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的陶瓷艺术中,紫砂壶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海寿星紫砂壶,作为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爱好者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寿星紫砂壶的世界,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一、海寿星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海寿星紫砂壶起源于江苏省宜兴市,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据传,海寿星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海寿星的制壶艺人。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紫砂艺术的热爱,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紫砂壶。
2.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寿星紫砂壶逐渐发展壮大。在明清时期,海寿星紫砂壶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纷纷为之倾倒,将其视为珍品。如今,海寿星紫砂壶已成为我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
二、海寿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海寿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步骤 | 详细内容 |
|---|---|
| 选泥 | 选用优质紫砂泥,其特点是质地细腻、透气性好、易于成型。 |
| 练泥 | 将紫砂泥进行反复揉搓、摔打,使其达到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 |
| 塑形 | 根据设计图纸,用模具或手工将紫砂泥塑造成壶身、壶盖、壶嘴等形状。 |
| 雕刻 | 在壶身上进行雕刻,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 |
| 烧制 | 将塑形好的紫砂壶放入窑中进行高温烧制,使其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
三、海寿星紫砂壶的特点
海寿星紫砂壶具有以下特点:
1. 形态优美
海寿星紫砂壶的形态各异,有圆形、方形、扁形等,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2. 质地细腻
海寿星紫砂壶选用优质紫砂泥,质地细腻,手感舒适。
3. 透气性好
紫砂泥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泡茶时茶香四溢,口感醇厚。
4. 艺术性强
海寿星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注重雕刻和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海寿星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海寿星紫砂壶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陶艺文化
海寿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体现了我国陶艺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2. 茶文化
紫砂壶与茶文化息息相关,海寿星紫砂壶更是茶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人们对茶艺的热爱。
3. 艺术文化
海寿星紫砂壶在造型、装饰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五、海寿星紫砂壶的收藏价值
海寿星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稀有性
海寿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且原材料稀缺,因此具有很高的稀有性。
2. 艺术价值
海寿星紫砂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珍品。
3. 投资价值
