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的陶瓷艺术中,紫砂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民间工艺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紫砂壶民间高手的技艺,感受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紫砂壶的历史渊源
紫砂壶起源于我国江苏省宜兴市,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据传,紫砂壶是由宋代制陶艺人吴道洪所创,因其色泽紫红,质地细腻,故得名“紫砂”。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艺术品,被誉为“茶具之王”。
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主要包括选泥、炼泥、制壶、烧制等环节。以下是对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简要介绍:
1. 选泥:紫砂壶的原料为紫砂泥,产于宜兴市丁蜀镇。紫砂泥分为紫泥、红泥、绿泥三种,其中紫泥最为常见。选泥时,需挑选质地细腻、颜色纯正的紫砂泥。
2. 炼泥:将选好的紫砂泥进行粉碎、过筛、搅拌等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粘度和可塑性。
3. 制壶:制壶是紫砂壶制作工艺中的关键环节。民间高手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紫砂泥塑造成各种造型独特的壶身。制壶过程中,需注意壶身的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4. 烧制:紫砂壶的烧制温度在1100℃左右,烧制过程中,紫砂壶的颜色、质地、透气性等都会发生变化。烧制完成后,紫砂壶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釉质,使其更加美观耐用。
三、紫砂壶民间高手
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民间高手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紫砂壶民间高手:
1. 顾景舟:被誉为“紫砂壶一代宗师”,其作品以线条流畅、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而著称。
2. 蒋蓉:擅长制作花器,其作品造型优美,寓意丰富,深受茶友喜爱。
3. 徐秀棠:擅长制作筋纹壶,其作品线条优美,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紫砂壶的传承与创新
紫砂壶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民间高手们不断进行创新,使紫砂壶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 传承:民间高手们通过师徒传承、技艺交流等方式,将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2. 创新:在传统紫砂壶的基础上,民间高手们不断尝试新的造型、装饰手法,使紫砂壶更具时代感。
以下是一张表格,展示了紫砂壶传承与创新的部分成果:
| 传承与创新成果 | 描述 |
|---|---|
| 新造型 | 民间高手们将传统紫砂壶造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壶型。 |
| 新装饰 | 民间高手们运用现代装饰手法,如雕刻、镶嵌等,使紫砂壶更具艺术价值。 |
| 新材料 | 民间高手们尝试使用新型材料,如金属、玻璃等,与紫砂壶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品。 |
紫砂壶民间高手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将紫砂壶艺术传承与创新,使其成为我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期待紫砂壶艺术更加辉煌的明天!
紫砂历代名家名录
金沙寺僧(约1506——1566),江苏宜兴东南金沙寺之僧人,名逸。他喜欢和陶工们交朋友,并开始用细陶泥制茶具出售。
供春(约1506——1566),是吴颐山的家童。吴颐山在金沙寺内读书时,供春学到该寺和尚制壶艺技。他所制树瘿壶朴实无华,从而使他名声大振,成为制壶鼻祖。
董翰(约活动于1567——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壶。
赵梁(约活动于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壶。梁亦作良。
无畅(约活动于1567——1619),又作无锡、袁锡。
李茂林(约活动于1567——1619),字养心。善制小圆式壶,上有铢书记号。
时朋(约活动于1567——1620),朋一作鹏,大彬之父。朋与赵梁、董翰、元畅同为四名家。
时大彬(约活动于1580——1650),时朋之子,号少山。其作品技艺水平超过其父。其作品有的在陶土内掺钢砂;有的把旧壶捣碎为土,重制;遇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立即击毁。因为他认真继承前辈技艺又能不断创新,因而名噪海内,甚至在词曲中都提到他的绝技。一般文士以书斋内陈置大彬壶为荣。
李仲芳(约1580——1650),李茂林子,为时大彬门下第一高足。今所传大彬壶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约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吴梅鼎《茗壶赋》说他:“综古今,极变化,技近乎道,集斯艺之大成。”
殴正春(约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样式精研。
