壶盖上使用“景记”印款。
後又接用“墨缘斋意堂制”印款,把款用“景记”印款。壶款俱是顾景洲亲自镌刻,表明了顾景洲喜美术,习书法,好舞文弄墨之志向,并用壶来反映其自己的这一观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顾景舟(陶瓷艺人)
列举作品如下:
1、僧帽壶:该壶属矮僧帽壶,底部刻有“生莲居大彬”款,壶内暗处藏有“景舟”小印。这虽仿时大彬的壶样,但我觉得顾老对该壶的制作更加严谨,从壶身内外的工艺水准可看到顾老在方器制作上过硬的功力和法度。
2、洋桶壶:顾景舟早时曾跟有“洋桶王”之称的储铭学壶,所以洋桶壶成了他早年做得最多的一种造型。在抗日战争后期,1944年顾景舟从上海回到家乡宜兴后生活艰难,开始以接受别人定制“洋桶壶”为生计,前后做过多件“洋桶壶”。因此“洋桶壶”也是顾景舟大师心得最为丰富的一种壶型。此壶为顾景舟的得意之作,常常被引以为经典。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