随着人们对紫砂壶的认知和喜爱程度不断提高,海寿星紫砂壶的市场价值也在逐年攀升。
总结
海寿星紫砂壶作为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爱好者的目光。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海寿星紫砂壶将继续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美好。
寿星壶是紫砂壶中的传统产品,属紫砂壶中的粗货,俗称大路货又称“行货”。由于价廉物美、经济实用,深受广大农村人喜爱。旧时农民劳作时常拎到田头地里解渴用,尤其在北方农村,耕地离村较远,寿星壶容量大,最大可达3000毫升,携带更显实用,加上北方人的生活习性,喜欢喝大碗茶,几乎家家都备有此壶。
它的款式,因大小不同,有称:海海寿星、海寿星、放寿星的;徐秀棠《中国紫砂》中则分称:海寿星、放寿星、中寿星。“文革”中因避“四旧”之嫌改称“圆形壶”(简称圆壶),分别有1至4号规格。壶盖上原长方形楷书木章“寿星壶”字样改成楷书印章“圆形壶”。也有人更简称为大、中、小三种规格。
至于寿星壶名称的来历,起源于何时,何人命名已无从稽考。据施秀春回忆,她父亲施福生生前和紫砂名手裴石民交谈中谈到过寿星壶,说“在明代寿星壶很盛”。汪寅仙大师认为寿星壶取名与造型有关,壶肩部分前凸后冲,很象是中国传统年画中老寿星的额头,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内涵。据汪大师回忆,顾景舟大师生前说过:“不要小看寿星壶,认为是低俗的粗货,农家使用而已。其实由于做工的不同,既可以做成普通的实用壶,也可以做成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因为它本身造型很美。如果做工精致的话,整个泥条、泥片不会浪费一块,可以做得非常完美。所有制壶的基本功能通过寿星壶体现出来……”。顾老自己于1975年就制作过一把小寿星壶。
1988年3月16日:宜兴紫砂工艺厂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精制一万套刻有“全国七届人大政协会议留念”字款的“小水平紫砂茶具”,空运至北京。
1988年4月: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授予紫砂名师顾景舟“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88年4月:顾景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是紫砂史上受此殊荣的第一人,自此而后,有蒋蓉、汪寅仙、吕尧臣、徐秀棠、谭泉海、徐汉棠等六人获此荣誉称号。
1988年6月18日: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上海四海茶具馆和上海西角亭酒家在上海展览中心音乐厅,联合举办“复兴茶艺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茶友共同研讨茶艺、壶艺,并呼吁“复兴中华茶艺”。
1988年6月5日:顾绍培制造烧的“金声玉振巨型紫砂壶”,壶高90厘米、宽82厘米,容量88公斤,在香港展出被誉为“世界壶王”。
1988年7月6日:紫砂名师徐秀棠、鲍仲梅、范洪泉、储立之等应邀到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参加“紫砂陶艺术大屐”和“紫砂陶艺术研讨会”。1988年9月9日: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田志芳,紫砂工艺厂厂长唐伯年,紫砂名师谢曼偷、范永良和均陶厂厂长胡国荣,赴美参加中美合资天山有限公司在纽约、芝加哥举办的“中国节紫砂工艺陶瓷展览会”。
1988年10月6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日中陶艺交流协会在日本东京联合举办“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览”,展出陶瓷精品1000多件(套),紫砂名师汪寅仙、张红华现场表演制作紫砂陶艺。
1988年:在蜀山以东的洋笃林,建立了紫砂五厂。
1988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紫砂茶具”,获中共农业部年度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五头“清风印纹茶具”,获“全国旅游品内销展评会”优秀奖。
1989年5月23日:紫砂名师顾景舟、李昌鸿、何道洪、王石耕、高丽君参展香港的“中国宜兴紫砂特艺大展”。
