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翡翠原石 / 正文

印章起源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4-12-02 浏览量:19 次 作者:古博

印章起源与演变?

一、印章起源与演变?

起源

印章最初是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古时候任免官吏都要用印章作凭证,官府发布文告,往来公文,也要加盖印章。后来,文人、士大夫又把它作为一种身份凭证。在国家各个历史年代,印章都有着不同的叫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了皇帝专用的印章叫玺,一般私人用的印章只能叫印。到了汉代,人们又把将军们用的印分离出来,单独叫章。从这时候起,人们把官家和私又的印,武官们的章总称为印章。印章一词就是这样来的。宋代,有人专门刻了一种印章,用来盖在自己收藏的图画、书籍上,人们把这种印章称为图书,现在叫的图章,就是这样转化来的。

演变

1/3印章的最初使用和现在使居的火漆印很相像。在没有发明纸的时候,人们只能把字写在竹简上。平时官府公文和私人书信往来,为了不致泄露,就用绳子把竹简捆扎起来,在打结的地方凿一个方形的槽,在槽内填入带有粘性的泥丸,最后把印章捺在泥丸上,泥丸干燥后,成为坚硬的土块,叫做%泥”。《史记》上记载的“青泥封书”,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才不使用封泥,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在考古工作中,一直没有发现晋代的封泥,因此认为,可能从这个时期起,纸张和绢帛逐渐取代了竹简木片,印章开始打印在绢帛和纸上了。

2/3现在国家收藏的古代印章,数量相当丰富,从战国到明淸,都有印章流传于世。印章有雕琢、浇铸和陶土烧制三种制作方法,金、银、铜、铁、玉、石、骨、木、瓷、玻璃、水晶等不同质地的印章,在国家各个博物馆都苻收鲅。如果按照印章的特征细分,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三千多年来,随着汉宇的发展演变,印章上的字体也在不断演变,表现出来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传说,元代大画家王冕曾经用花乳石来刻印章。他每画完一件作品,都把印章盖在上面,很受当时人们的欣赏。后来,许多篆刻家都仿效他。这样,在一件名贵的绘画作品上,就把绘画、书法、篆刻三种艺术融合成一体,使人们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

3/3印章的大小也值得一提。战国的印章中有一厘米见方的,甚至有比黄豆粒还要小的。东晋的印章比较大,有一颗道教徒雕刻符咒的印章,在四寸见方的枣木上,刻了一百二十个字,这已经是一篇短短的文章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更大的木印,木印长一尺二寸,宽二寸五分,简直是一块相当大的木板雕刻。由于印章的大小和质地不同,所以它们的轻重也不一样。例如战国的一种特殊的印章只有几克重,而故宫博物馆珍宝馆陈列的三方清代金印,每方却重四十多斤,相差真是悬殊。

二、青田石雕的评价鉴赏?

  青田石雕艺术,贵在独特。观之艺,工在精,力在神。镂雕是青田石雕的特色之一。镂雕具分:多层次镂雕、立体镂雕、高浮镂雕、深镂雕、透空镂雕、圆镂雕、一线镂雕。其作品多蕴藏深刻的含意,丰富的情感,无穷的趣味。石头都有灵性,能够避邪镇宅带来好运。人与石能够情意相溶,是品石的最佳境界。

  青田石刻始于宋代,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宋朝时的青田石,主要用来刻制图章、石碗、笔筒、笔架和香炉等。到了清朝,青田石刻有文玩、实用品发展到雕人物、山水。从浅刻、浮雕、立体图雕到多层镂雕,并充分利用石料上的“巧色”,使青田石刻的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郭沫若有诗赞颂说:“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匪独青如玉,五彩竟相宜”。

  在工艺美术界,把青田石分为“冻石”和“图书石”两大类,而以冻石尤为著名。冻石半透明,洁白如玉,象冰冻一样,所以称之为“冻石”。古人往往以“凝脂”、“冻密”来形容它。按石质、颜色、纹理,冻石还可以分为20多种,如鱼脑冻、青田冻、紫檀冻等。其中最名贵的要数灯光冻。它与福建寿山的田黄石、昌化的鸡血石,并称三大佳石。冻石一般都做图章材料。图书石比冻石差一些,质地滑腻、细致、颜色有红、黄、蓝、黑、白、紫、褐等,是刻图章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的发展,青田石的用途日益广泛,不仅作为雕刻石料、建筑材料和陶瓷原料的填充料,还用作分子筛、人造金刚石的模具和耐火材料等。

表层含义是飞沫,内容里有了,我个人理解可以是任何渺小的人或者是一分子吧…… 个人观点,希望有用。

三、浙江丽水青田在什么地方? [

青田地处浙江东南部,位于温州的西部、丽水的东南部,东接永嘉、瓯海,南濒瑞安、文成,西连景宁、丽水,北靠缙云县,丽水的东南部,全县总面积2493平方千米。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原文链接:http://idaitao.com/feicuiyuanshi/75022.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古博文玩网是一个专注文玩珍宝收藏知识的一个网站,包括古玩字画、名家字画、翡翠玉石、钱币、油画、瓷器、文献、工艺品等珍藏品鉴定估值。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