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龙文紫砂壶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收藏家和爱好者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龙文紫砂壶的世界,感受其千年传承的魅力。
一、龙文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龙文紫砂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宜兴的紫砂艺人利用当地的紫砂泥料,制作出了第一批紫砂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紫砂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发展
明清时期,龙文紫砂壶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紫砂壶,不仅在造型、工艺上达到了巅峰,而且在装饰、寓意等方面也极具特色。尤其是清代,龙文紫砂壶更是成为了宫廷贡品,受到了皇室的青睐。
二、龙文紫砂壶的特点
1. 泥料独特
龙文紫砂壶的泥料取自宜兴的紫砂矿,这种泥料具有独特的透气性、吸附性和保温性。经过艺人精心调配,泥料呈现出丰富的颜色,如朱砂红、海棠红、梨皮黄等。
2. 造型多样
龙文紫砂壶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扁形、梨形等。其中,以圆形最为常见。在造型设计上,艺人巧妙地运用了线条、曲线等元素,使壶身呈现出优美的曲线。
3. 工艺精湛
龙文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打泥、揉泥、塑形、雕刻、烧制等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艺人精心操作,才能使壶身光滑、细腻。
4. 装饰丰富
龙文紫砂壶的装饰手法多样,有刻、划、印、贴等。在装饰图案上,艺人以山水、花鸟、人物、神话等为题材,使壶身充满艺术气息。
三、龙文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1. 寓意丰富
龙文紫砂壶的寓意丰富,如“福禄寿喜”、“平安如意”等。这些寓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艺术价值
龙文紫砂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造型、工艺上,还体现在其装饰、寓意等方面。
3. 历史价值
龙文紫砂壶见证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四、龙文紫砂壶的收藏与鉴赏
1. 收藏
收藏龙文紫砂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泥料:选择泥料细腻、色泽纯正的紫砂壶。
* 造型:选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紫砂壶。
* 工艺:选择工艺精湛、制作精良的紫砂壶。
* 装饰:选择装饰丰富、寓意深刻的紫砂壶。
2. 鉴赏
鉴赏龙文紫砂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观其形:观察壶身造型是否优美、线条是否流畅。
* 摸其质:用手触摸壶身,感受其质感是否细腻、光滑。
* 闻其香:闻一闻壶身,感受其香气是否纯正、持久。
* 品其味:用紫砂壶泡茶,品尝其口感是否醇厚、回甘。
龙文紫砂壶,作为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龙文紫砂壶的魅力传承千年。
堂号可以泛指为铁壶的品牌或者出产的厂家,京铁壶的堂号,大致可以分为龙文堂和金寿堂两大体系。龙文堂系统普遍比较花俏,相当于紫砂壶里所称的花货,外观精细多变。而金寿堂系统偏向高雅素洁,如同紫砂壶里的光货,强调壶体制作的精美,以稳定的品质出名。
龙文堂是日本铁壶史上第一名堂,也是日本铁壶史上第家采用脱蜡法精铸铁壶的,创始人四方安之助(1780~1840年),是龙文堂创办人龙文的儿子。龙文堂家族二代的安之介,在铁壶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宗师地位。
安之介的两个得意门徒波多野正平学艺大成后,尤以脱蜡制造而出名,满徒离开龙文堂后,他自立门户自许为龟文,创建了自己的堂号龟文堂。其弟藏六师从安之介后,成为藏六堂的创办人,并以独特的饕餮纹和兽口铁壶闻名天下。
龙文堂系统的堂号很多,比如金龙堂就是龙文堂针对高端客户产生的,其他和龙文堂有关或代工的堂号有:青龙堂、光龙堂、旭龙堂、万龙堂、信龙堂、山龙堂、地龙堂、龙善堂、龙虎堂、龙方堂、晴寿堂、瑞云堂、龙云堂、金祥堂等。
十八世纪之前,铸物师通常不在盖内落款,仅仅在包装铁壶的木箱上留下箱款,箱款就等于我们现在的保证书。每个箱款想要表达的内容不一样,因此会留下不同的注解,如名号、印款、年款、材质、鉴定文等等。
大约到了十八世纪后期才开始在壶体上留下壶身款、盖款等。落款的位置通常位于壶身的角落,整体器型的左下方。日本人的习惯,大部分物品的落款皆位于左边为主,比较出名的例外是金谷五郎三郎落款于右边。
龙文堂铁壶有几种落款?可以这么说,明治中期以前的,有落款的,都是堂号,也就是公司内认证的;明治中期以后有落款的,应该是经行业协会比如南部来认定的。但明治中期以前有落款的并不多,所以有没有落款不能当做评价日本铁壶好坏的一个标准。
日本铁壶龙文堂落款,龙文堂开始时落款相对较多,但很多人都是没有习惯落款的,后来因为科技的进步,一些壶被仿制,才出现了底款,落不落款只是一个习惯或是一个时代的特点。
日本铁壶风靡国内,价格持续攀升,导致一些不法商人大量仿制龙文堂、金寿堂、龟文堂等声名远播的堂号款制造贩卖劣质假壶,严重扰乱市场。其实,日本铁壶的落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大家可以着重留意:
1、堂号款
2、无款(至今尚有上百家铸造所无任何落款)。
3、名人款:有釜师或人间国宝落款,更具收藏价值。
4、记念款:例如建校记念、结婚记念、合并记念、国事调查、天皇登基御大典….等等。
选购日本铁壶当然以日本老铁壶为首选,其原因具收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价值)实用价值;口感较甘甜(有使用过或生锈或有水垢都有较好的口感)。
日本铁壶的传统铸造工法多为蜡铸法(亦称脱蜡法)或砂铸法,很多南部壶,包括现在盛冈做的,基本都是砂铸壶。砂铸的有砂铸线,下面有铸口,如果没有砂铸线也没有铸口那肯定是机器轧出来的。蜡铸法判别:无脱模线(腰线)也没有浇铸孔。现代工法为压模法:中间有明显垂直脱模线。
陈壶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供您参考。
【金沙寺僧】
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壶的人。
【供春】
又名龚春,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年间宜兴紫砂陶工艺开创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许次纾《茶疏》及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中均有记载。供春初为学使吴颐山家僮,随吴攻读于宜兴金沙寺中。据传供春学金沙寺老僧,淘细土抟坯,制成砂壶。壶内外隐见手指螺纹,制品敦庞周正,栗色如古金铁,世称“供春壶”。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树瘿壶,造型仿树瘤,壶身把柄一侧刻篆书“供春”二字。据考证此壶原为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吴大所藏,原缺壶盖由裴石民后配。但因供春壶历来多有仿制,故此壶的真伪尚有争议。
【董翰】
