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中,紫砂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而萧紫砂壶,作为紫砂壶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无数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紫砂壶的世界,探寻其艺术魅力。
一、萧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
萧紫砂壶,起源于江苏省宜兴市,已有千年的历史。据传,萧紫砂壶的创始人萧云从,是一位善于制壶的民间艺人。他根据当地丰富的紫砂资源,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紫砂壶。随着时间的推移,萧紫砂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紫砂壶中的一股清流。
发展历程:
| 年代 | 发展特点 |
|---|---|
| 宋代 | 萧紫砂壶开始兴起,以实用为主,造型古朴 |
| 元代 | 萧紫砂壶技艺逐渐成熟,出现了许多名家 |
| 明代 | 萧紫砂壶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
| 清代 | 萧紫砂壶技艺传承有序,出现了许多传世之作 |
二、萧紫砂壶的艺术特点
萧紫砂壶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材质独特:萧紫砂壶选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这种泥料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强、易于把玩等特点。
2. 造型多样:萧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样,有圆器、方器、花器等,各具特色。
3. 工艺精湛:萧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打泥、制坯、修坯、上釉、烧制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
4. 装饰美观:萧紫砂壶的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雕刻、绘画、镶嵌等,使壶身更具艺术价值。
5. 文化内涵:萧紫砂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
三、萧紫砂壶的市场价值
萧紫砂壶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下是一些影响萧紫砂壶市场价值的主要因素:
| 影响因素 | 说明 |
|---|---|
| 历史价值 | 萧紫砂壶的历史悠久,名家作品更具价值 |
| 工艺水平 | 制作工艺精湛的萧紫砂壶更具价值 |
| 艺术风格 | 具有独特风格的萧紫砂壶更具价值 |
| 收藏价值 | 稀有、传世之作更具收藏价值 |
四、萧紫砂壶的鉴赏与收藏
鉴赏:
1. 观其形:观察壶身造型是否规整,线条是否流畅。
2. 摸其质:用手触摸壶身,感受其质感,好的紫砂壶手感细腻、光滑。
3. 闻其香:好的紫砂壶具有独特的香气,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4. 品其茶:用萧紫砂壶泡茶,感受其保温性能和口感。
收藏:
1. 选择名家作品:名家作品更具收藏价值。
2. 关注历史价值:具有历史价值的萧紫砂壶更具收藏价值。
3. 注重工艺水平:工艺精湛的萧紫砂壶更具收藏价值。
4. 了解市场行情:关注市场行情,合理投资。
萧紫砂壶作为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了解萧紫砂壶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市场价值以及鉴赏与收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让我们共同走进萧紫砂壶的世界,感受其无穷的魅力吧!
古壶鉴别:
第一:要注意观察器型。
紫砂壶各个时期的特征以这一时期的名家代表作品为主脉。大名家制壶,都有其拿手的几种,器型都比较典型。真正想牟大利的制伪者,必然要搞高仿品,而且要仿那些器型比较典型的大名家的代表作品。
所以购藏者在观察器型,特别是名家作品的时候,不能被表面上的东西所迷惑,要善于观察壶的外形上那些微妙的地方,尤其是在壶体与附件的交接处和过渡处体会制壶者的匠心。越是名家的代表作品,它所体现的艺术内涵就越应该深刻。
如果一把壶仅仅在形式上像某位名家的代表作品,而无法使人在深层次上把握其精髓,那么这把壶肯定是不能过真品关的。
了解器型的基本知识,对初入紫砂壶收藏之门的人来说,在鉴别上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以紫砂壶通向壶嘴的出水孔为例,它在民国以前一直是独孔,此后才出现了多眼网孔,而向壶内凸起的半球形网孔则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从日本传来的。
假如遇到一把壶,其印章为陈鸣远,而出水孔呈网眼状,则不必分辨印章真伪,仅凭出水孔形状便可断定此壶之伪。
第二:要注意观察质地。
紫砂壶名家成名后的作品一般来说选料比较讲究,其代表作品的材质则更为精良。这种精良具体表现为壶的颜色正,颗粒匀,光泽润,胎骨坚,手头沉。
还可以从泥料的品种上加以辨别,如“天青泥”是清代后期出现的,与历代泥料有明显区别,如果出现一把号称清代中期以前的“天青泥”壶,那肯定有问题。
第三:要注意观察包浆。
长期使用过的旧壶,外表会很自然地产生一层光泽,是久经茶汁滋养而慢慢渗透出来的,被称为“精光内蕴”。有包浆的壶,无论其外表是否有茶渍或尘土,只要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拭,都会出现一种光泽,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称之为“包浆亮”。