1989年7月: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茶具”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9年9月24日:紫砂名师汪寅仙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华全国国总工会授于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成就。1990年2月:宜兴紫砂工艺三厂为祝贺上海画坛大师朱屺瞻百岁华诞,特制作十种款式茗壶以志纪念。“莲心如意壶”祝愿屺老万事如意;“童帽园顶壶”祝颂寿星返老还童。按屺老提供的《长青-松》、《报春-梅》、《舞东风-水仙》、《黄金实-枇杷》《寿-灵芝》等十幅小品,由砚刻、壶刻艺术家徐孝穆、沈觉初、徐勇良等执刀镌刻。集名画、名刻、名壶于一体,堪称佳话。1990年3月:紫砂名师鲍志强、吴震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参加“宜兴陶瓷艺术展”,并作“紫砂陶艺讲座“。
紫砂陶器发端于北宋中期,至明清便逐渐形成强大的创作传统,随着紫砂壶艺的兴起,紫砂百品竞妍、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陈壶以时间为轴,带您看遍明清紫砂历史名人。
明弘冶、正德年间(1488~1521年),宜兴湖汱九里山金沙寺僧,常与缸瓮匠户来往,熟谙制陶术,功课之余,选练细泥,烧造容量颇大的圆形壶器,既不留款,也不钤印,以指脶纹为标识,附近窑户竞相仿效,一时流传。宜兴籍四川参政吴颐山入仕前,曾寓居金沙寺读书。随侍家童供春(亦书龚春或龚供春)见寺僧抟泥为壶,深悟其法,创制树瘿壶式,极为精致。树瘿壶呈栗式,如古金铁,嘴及把,仿树枝弯曲形状,壶体朴雅古茂,酷肖百年树瘿。供春还改进不少制壶工具,如竹刃木模等。明正德八年(1513年),壶器形制出现菱花,菊花等式,成型采用手工捏制、泥条盘筑、泥片镶接、木模或泥模镶接等法,但壶坯与缸瓮类仍混装入窑,焙烧时壶体容易溅上釉泪或产生火疵熔孔。
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名工辈出。见诸记载的著名制壶艺人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人,号称四家。当时所制壶器分龙蛋、圆珠、莲房、六瓣圆囊、八瓣扁菊、高把提梁等式,惟赵、元、时三家谨守供春以来的传统,变化不多。董翰、李茂林则另辟文丽工巧的途径,朴中带艳,风格别具。自李茂林之后,紫砂壶焙烧已摒弃陈旧的“裸胎露烧法”,采用匣钵套装坯件入窑,使壶器色泽光润。
万历年间(1573~1620年),时朋之子时大彬精选上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壶。其作品古朴雄浑,不尚妍媚。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自从听取太仓名士品茶施茶之论以后才改制小壶。此后时大彬挟其绝技,交接公卿,才名益盛,壶艺也日渐精进。主要作品有僧帽、竹节和各式筋纹器。
时大彬广收门徒,紫砂界几乎半数是时派弟子。其中以李仲芳和徐友泉最为著名,时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说。“三大”即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师徒三人。李仲芳制壶注重文巧,制品的嘴、把端庄、口盖严谨;徐友泉制壶,以仿古铜器造型和调配色泥见长。
万历末,江西景德镇造瓷名工陈仲美,至宜兴改业紫砂器,运用瓷雕技术创制各式花货(塑器类),所制壶器大都重镂叠刻,精雕细琢,或摹拟花果,或缀以草虫。其中束竹紫圆、蟠桃寿星、龙戏海涛等壶,时称精品。
天启时(1621~1627年),壶器盛行铭刻和署款、一般名手几乎无不注意书法,如陈用卿,俗名陈三呆子,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制品工整规范,不落俗套,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器,能做到不规而圆,这次带来供大家欣赏的美人肩壶,即体现这一风格,其落款直接运用刀工,有钟繇贴意,当然也不能排除印钤。陈用卿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其款字有晋唐风格。
崇祯年间(1628~1644年)士人倡导浅尝低斟,自斟自饮的茶风,这种饮茶方式使茶壶趋向小型化。惠孟臣创制的小型水平壶可容水60至80毫升。陈六如、陈正明、徐次京、王友兰等人的壶作,玲珑纤巧,精致雅丽。
清康熙、雍正年间(1622~1735年),壶工陈鸣远吸收明代著名工匠徐友泉、沈子澈的壶艺风格,丰富造型,发展品种,从壶器造型到雕刻,形成独特的工艺风格。所作浴后妃子壶,泥色纯朱,光润自露,薄如纸片;所作梅桩壶,梅桩皮皱枝缠,极富生态,壶上点缀梅花,以有色泥浆印贴而成,整件作品犹如雕塑。陈鸣远手制的壶器还有南瓜壶、螺甸壶、束腰方壶、束柴三友壶、四方掇球壶等,造型奇异,变化多端,雕镂精美,书刻雅健。