号后溪,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陶名家。据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载,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是继供春之后制壶四大家。董翰制壶一改寺僧、供春以来的古拙风格,始造菱花式壶,极尽工巧。《阳羡名陶录》认为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赵梁】
又作赵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阳羡名陶录》记赵梁所制茗壶多为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称。据说明代砂壶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创制的。
【元畅】
又作元(玄)锡、袁锡,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
【时朋】
又作时鹏,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紫砂制壶四大家之一,时大彬之父。
【李茂林】
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壶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壶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时大彬】
号少山,江苏宜兴人,时朋之子,明万历至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与时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誉。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壶,后受文人饮茶理论启发,改做小壶。他善用各色陶土,对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术、造型设计、铭刻款识等均有研究和改进,作品“砂粗质古肌理匀”,“不务妍媚,而朴实坚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时人许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大彬”款紫砂壶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
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由古朴渐趋精巧,清初人认为他的“小圆壶形制精绝,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话》),《阳羡茗壶赋》作者吴梅鼎评价李仲芳壶有“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阳羡茗壶系》中说:世所传大彬壶,也有仲芳作,大彬见而赏之并自署款的。所以当时有“李大瓶,时大名”之说。
【徐友泉】
名士衡,江苏宜兴人,一说为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时大彬弟子,“壶中妙手称三大”者之一。他原非宜兴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艺术天赋,为时大彬赏识,纳为弟子。徐友泉善制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等多种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多种色调,文献评价他的作品“种种变异,妙出心裁”。清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写道:“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而从心,技而进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称作穷变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谓备极推许。其子继承父业制陶,时人并称“大徐”“小徐”。
【欧正春】
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制瓷名家,时大彬弟子,“宜钧”的创始者。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钧窑瓷器造型及其乳浊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芸豆红等居多,亦见葡萄紫、灰蓝色等珍贵品种,世称“欧窑”,制品称“宜钧”。《阳羡名陶录》评介欧正春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制陶艺术归为“雅流”。
【邵文金】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记其仿制时大彬所作汉方式样的砂壶,技艺独绝。
【邵文银】
又名亨裕,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只录其名。
【蒋伯】
名时英,原名伯敷,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时大彬弟子。吴骞《阳羡名陶录》评其人“因附高流,讳言本业”,又评所作陶器“坚致不俗”。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曾见其作,相传为大收藏家项墨林确定式样的“天籁阁壶”。
【陈用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阳羡名陶录》记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器上落款为仿钟太傅笔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浓厚书卷气。
【陈信卿】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仿时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坚瘦工整,雅自不群。
【陈光甫】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手,时大彬的入室弟子。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达到具体而微。《阳羡茗壶系》评之为“雅流”。
【陈仲美】
江西婺源人,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陈仲美原在景德镇制瓷,因从业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兴制紫砂器。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所制茗壶有的摹状花果,并缀以草虫,有的壶上装饰龙戏海涛,龙伸爪出目,传神生动。除茶器之外,陈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均精雕细刻,大大开拓了紫砂陶的制作范围。他雕塑的紫砂观音像,庄严慈悯,神采如生。可惜的是这位“智兼龙眠、道子”的艺术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所做之壶列入神品。
【沈君用】
名士良,江苏宜兴人,明万历时宜兴紫砂陶名家。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闻名,时人称其为“沈多梳”(多梳,即还未束发成年的意思)。他擅长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装饰,玲珑剔透,虽不尚正方正圆,但接缝处准确严密,不苟丝发。《宜兴县志》记沈君用是继供春、时大彬后,与徐友泉、陈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壶名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和陈仲美的作品同列为神品。