新壶造旧后,外表多少有些不自然,光泽发贼、发浮、发愣。如果置于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壶身,还能找到打磨的刮痕。这样的壶还往往有一种霉馊味,细细嗅辨即可识破。此外,速成的包浆一刷就掉,而真正的老包浆已与壶身融合成一体,附着性极强,用清洁剂反复清洗也难以擦掉。
第四:要注意观察题款与用印。
利用款识冒仿名家作品的方法有3种:
第一种是新壶旧款,即在新壶上直接刻上名家的款识。这种情况包括名家为了应酬或在市场供不应求时,由学徒或他人代制,盖上自己的印章。再有就是前代名家的印章流传下来,后人继续使用,借以仿制冒真。
第二种是旧壶新款,即用没有款识的旧壶冒刻前代名家的款识。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大多用阳文,字体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模仿或显呆板,或笔画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第三种是新壶新款,此类作伪手法颇多。现代伪造者多是仿制假的印章或镌刻假的款识,如采用照相制版技术,用铜锌版制出印章。也有一些印章和款识是仿制者凭空臆造的。
考证:
紫砂壶是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之茶仍不易馊。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漫漫渗入陶质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
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与轮廓中。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造型上,虽然每个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种类型。
鉴定紫砂壶的真伪,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摸,上面呈现出油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
即使有光亮,也是用白蜡打磨上去的。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画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扩展资料:
选购方法:
紫砂壶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方面获得极高的肯定。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就以下几点加以斟酌:
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壶把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心应手。因此,选购紫砂壶应依据个人的饮茶习惯,选择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等。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应清晰与流畅。还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水准。
从壶艺爱好者角度应选购:
1、根据个人习惯选择:紫砂壶的实用功能是指容量、容积,还有就是紫砂壶的壶把是否便于端拿,壶嘴出水是否顺畅,满足了这些,才能让品茗者泡茶得心应手,因此,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要根据个人的习惯来选择紫砂壶,例如:容量、壶嘴出水的流畅、壶把执握的舒适等。
2、看紫砂泥的显著特性:好的紫砂壶,紫砂泥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色不艳、质不腻”,因此,在选购紫砂壶时,要看看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察。
3、选适合自己的壶型:紫砂壶的壶形有很多种,可以说是千姿百态,而选择什么样的壶型,壶艺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这点很难一概而论。
4、看紫砂壶的功能美:展现一个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壶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要严谨,还有就是壶的出水要流畅这四个方面,因此,壶艺爱好者在选购紫砂壶时,也要留意这一点。
选购档次:
紫砂壶的档次,全在于紫砂作者的制作技巧和文化艺术含量,从作品或产品制作的精粗,去归类紫砂茶壶和其他紫砂产品,大致可分两类:大路货、细货。
大路货:
是指面向群众的大批量产品,价格低廉,但制作粗糙、简略,易于生产且成本,但为同型号的大批量生产。
历史上,大路货产品以实用为主,使用于茶馆及农村,造型简单利于生产;现今以实用和欣赏陈设相结合,造型多样,符合大众口味,但从艺术角度看相对比较俗气,使用对象亦多为江南茶馆和初涉紫砂的一般群众。这类产品,不讲“艺”,只讲“用”。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即历史上经济萧条时期,独具功力的高手也只能做些大路货产品,藉以谋生;或名人成名之前所制作的大路货作同样也有收藏、研究价值。
细货:
指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兼具实用性的艺品,有一定的工艺水平,既讲“用”也讲“艺”。其作者多为技术娴熟的良工巧匠,以复制传统造型为主,有批量的出品,也有相当的制作水平,但不属精心制作,不是创新的特艺品。总体上讲,是有欣赏价值的“产品”,而非个人的“作品”。
