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壶,作为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紫砂壶款式中,曼生十八式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展现了紫砂壶的精湛工艺,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茶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曼生十八式,又称曼生款紫砂壶,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一位名叫陈曼生的文人雅士,对紫砂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结合自己的书法、绘画、篆刻等才艺,设计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紫砂壶款式,并将其命名为“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在造型、装饰、寓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 项目 | 特点 |
|---|---|
| 造型 | 简约大气,线条流畅,造型多变,既有传统风格,又不失创新精神。 |
| 装饰 | 以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为主,富有文化气息。 |
| 寓意 |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寓意吉祥、美好。 |
曼生十八式共有十八款,分别为:
1. 大彬提梁
2. 石瓢
3. 井栏
4. 合欢
5. 梅桩
6. 鱼化龙
7. 石流
8. 石鼎
9. 石钟
10. 石鼓
11. 石胆
12. 石瓢
13. 石流
14. 石鼓
15. 石胆
16. 石瓢
17. 石流
18. 石鼓
曼生十八式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许多制壶大师纷纷效仿,创作出了更多具有曼生风格的紫砂壶。如今,曼生十八式已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茶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鉴赏曼生十八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造型:观察壶身线条是否流畅,造型是否简约大气。
2. 装饰:欣赏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感受其文化气息。
3. 寓意:了解每款紫砂壶的寓意,体会其中的美好愿景。
4. 工艺:观察壶身、壶盖、壶把等部位的工艺是否精湛。
曼生十八式作为茶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不仅展现了紫砂壶的精湛工艺,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信曼生十八式将继续传承与发展,为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一起品味这杯香茗,感受曼生十八式的魅力吧!
前几日有壶友问我曼生十八式都有哪些壶,经过两天的收集整理后,这里给大家做个分享,文中讲解了曼生十八式的来源故事和每款作品的命名及释义,希望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对曼生十八式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何为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是由清代的书画家、篆刻家,当时被称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字曼生设计,再经紫砂匠人杨彭年和杨凤年兄妹手作的十八种壶型。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故命名为“曼生十八式”或简称“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据相关资料记载,嘉庆年间,陈曼生曾在宜兴周边的溧阳做县长,后来结缘紫砂壶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壶友经常到宜兴拜访制壶人,后经人推荐结识了杨彭年和杨凤年兄妹。“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无论是设计还是制壶,陈曼生和杨彭年兄妹都非常注重紫砂壶的形意结合,皆有独到之处,渐渐被大众认可,因此紫砂壶史上便有了“曼生十八式”的命名。
曼声十八式的特点
曼生十八式的特征明显,诗文、金石或砖瓦文字皆是有意刻在紫砂壶的腹或肩部,十分明显,而且通常也会在壶身明显的位置加注“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落款。陈曼生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创作了一种独特而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因其独特的壶艺风格,曼生壶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曼生壶的壶型和铭文
曼生十八式之所以能传颂至今且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制壶者对于创作的热情和执着。今天,虽然紫砂壶市场环境差,但也有一些制壶艺人始终坚守底线,不会因为图谋名利而偷工取巧,又或迷失本心与壶商沆瀣一气。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3]
石瓢,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提梁,壶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笠荫,壶铭: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葫芦,壶铭: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
合欢,壶铭:八饼头纲,为鸾为凰,得雌者昌。
匏瓜,壶铭:饮之吉,匏瓜无匹。
井栏,壶铭: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汉瓦,壶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
汲直,壶铭: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乳鼎,壶铭: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周盘,壶铭: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柱楚,壶铭:茶鼓声,春烟隔,梅子雨,润础石,涤烦襟,乳花碧。
石铫,壶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镜瓦,壶铭:涤我酒脾,润我诗肠。
钿合,壶铭: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半瓢,壶铭: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
合斗,壶铭: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却月,壶铭: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我为规。
紫砂百年经典曼生十八式解读
曼生十八式,是对清代著名文人陈曼生所设计的紫砂壶作品的统称,尽管实际上他所设计的壶式远超十八种。这些壶式不仅造型独特,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人情怀,每式都配以精美的题铭,成为紫砂壶艺术中的瑰宝。
一、曼生十八式的由来
陈曼生,清代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家、文学家,对宜兴陶业的振兴有着巨大贡献。在溧阳为官期间,他结识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并对紫砂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创制了多种茗壶造型,每式都亲自撰拟题铭,由杨氏兄妹加工制作。这些茗壶契合了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极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被称之为“曼生壶”,并逐渐形成了“曼生十八式”。
二、曼生十八式及其题识
以下是曼生十八式中的部分壶式及其题识的解读:
石瓢提梁
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解读:此壶造型古朴,提梁设计巧妙,铭文寓意深远,表达了品茶时的闲适与雅致。
井栏
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解读:此壶仿古井栏造型,铭文寓意饮水思源,提醒人们珍惜每一滴水。
笠荫
铭文:“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解读:此壶造型似斗笠,铭文寓意在斗笠下喝茶解渴,是佛家所追求的自在与超脱。
半瓜
铭文:“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解读:此壶造型似半个西瓜,铭文描绘了山中煮茶品茗的仙境生活。
石铫提梁
铭文:“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解读:此壶仿古石铫造型,铭文表达了制壶者的匠心独运和自信。
石扁
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解读:此壶造型扁平,铭文简洁明了,表达了壶能解渴的实用功能。
钟鼓
铭文:“鼓和五口,水彰五色,用作茗瓯,润身以德。”
解读:此壶造型似钟鼓,铭文寓意品茶能润泽身心,提升品德。
乳瓯
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解读:此壶造型小巧可爱,铭文寓意品茶如食仙露,能使人超凡脱俗。
合欢
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
解读:此壶造型独特,铭文寓意夫妻和谐、家庭美满。
乳鼎
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解读:此壶造型似乳鼎,铭文表达了品茶时的清新与雅致。
石瓢
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解读:此壶为经典石瓢造型,铭文寓意坚韧不拔、长寿永年。
(注:由于篇幅限制,其他壶式如半瓢、南瓜提梁、葫芦、瓠瓜、镜瓦、周盘、合盘壶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每式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题铭,同样值得细细品味。)
三、曼生壶的艺术价值
曼生壶是文人与紫砂艺术、文人与艺人珠联璧合成功创作的一代典范。它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壶中。曼生壶简洁明快的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曼生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紫砂壶艺术中的瑰宝。
四、曼生壶的传承与现状
二百年沧桑变换,曼生壶流传至今早已凤毛麟角。而完整的全套曼生十八式,因其几乎不可求而成为一个神话。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紫砂工作室专门从事文人紫砂探索与紫砂制作的工作,他们致力于将曼生壶这一高雅与古朴并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再现于世人面前。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曼生壶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和技艺创新,为曼生壶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