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繁忙的世界里,人们似乎总是急于追求速度与效率,却往往忽略了生活中那些静谧的瞬间。紫砂壶,作为一种传统的茶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它以“虚怀若谷”的品质,让人在品茗的时光里,得以放慢脚步,体会生活的美好。
紫砂壶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传,它是由宜兴当地的一位叫赵仁的陶工所发明。紫砂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原料——紫砂泥,富含多种矿物质,质地细腻,透气性好,煮茶时可以更好地发挥茶叶的香气。
| 时间段 | 重要事件 |
|---|---|
| 宋代 | 紫砂壶的发明 |
| 明代 | 紫砂壶工艺达到鼎盛 |
| 清代 | 紫砂壶艺术走向民间 |
“虚怀若谷”,意指心胸开阔,包容万物。紫砂壶的形态各异,但无不体现出这一品质。它既有沉稳内敛的圆形壶,又有飘逸潇洒的壶身;既有厚重大气的造型,又有精致细腻的装饰。
| 壶型 | 描述 |
|---|---|
| 灵台壶 | 壶身修长,线条流畅,寓意灵气十足 |
| 石瓢壶 | 壶身饱满,线条硬朗,犹如石雕 |
| 鸥耳壶 | 壶耳像鸥鸟的耳朵,造型别致 |
紫砂壶的泡茶技艺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讲究“茶水合一”,即在泡茶过程中,茶叶、水、紫砂壶三者达到和谐统一。
1. 选茶:选择适合紫砂壶的茶叶,如乌龙茶、普洱茶等。
2. 备具:准备紫砂壶、茶杯、公道杯、茶匙等泡茶用具。
3. 烫壶:用沸水冲洗紫砂壶,提高壶温。
4. 投茶:将茶叶放入紫砂壶,一般以茶叶体积的1/3为宜。
5. 注水:用沸水冲泡茶叶,注水时要注意力度和角度。
6. 出汤:将泡好的茶水倒入公道杯,然后依次倒入茶杯。
7. 品茶:细细品味茶香,感受茶味的变化。
紫砂壶不仅是一种泡茶的器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审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1. 造型优美: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风格。
2. 工艺精湛:紫砂壶的工艺复杂,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
3. 寓意丰富:紫砂壶的壶名、壶形、壶钮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虚怀紫砂壶,它不仅仅是一件泡茶的器具,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放下浮躁,虚怀若谷,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时光。
您描述的这款紫砂壶是虚扁壶,它确实非常适合泡绿茶。
虚扁壶以其独特的扁圆器型,展现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美感。其造型个性鲜明,美观大方,令人玩味不尽。壶腹鼓凸,腰身折合,线条清晰,整体以扁、平为特点,多为鸭嘴、圆把、圈足的设计。这种壶型在制作上极具挑战性,因为“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制作时需要围身成筒,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地拍,力道要匀,力度要适,才能确保壶体扁而不塌。
虚扁壶之所以适合泡绿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壶口径较大:这有利于绿茶的投放和冲泡,使得茶叶能够充分展开,释放出更多的香味。壶体扁平且薄:这种设计使得茶水在壶内的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茶香的散发和茶味的均匀提取。同时,扁平的壶身也便于观察茶汤的颜色和变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冲泡时间。底和盖间空隙较小:虽然这个空隙有的不到1厘米,可以盛水但不能泡茶(适于当公道杯),但这种设计却有助于保持茶水的温度,使得绿茶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充分浸泡,释放出最佳的口感和香气。关于虚扁壶的历史和创制:
虚扁壶是传统题材,明末即有,以后各代都有名家临摹再制,佳作不绝。一般认为是时大彬创制了虚扁壶式,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不过,无论其创制者是谁,虚扁壶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实用价值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爱和推崇。
图片展示:
以下是一些虚扁壶的图片,供您欣赏:
综上所述,虚扁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实用价值成为泡绿茶的理想选择。无论是从茶香的散发、茶味的提取还是茶水的保温效果来看,虚扁壶都表现出色。如果您正在寻找一款适合泡绿茶的紫砂壶,那么虚扁壶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上图为扁西施,圆头圆脑,是西施壶的变型,西施壶,顾名思义:应该和西施一样美,或者说这种壶的灵感来源于西施:壶嘴便是西施的口,壶的身体则刚好是壶的盛水部位,把手便是纤细的腰姿。“西施壶”,完整的称呼应该是“西施乳壶”,简称“西施”或“西施乳”。这个壶型在紫砂壶的史料中是有明文记载的,而且,最早做这个壶型的,当属徐友泉大师。近代变型后,唐朝版西施也别有风韵,你看其特点,就是乳壶的种类。
上图为石瓢,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于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壶以三足立身;旧时为避尘秽,农家借用锅盖遮挡,故此锅盖拎手演进为石瓢独有之过梁。其身碓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此三要素构成了石瓢遗传的DNA基因。看其特点,就与一个铁壶无异,一般做这种壶,都搞得皮粗肉厚,颇能够经风雨。
1.虚扁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扁圆的器型,它仿佛蕴含了虚怀若谷的意境,让人感受到逍遥自在的韵味。
2.紫砂中的虚扁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的大彬款“虚扁”,其设计灵感来源于青铜器。
3.扁壶的设计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陇县掘帆扒出土的铜扁壶,体现了其在中原文化中的早期存在。
4.春秋时期的扁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标志着与西周时期风格的明显转变,这与当时民族融合的背景密切相关。
5.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交融,包括器具设计,如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例证。
6.扁壶的扁平设计可能受到了游牧民族水囊的启发,适应了游牧生活的需要。
7.紫砂壶的出现将实用性与审美结合,如时大彬的创新设计,进一步发展了紫砂壶的美学。
8.虚扁壶,又称水扁壶或书扁壶,其名称源于其扁平且适合书桌放置的特点,经历了从实用酒壶到文人墨客的雅玩的转变。
9.虚扁壶的制作技艺考究,全手工成型的难度极大,如陈鸣远的作品,形制极扁,线条和谐,展现了紫砂工艺的深厚内涵。
10.壶底的篆书款识增添了虚扁壶的收藏价值,总的来说,虚扁壶不仅是器物,更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交融,映射出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程。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