指出与名艺人之手的手工作品,它不仅讲究造型的完美,而且特别讲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质量。是艺人(作者)赋予泥土感情及其创造意识的结晶物,它是(作品),而非通过相对固定的生产流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特种工艺茶壶,是收藏爱好者渴求的对象,价格不菲;历史作品为文物,其价格更为惊人。典籍记载,古代名艺人的工艺杰作有“珍重比流黄”、“贵重如珩璜”、“价拟璆琳”之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壶
1、宋代篇
北宋,早期紫砂时期。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早期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这一发现证明: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代中期,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金沙寺(在宜兴湖父镇西南,为唐相陆希声山房)僧,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盖、的,作成壶具。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确切年代,较难查考。
推断比供春年代略早的在成化~弘治年问(1465~1505)。
2、明代篇
明代正德一嘉靖间(1506一1566)。据《宜兴县志》载:明正德间,有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荼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所制“树瘿砂壶”为世所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著名紫砂高手有董翰、赵梁、袁锡、李养心和时朋。
明代后期。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赞誉,时大彬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
万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伯夸(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陈君用等。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于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和郑子候等。
明末,宜兴紫砂器由葡萄牙商人,远涉重洋运至欧洲,称为中国的“红色瓷器”、“朱砂瓷”,成为欧洲市场的热销产品。1650年荷兰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茶用陶壶的最早样本。
3、清代篇
1672年英国人模仿鼎蜀壶。制造成第一批茶壶。
清代康熙~雍正间(1662~1735),以紫砂名师陈鸣远为最著名,所制茗壶,善翻新样,雕镂兼长,技艺精湛,构思脱俗,配色奇妙。瓜果、砂壶世推绝作。所制茶具、陈设品有数十种不同类型。
清代雍正、乾隆间(1723一1795)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是当时著名高手。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和邵玉亭等,承制官廷御器,并善制彩釉砂壶。
清代乾隆时(1736~1795),有陈文柏、陈文居、“寄石山房”、“荆溪水石山人”等、所制紫砂盆,远销日本,陈觐候制“红砂雕花觚”、陈滋伟制“紫砂梅枝笔架”,均极精致。
清代乾隆、嘉庆间(1736一1820),名匠有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吴月亭、华凤祥、贞祥、君德、吴阿昆和许龙文等。
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有陈曼生、杨彭年兄妹等高手名师。陈曼生是一位善书画、精纂刻的官吏。曾任溧阳县宰。相传他曾设计“壶样十八式”。交由杨彭年等制作,由陈的幕僚江听香、郭频迦等镌刻书铭。间有曼生自作。世称“曼生壶”。稍晚有一代名师邵大亨。所创茗壶,独具一格。
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在上海开设“鲍生泰”陶器店。是宜与第一家在沪开设专售本乡陶瓷器的商号。
清代咸丰十年(1860).鼎山白宕客户葛翼云。在上海设“葛德和”陶器店主要销售宜兴陶瓷产品。
1600~1867年。约始於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宜兴紫砂输人日本,惠孟臣、陈鸣远壶。格外受到欢迎。
1867年。日本东京南画家富冈铁齐,出版《铁齐茶谱》。这是日本出版的最早一部紫砂茶具图谱。
1876年,日本奥兰田著《茗壶图录》出版。
清代光绪四年(1878,日本明治十二年),宜兴紫砂名师吴阿根、金士恒,应日该国常滑陶瓷名匠鲤江高须之邀。东渡日本,传授紫砂制壶技艺、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和伊奈长三人。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陈氏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器店。
清代宣统二年(1910),宜兴阳羡陶业公司和宜兴物产会生产的“海竹顶紫砂壶”、“宝鼎壶”、“传炉壶”和“大柿壶”,获南京“南洋劝业会”金牌奖。
4、民国篇