期间,仿古铜器的壶形也相继俑现,如小扁觯、小云雷、提梁、分档索耳等式,采用的泥色有白、黄、天青、乌黑、桃红、沙白、栗色、朱砂、紫砂等。乾隆初年,传统的方壶、圆壶,逐步得到完善,筋纹器也日渐流行,壶工竞相施艺,高矮胖瘦各呈其貌,精细入微而至繁缛。
乾隆七年(1742年),王南林、杨友兰、杨继元、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陈汉文、张怀仁等制壶高手,被选入承德山庄行宫,为朝廷制作一批精美壶器。
乾隆二十三年,有四件精制茶具被遴选入皇宫。这些贡品用珐琅彩、堆雕或泥绘装饰,典雅华丽。其中邵玉亭所制壶器,式度精严,一面饰以堆花荷莲,一面饰以乾隆诗句。朝廷收藏的陈汉文、邵德馨的四件四方小壶,制作奇巧,堆塑阳文篆字和山水人物、式如天鸡,足如传炉,称为传世之作。
至乾隆中期,壶器制作已大体可分普通日用壶和特制工艺壶两大类。普通壶采用手工成型,其嘴把附件用陶模印制,待壶成型后,需经多次压匀磨光再安嘴把,十分讲究壶的形神气质。而特制工艺壶的装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交替运用书法、绘画、篆刻、浮雕、贴花、镂空、泥绘、彩釉、搅坭、磨光等工艺,因器而异、变化无穷。
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陈鸿寿(号曼生)出任溧阳县宰。自创壶式18种,绘制成图,由制壶名手杨彭年等为其制作,并请友人饰以书法、刻文,主要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方山、瓜形、覆斗、扁石等式。为便于刻画装饰、壶身以几何造型为主,线条简练,可供装饰之面较大。
曼生壶四周,多铭刻文字,铭文很多出于幕僚江听香、郭频伽、高爽泉、查梅史之手,间有曼生自作。所刻铭文有篆、隶、楷、行诸体。镌刻时,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有时也用尖竹、片刀,在未干的壶坯上直接刻画。陈曼生在篆刻、书法、绘画、诗文等方面颇有成就,由此“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莲理馆”等印记。他在溧阳任职3年,督制的壶不下千百把。
道光初年,出现砂胎锡壶,嘴、把、的,采用白玉琢成,工艺精湛别致。作者朱坚,书画兼长,工鉴赏,尤精铁笔铭文,曾著有“壶史”。申锡也是制壶名手之一,善雕刻,精捏塑,他和杨彭年合制的茶壶,敦朴如古铜器,被誉称“申扬”。杨彭年、杨凤年兄妹精通壶嘴捏法,虽任意拍捏,宛若天成。杨凤年所制“风卷葵壶”,形态生动,口盖严密,泥色和润。
咸丰年间(1851~1861年),许多文人墨客酷好砂壶题款,并把紫砂壶作为馈赠好友或同僚的礼品,因而壶器身价颇高,收藏者与日俱增。有些收藏者以“陶”为号,自称“壶公”。南壶公名瞿应绍,字子冶,初号月壶,又号老冶、陛春,原籍上海,工诗词、书画、篆刻、鉴古,常自制茶壶,至今流传的石瓢壶式,即是其精心之作,他常托好友邓奎,专程到宜兴监制茶壶,带回壶坯亲自撰铭、刻文、镌画,他的壶作时人称之为“三绝壶”。北壶公张之洞,同治二年探花,号无竟居士,也常命人前往宜兴定制壶器,自撰壶铭,所藏砂壶底部均有壶公印章。
其时,砂壶形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呈现争妍斗巧的局面。传统造型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属于几何型,基本由圆、方、锥、椭圆等几何形状变化而成。第二类是筋纹型,主要采用花果形态设计,其中包括葵式、菱花、筋瓢等。第三类是自然仿生型,即仿动物形、仿植物形、仿实用器物形或其他物状造型。比较风行的新颖壶式为邵大亨的“鱼化龙”。其壶体浮雕鲤鱼、蛟龙和波涛,并用6条S形纹线回旋组合,壶把琢龙尾翻卷状;壶嘴、壶盖分别饰以云纹和伸缩自如的龙头,斟茶时龙舌会向下伸出,寓意鲤鱼化龙,前程无量。另有一种“石榴多子壶”,以菱角为把手,莲藕为嘴,冬菇为盖,并在石榴构成的壶体外,贴饰荔枝、白果、红枣、瓜子等果品,寓意多子多孙,构思精巧、雅俗共赏。这里的邵大亨掇只壶是其流传民间的壶式,其嘴、把匀称自然,口盖直而紧密,注茶无落帽之忧。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困乏时,虽一壶千金,亦不可得。
光绪七至十六年(1881~1890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前代留存下来的“区区藏器不足以供无尽的取求”(寂园:《陶雅》)于是仿造古器之风盛行,一些收藏家还专请有名壶工上门制作,历任广东、湖南巡抚的吴大徵,特请名工黄玉麟依式仿制“供春树瘿壶”,并模仿吴府收藏的钟鼎及古陶器,制作掇球、书扁、石瓢等壶,其款式精气浑成不失古意。以后吴大徵又请名工俞国良特制传炉、橄榄等式、壶底钤“客斋”阳文印,古篆朴雅,非前代壶印可及。一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任伯年、吴远等人也曾定制紫砂壶,并亲自在壶上铭刻书画。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