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蜷体玉龙
蜷体玉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高26.3厘米 最宽29.3厘米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龙,是我们祖先臆造的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它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思想意识、典章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可是,中国这种传统的龙到底是什么时候孕育而出的?龙的原始形态究竟是什么样子?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为我们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红山文化距今已有5500年的历史,它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已经创造出各种形状奇特雕工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从其出土位置判断,已经具备宗教祭祀和象征主人权利的作用。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玉雕作品。
最常见的三类红山文化玉龙都像英文子母“C”。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形龙,玉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双圆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龙体卷曲呈“C”形,但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鬣上扬,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猪龙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或角,至此,一条真正的原始的龙被我们祖先创造出来了。可以说,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属于早期;三星他拉C形玉龙首尾分离,属于晚期。
观赏“C”字龙,我们可以发现其头部具有猪首的特征: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鼻端截平,有并列鼻孔。而身子又具备蛇的特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带有猪首蛇身特征的龙是由猪和蛇演变而来的,答案是肯定的。古谚就有“猪乃龙象”,现在看来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远古时期,猪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除了把猪作为食物以外,还把它作为“水兽”,在祈天、求雨、防洪等祭祀中,经常把它作为祭品来祈求农业丰收,并逐渐把猪抽象神化。这些观念反映到玉器造型中,猪首龙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玉猪龙很可能是“猪乃龙象”最早的源头。那么,龙体的形状为什么源于蛇的身躯呢?有专家认为,这是红山人对蛇崇拜的原因。因为,蛇的活动与季节的循环是相符合的,因此,古人以蛇象征土地和繁殖力。于是两者结合起来,就出现了猪首蛇身龙的形象。
猪形龙与猪这种和我们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熟悉的动物有关。我们狩猎猪、畜养猪、食用猪,以至用猪创造我们“家”这样一个“屋顶下有豕”的文字,说明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与猪实在是太紧密了,当红山文化已经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这样猪的形象就逐渐演变成龙的形象。可以这样说,猪向龙的演变过程、必然是原始农业逐步发展的过程,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祭祀的需要,当中国古代文明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就出现了。
龙首来源于猪首,它说明了这种高不可攀的“神物”,最初并非单纯幻想的产物,而是原始先民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象,只是被后人神化罢了。
红山文化玉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考古发掘告诉我们,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玉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是主人在宗教祭祀中的通灵之物。
1.湖南省安化青龙洞,传说里面锁了一条犯了天条的青龙,1998年9月该镇7位农民自带干粮,手电等物品,从洞口探险,看到了盘在洞壁上状若一条大青龙的石钟乳。这是首次发现。后来测量,安化青龙洞的溶洞长达35公里、被称为我国溶洞长度之最。
2.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大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还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弄倒了。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蛮七蛮八的蛮龙,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于是乌龟带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的浪。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是有两个杈角、蛇身、四足、鳞片、腥味浓烈,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
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传说文献更是庞大。古代最著名话题有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观龙并令画工当场绘像且令文臣对此吟诗作赋。有的地方还传说天击恶龙的故事。龙的传说是中国民间一个文化仓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的传说
陪葬玉器的龙,都有眼睛。
龙在中国古代,为威严和权威的象征,有严格的形制和使用者的身份限制,非一般人所能染指。
而陪葬玉器的龙,无论是制作风格和形制,与日常使用的龙并无二致,这是死者对于地下继续享受的一种念想。这从博物馆出土文物中,不难得到证明。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