1912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该国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
1913年,宜兴蜀山兴办利用陶器公司,聘请紫砂名师范大生为技师。民国初期,宜兴利用公司在蜀山创办“利用陶工传习所”,特建造龙窑一座招收学员多名,这是宜兴陶瓷有史以来建立培养紫砂人材的第一所学校。
1914年1月16日.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聘请樊均、葛翼云两人为参加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宜兴陶器公司名誉经理。
1915年9月2日,“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产的紫砂器,在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二等奖。同年,宜兴鼎蜀镇成立紫砂业公所、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砂贷业公所和溪货业行会、同时成立。
1917年4月,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宜兴蜀山成立,招聘陶瓷专家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器,对紫砂泥质、泥色及造型等进行研究改进,当时有职员技工十七人,徒工四十多人,年产茶具、花盆、文具、罐和鼎等十二万件。
1918年,宜兴蜀山创设江苏省立陶器工厂,专制紫砂陶器。
1921年,宜兴鼎蜀镇紫砂生产,主要分布于蜀山、潜洛和上袁一带地区,烧造紫砂的龙窑有十座,年产达100多万件。
1926年,宜兴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茶具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特等奖。
1930年,宜兴紫砂茶壶,在比利时举行的“列日国际博览会”获银牌奖。
1931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世界工艺博览会”中国参展作品在上海预展。朱可心作“紫砂竹节鼎”为宋庆龄定购,现该鼎藏上海宋庆龄故居。
民国二十一年(1932),紫砂从业人员达六百多人,全年共烧紫砂器140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42万元,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等国。是年,为近百年宜兴紫砂生产特盛的一年。
1932年,紫砂名家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和范福奎创作的“云龙紫砂鼎”、“掇球紫砂壶”、“仿古壶”和“传炉壶”等,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工艺博览会”展出,均获优秀奖。
1934年,宜兴紫砂、粗货(缸业)、黑货、溪货、黄货五个行业,合并组成陶业公会,
1935年,紫砂名师范大生,创作的紫砂雕塑“鹰”,在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荣获金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年抗战时期,七座紫砂窑,100多间厂房被毁、技工流散,整个蜀山窑场,全年烧造紫砂壶不足千把,生产一片萧条。
1947年12月,宜兴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杜制作的紫砂壶在“江苏省第一届合作杜产品展览会”荣获特等奖。
紫砂壶工艺美术师名单:助理工艺美术师(117人):卢伟强谢永新范微琴唐黎萍李美玲朱文华孟勤许学军(1968年生)李霞徐飞许伟强朱彩凤孔春华曹洁吴亚维杨卫刚许红娟魏柏柯许慧群何叶史菊明陈暗军惠海琴周琴郁伟杰王超群赵丽娟李惠芳许息根范君浩邹旭敏沈建芬周建良赵益军程彩华袁朝舟陈军吴秋红何觅董震红张培明李学芬徐丽英谢丽萍潘伯华王强许定华杨丽萍陈运财裴俊伟丁洪斌许跃平崔洪新丁志斌许亚均吴志平沈永娟邵国亮邵建平陈丽英周丽萍许仲陆利华蒋建峰李利陈米军范黎风蒋志强张健蒋泽军余立平蒋曙明强济人陈一飞孙利芳张洪明张丽娟朱永良张琴芳贺洪清周小凤邓亚亚王继忠刘梅仙冯洪君樊建平程悬蒋淑萍周冠华陈卫明范小龙徐荣飞王苏瑜杭兆强金火明华珊朱宙锋袁伟新陈惠红谈丽君刘俊(1981年,堆花)储宣东张志英张宝东吴秋平张雪军吴燕萍顾磊磊吴吉程鹏钱超范小君周孝忠汪成友杨珺瞿斌方薛斐工艺美术员(212人):蒋守卫李经强钱鸣正周跃锋潘文娇黄夕娟储国峰毛爱中周虎黄丽萍范伯良郭彩华盛英杰阚炜翟红芳谭海鸥潘云燕吴才君沈华军肖俊伟郑春娣贾维陈玉琴许美云周萍任奖恩毛方荣周莹杨义涛朱荣强许涛赵斌陆亚英周俊南郭余华尹雪强周建磊许健徐俊徐季芳鲍明杭海顾建芬徐卿王利丰王慧平陈春燕田亮余丽黎徐静皎向林黄臻陈增育方鉴明萧明峰尹幼勤陈小明范亚春许晴周群芬王杰邵国中秦玉华陈俊周益芳范益华许秀敏张萍栾自琼薛文华徐泉锋丁杏群娄艳芳王琰连士舫邹杰范勤芳尹燕芳朱碧霞江晓燕严丽平陈静翟正君杨琴徐萍尹文雅张俊俞科谈英范贞朱建平许伟英范亚萍唐俊芳徐建青陶红月张立伟杜益君潘玉兰焦寅朱俊陶占牡丹范娟蒋占峰许东迪周志平吴敏周旭剑周志强徐建平朱峰李刚顾文浩曹璋莲张平徐燕吴君明范烨胡晓锋潘祖新卞勤华蒋小红潘旭明杨志琴顾建凤李俊李彬薛建军董建军周鹏丁梅娟万美群马银锁尹飞王小军王国新史敏王玮王洪盘王勤妹冯小根包叶芬史小玉刘俊孙明霞朱建平朱爱华朱维平许幼红许俊许彬强吴六君吴益春张小龙李芳杨亚明花霞陈卫芬陈卫斌陈淑芬陈德芳周小德周建平周暗芳周瑜敏林宣松范支军范伯勤范初君范荣华郁军郁百平查六君唐红娣夏洪西徐鸣徐俊雄徐美娴徐海林徐新良袁志敏谈俊祥钱红月陶红勤顾焕华高旭群戚慧强储卫珍董永君蒋小明蒋永林蒋亚军蒋金坤蒋美平蒋晓平鲍洪其蔡伟萍裴顺良裴顺芳潘国平薛建立戴国仙万庆元朱扣喜严志良杨礼达郑文娟金阳岗王卫文傅跃飞董岳峰周古梅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