邵文金(约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壶独绝。
邵文银(约1590——1648),又名亨裕,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具有大彬的风格。
蒋伯(约1600——1644),名时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后被陈继儒请去制壶,改字为伯。他喜欢附攀上层人物,不愿承认自己是制陶的人。但他技艺很好,相传他制的壶是嘉兴收藏家项墨林定的,称为“天籁阁壶”。
陈信卿(约1600——1644),善仿时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壶艺很好。惟喜欢和上流社会接近,不专心制壶。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动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陈光甫(约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壶,人称他是入了门的传人。
陈俊卿(约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约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壶,为大彬再传弟子。制壶参酌沈君用的技法。
陈子畦(约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壶式,为时人所珍爱。有人说他是陈鸣远的父亲。文章来自微信号ee2266
邵盖(约1580——1638),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而自树规模。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风格相同,当时有“邵家壶”之称。
周后溪(约1581——1639)。
邵二荪(约1580——1639)。
陈用卿(约1620——1661),俗名陈三呆子。制作工细,题款字体仿仲鼷笔意。
陈正明(约1596——1661),制器极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陈正明制”。
闵鲁生(约1620——1654),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
陈仲美(约1621——1655),嫠源人,初于景德镇做瓷,他觉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难出名,后来到宜兴制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长雕刻各种镇纸、香盒等文房摆件。惜早卒。
沈君用(约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泥上有“色相天错,金石同坚“的赞语。以离奇著称。人称“沈多梳”。后因壶得罪官府而陷于冤狱。
徐令音(约1621——1667),相传为徐友泉之子,也称小徐。
陈辰(约1620——1660),字共之。壶款雕刻得非常好,许多陶工都请他帮忙,是制壶人中得书法家。
陈和之(约1621——1654)。
陈挺生(约1620——1661)。
周季山(约1615——1662)。
沈子澈(约1610——1666),桐乡县人。与时大彬齐名。所制壶式与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约1598——1684),宜兴人。书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罕见。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是时大彬之后得一位名手。
徐次京(约1620——1671)。
陈鸣远(约1651——1722),字鸣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善于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间。作品传下来的甚少,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誉。款式书法比徐友泉、沈子澈还好,有晋唐风格。
王友兰,康熙四年(1665),曾制苏州拙政园茗壶。
金世衡(约1683——1783),“世衡”一作“士衡”,荆溪人。注重于仿古器及名家作品,造工精巧,以橄榄形为主。
邵基祖。
邵元祥。
方曾三。
邵玉来。
邵玉延。
邵旭茂。
郑宁侯(约1698——1766),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制壶胎薄而坚致、规矩。
惠逸公(约1766——1831),逸公制壶,大小均有诸色泥质俱备,他的工巧,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故世称“二惠”。只是孟臣制品浑朴兼具精巧,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惠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长,而楷书尤有唐人遗意。刻字用竹刀或钢刀,或飞舞或沉着。壶的泥色最奇。小壶制得很好,但比不过手制大壶古朴可爱。
华凤翔(约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汉方壶较多。
陈汉文、陈阴乾、陈觐侯(约1702——1765年),荆溪人,所制古器极精雅。传器中壶少而古器多。
许龙文(约1701——1755),荆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壶底常有“荆溪”印。
范章恩(约生于1740),字迪恩。在宜兴制壶颇负时誉。所制壶皆扁身、鞠流、平盖,风格娴雅,骨肉亭匀。题名书法似米芾。
潘大和(约1761——1820)。
葛子厚(约1760——1850)。
