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紫砂壶,相信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些精美的茶具。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紫砂壶的魅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一、紫砂壶的起源与传承
紫砂壶起源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市,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紫砂壶的制作原料来自于当地特有的紫砂泥,这种泥料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强、易清洗等特点。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选泥、炼泥、拉坯、刻绘、烧制等多个环节。
紫砂壶的传承历史悠久,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如明代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陈鸣远,他的作品以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到了清代,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更加成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紫砂壶制作大师,如陈曼生、赵洪生等。
二、紫砂壶的分类与特点
紫砂壶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按形状分类:有圆器、方器、筋纹器、花器等。
2. 按功能分类:有茶壶、茶杯、茶盘等。
3. 按材质分类:有紫砂壶、朱泥壶、红泥壶等。
紫砂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造型优美: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经典之作,又有现代创新之作。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2. 工艺精湛: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工匠们精心打磨,确保壶体光滑、均匀。
3. 材质独特:紫砂泥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强、易清洗等特点,使紫砂壶在泡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持茶香。
4. 文化内涵丰富:紫砂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文人墨客的题诗、绘画、雕刻等,使紫砂壶成为了一种艺术品。
三、紫砂壶的鉴赏与保养
鉴赏紫砂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观形:观察紫砂壶的造型、线条、比例等,判断其是否符合审美标准。
2. 摸质感:用手触摸紫砂壶的表面,感受其光滑度、细腻度,判断其工艺水平。
3. 闻气味:将紫砂壶置于鼻下,轻轻嗅闻,感受其独特的泥香。
4. 品茶香:用紫砂壶泡茶,品尝茶汤的香气、口感,判断其保温性、透气性。
紫砂壶的保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清洁:使用后要及时清洗,避免茶渍、油渍等附着在壶身上。
2. 避免碰撞:紫砂壶易碎,要避免与硬物碰撞。
3. 保持干燥:放置紫砂壶的地方要保持干燥,避免受潮。
4. 定期泡养:用茶水定期泡养紫砂壶,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细腻。
四、紫砂壶的收藏与价值
紫砂壶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下是一些影响紫砂壶价值的因素:
1. 制作大师:制作大师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2. 制作工艺:工艺精湛的紫砂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3. 历史价值:具有历史背景的紫砂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4. 艺术价值: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紫砂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紫砂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紫砂壶,感受中国传统工艺之美。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
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
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
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
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
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
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
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
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
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
《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
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
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
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
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
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
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
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
”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
“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
《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
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徐友泉】
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
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
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
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欧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
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红等居多,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
《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技艺独绝。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
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
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
《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
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
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
《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兴制紫砂器。
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
除茶器之外,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
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庄严慈悯,神采如生。
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
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
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
《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
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
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
《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壶名手也。
”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
《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
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
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
”《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
《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
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
《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为时人所赏识。
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
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