杨彭年(约1772——1854),字二泉。乾隆时制壶多用模子,彭年制壶则用时大彬捏造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嘉庆时陈曼生请其制壶并书,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壶导入另一境地。彭年兼善刻竹,刻锡亦佳。印有“杨彭年”、“彭年”、“二泉”。唯应和文士黄彭年加以区别。
杨宝年、杨凤年(约1773——1861),前者为杨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寿。后者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壶,人称“杨氏竹段壶”。都曾为陈曼生制壶。
吴月亭(约1812——1864),字竹溪,为杨彭年后辈,善雕刻。
冯彩霞(约1790——1861),女,宜兴人。曾被广东伍元华请制壶。书法学欧阳询,间有草书。
邵景南(约1790——1864),号留佩主人,籍贯苏州。制壶善仿明式,深得古法。底印有“姑苏留佩”印。
申锡(约1821——1891),字子贻。善雕刻。喜用白泥,精于捏造,寻常用模。底有“茶热香温”篆书印。
俞国良(约1835——1895),锡山人,曾为吴大制壶,制作精巧而气格浑成。有“国良”篆书阳文印。
王东石(约1831——1908),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有“东石”篆书小印。
邵大赦(约1831——1874),亦作赦大。精工壶艺,乃紫砂陶手。所造之壶注重壶嘴。有“邵赦作壶,流水有音”之说。
邵大亨(约1831——1874),宜兴上岸里人,性情孤傲清高。所制鱼化龙壶,以龙头作壶上的钮,龙头和舌头都能摇动。
何心舟(约1829——1897),工书法、篆刻、壶器,造工精练、简巧,取自然形式。
黄玉麟(1827——1889),祖籍丹阳,寓居宜兴。13岁时就开始学陶器。擅制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
沈才田、陈柏亭、陈砚卿、罗蓝舫、邵云如,俱为清末紫砂雕塑名家。
程寿珍,其姓亦有作陈者,号冰心道人。曾以名作“掇球壶”而获195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其子程盘根亦善制壶。
蒋德林,蜀山人,字万全。虽没有师承而艺极精。凡是壶、盆、杯、盘及一切陈设器具,样样皆精。
任淦庭(1888——1968),常用笔名缶硕,又名大聋,酷爱书画。潜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艺,是紫砂雕刻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人。
吴云根(1892——1969),原名芝荣。作品朴实稳重,取竹子题材较多。作品曾多次被选送参加国内外展览。
王寅春(约1879——1977),宜兴上袁人,自幼习紫砂茗壶。抗战前,曾应邀到上海做过紫砂仿古品,中年时期则制小壶。其壶光素类,方、圆各式浑厚端庄,筋纹器吻合紧密。
裴石民(1910——1979),又名德民。早年即从事紫砂制陶业。20年代末曾在上海古董商处制盆,35岁后始制壶,他曾为储南强所藏的供春壶配盖,又为明代项圣思做的一个桃杯配托。其壶光货、花货类均有,尤以果品为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称。
邵全章(1910——1989),中年居浙江长兴,为邵大亨之后裔。所制壶曲线简巧而沉稳。
吴阿根、金士衡,光绪四年(1878),赴日本传艺。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15岁拜师学艺,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报春》梅桩壶等紫砂新品数十种,以花卉见长。曾出席首届民间艺人代表大会。
蒋蓉(1919- 2008),别号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徐秀棠男 320223193712111272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注册
李昌鸿男 320223193705261117宜兴昌华陶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注册注册
鲍志强男 320223194612201291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注册注册
顾绍培男 320223194505171277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注册注册
汪寅仙女 320223194306161121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注册注册
徐汉棠男 320223193205111278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工艺美术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注册注册
谭泉海男 320223193907051273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注册注册
周桂珍女 320223194308241424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注册注册
吕尧臣男 3
九位大师都算名家了吧这个是顶级的
民间制壶高手张立谋老师做的思韵壶,其容量250毫升,采用红清水泥制作制成,泥料纯正。此壶器型简洁明快,三点一线,出水流畅圆润,使其突出了方壶稳重刚强的优点,又不显得呆板单调。壶钮与壶把更加入曲线变化,虚实空间对应,全器表现出刚柔并济的美感,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制壶技巧。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