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
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号鹤峰、鹤、壶隐、石霞山人。
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
《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
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是一个善翻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
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
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
”有天鸡壶、海棠杯、诰宝壶、花尊、菊盒、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
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
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
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
款识书法楷、行、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
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兼长紫砂炉。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
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
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
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壶设计。
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
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
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
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艺家所珍爱。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
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
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他善于配泥,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
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
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杨彭年之弟。
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
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杨彭年之妹。
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
其传世品竹段壶,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
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
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
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
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
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
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善制锡壶及紫砂壶,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
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
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做工精湛。
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
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
其传器有“鱼化龙”“掇球”“风卷葵”“一捆竹”等式样,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
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
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
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
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
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
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
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骨肉亭匀,气度不凡。
故宫收藏明代款识的紫砂器多为仿品。从文献记载看,同明代紫砂壶制作业相当兴盛。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一书,记录了不少的制壶“名家”和“大家”都是制作神品的名匠。明代最有声望的是龚春,又有“四家”(即董翰、赵梁、元畅)及“三大”(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之说。晚明人时大彬是当时的“三大”之一,也是后人研究明代紫砂壶的重点名匠,时大彬在紫砂工艺的发展中有很大贡献,他不仅自己制壶,同时培养了许多制壶名手,并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断木为模”的制法,以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方法成型,或用泥片镶接成型。
目录
1典故
2详细描述
3特点
4明代紫砂壶工艺大师
1典故
编辑
明清两代文献中常把时大彬与龚春并列,如明人文震亨《长物志》言“壶以砂者为上”,“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瓦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龚春尤称难得,黄质而腻,光华若玉……”这些记载对龚春、时大彬制壶风格给于概括,同时也说明大彬是龚春以后的名手,他们二人制壶价值一样的高。遗憾的是传世的真品稀少。
2详细描述
编辑
目前故宫博物院藏有五件“大彬”款的器物,
明代紫砂壶
即紫砂刻诗大壶,通高27.5厘米,紫黑色砂体带红小“石榴皮”,壶腹部一面竖刻行书“江上清风,山中明月”八字,文尾刻“丁丑年,大彬”款;紫砂六方形壶,高6.5厘米,紫砂红色砂体带黄色梨皮点,壶底刻“甲辰春日时大彬制”八字款;深米色砂扁圆小壶,高4厘米,壶身带黑色的梨皮点,壶底刻“大彬”二字款;紫砂圆筒状壶,高约13厘米,底刻“时大彬”三字款;米黄釉山形笔架,长13.7厘米。砂底,底刻“万历乙未岁九月望日制于万玉山房,大彬”十七字款.有四件“大彬”款紫砂壶,过去院内老专家鉴定为清代仿品。只有“大彬”款笔山目前仍放在明代藏品中。“大彬”壶为明代紫砂中的名品,在当时和后代仿品很多,给鉴定带来一定难度。近几十年来国内一些明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5件时大彬款的紫砂壶,为鉴定提供了相对可靠的标准器。①1968年在江都县丁沟镇万历四十四年曹氏墓出土一件“大彬”款六方紫砂壶。②1984年无锡甘露乡明崇祯二年华师伊夫妇墓出土一件“大彬”款三乳足紫砂壶。③1986年底四川绵阳晚明墓出土一件腹部阳刻“大彬仿古”款圆形紫砂壶。④1987年福建漳浦县万历三十八年工部侍郎卢维桢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一件“时大彬制”款带盖紫砂壶,⑤1987年陕西延安柳林乡崇祯十三年墓出土一件“大彬”款提染紫砂壶。
3特点
编辑
这几件“大彬”款的紫砂壶,造型各不相同,嘉靖和万历出土的胎色较红,崇祯墓出土的从胎色及制作工艺上看比前期精细些,有的还刻有简单的文字题句。福建漳浦及陕西柳林乡出土的紫砂壶到矿宫博物院展出过,这两件壶给人的感觉造型古朴、简练、大方,胎色泛红,胎质不够细腻,表现出明式紫砂器的风韵。值得重视的是宋伯胤先生曾指出紫砂陶器断代研究方面需找出某些科学发掘品作为比较模式,并以江都县丁沟镇出土的六方壶为例,提出“大彬”壶的五大特点:
(1)有明确的纪年墓出土。(2)有作者名款“大彬”,二字用笔熟练,“大”字最后一捺,有点滞重,名下无印章。(3)赭戏院的胎,坯体含有小泥粒故少平整明润感。(4)造型上壶嘴、壶柄和壶口未达到“三平”。为了增加壶的稳定性,壶嘴的底部作得壶柄稍高。(5)壶身素面无纹饰也无文字题记。以上几点是科学的总结,大彬壶,总的观感从胎体到造型比较精致,与明代墓葬出土相比,艺术风格上截然不同。
4明代紫砂壶工艺大师
编辑
金沙寺僧[1]、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仲美、陈光甫、沈君用、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沈子澈、陈辰、徐令音、项真、陈子畦、陈六如、陈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郑宁候
金沙寺僧: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供春: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董翰: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赵梁: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元畅: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朋: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李茂林: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时大彬: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李仲芳: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徐友泉: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欧正春: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