【邵盖】
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被列入别派的还有同期的周后溪、邵二孙,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宜兴紫砂陶工匠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等人。书中还说他们的生平见于汪大心《叶语附记》。
【陈辰】
字共之,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他善于在砂壶上镌刻铭款,时人制成的壶多请他镌款文,被称为“陶家之中书君”。《阳羡茗壶系》将其列入别派。
【徐令音】
江苏宜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宜兴县志》记:“若徐友泉、陈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壶名手也。”说明他的制壶技艺可与徐友泉等人相比拟。《阳羡名陶录》认为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项不损】
名真,浙江嘉兴人,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它是嘉兴名族项氏后裔,曾以诸生贡入国子监。吴骞《阳羡名陶录》认为项不损制作砂壶乃文人偶尔寄兴之作。他所制之壶质朴雅致,款识书法有晋唐风格,水平高于时大彬、李仲芳诸家。
【沈子澈】
江苏宜兴人,也有说是浙江桐乡人,明崇祯末年宜兴紫砂陶名手。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其制壶古雅浑朴,曾为他人制菱花式壶,镌铭曰:“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阳羡名陶录》称其为“明季一名手也”。
【陈子畦】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工匠。《阳羡名陶录》记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为时人珍爱。又有人说他是清初紫砂名家陈鸣远之父。
【惠孟臣】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清人的著述里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不相一致,如张燕昌《阳羡陶说》云其壶款识笔法不俗,做工则远不及时大彬。《阳羡名陶录》作者吴骞记其收藏的孟臣制壶,风格古朴,底刻唐人诗句及署款行书10字,笔法似唐代书法家褚遂良,认为惠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惠孟臣以善制小壶出名,制品精妙,为时人所赏识。清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称:“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如胡桃者,名孟臣壶”说明他制作的此类小巧的茗壶乃功夫茶必备的茶具。
【项圣思】
不见史载,但其所遗作品紫砂桃杯,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为杯,枝作把手,枝叶缠蔓,桃叶脉络毕现。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诗两句,诗下署“圣思”二字,并钤“圣思所作”阳文小印一枚。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艺独绝,是紫砂器中极为少见的珍品。杯托为民国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储南强所写题记,他写道:“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这可能是有关项圣思的惟一记载。
【陈鸣远】
名远,号鹤峰、鹤、壶隐、石霞山人。江苏宜兴人,清初宜兴紫砂陶名家。《宜兴县志》称陈鸣远是近百年来壶艺成就第一名手。他长于雕塑,善于巧妙调配泥色,是一个善翻花样、塑镂兼长、技艺精湛的大师。作品类型广泛,既有茗壶茶具类,也有文房雅玩类。清人张燕昌在《阳羡陶说》中记述:“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杯、诰宝壶、花尊、菊盒、香盘、什锦杯、砚屏、梅根笔架、莲蕊水盂以及各种瓜果小品等,均文丽工雅,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誉者以为“堪与三代古器并列”。他的作品名扬中外,名士公卿争相求购。
【惠逸公】
清雍正、乾隆时宜兴紫砂陶名匠。其制壶技艺与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孟臣制品浑朴工巧俱备,而逸公则长于工巧一类。款识书法楷、行、草俱备,且竹刀、钢刀并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后辈所能及。
【华凤翔】
江苏宜兴人,清康雍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匠。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朴,兼长紫砂炉。
【许龙文】
清雍乾年间宜兴紫砂陶工匠,技艺受陈仲美、沈君用影响,所制多花卉象生壶,壶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龙文”,一曰“荆溪”。
【葛明祥、葛源祥】
清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蜀镇制瓷名家。兄弟二人继承明万历年间欧窑仿宋的传统,继续烧制“宜钧”瓷器,釉色灰中晕蓝,较欧窑更甚一筹,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壶设计。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陈鸿寿对紫砂壶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壶身,并导致了紫砂壶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艺家所珍爱。
【邵二泉】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擅长制壶并在壶上镌刻铭文、款识。曾于嘉庆二十一年与陈鸿寿合作制作“曼生壶”。道光年间曾为邵景南制作的壶刻铭款。
【杨彭年】
江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他善于配泥,随手捏塑,其壶或浑朴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他是陈鸿寿“曼生壶”的主要合作者,陈还为他题赠斋号“阿曼陀室”。杨彭年传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杨彭年制”“彭年”等印记。
【杨宝年】
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年间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杨彭年之弟。善制茗壶,尤善捏制之法。曾为陈鸿寿制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杨凤年】
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女艺人,杨彭年之妹。善配泥色,作品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其传世品竹段壶,壶体、执柄均作竹节形,并饰以浮雕竹枝竹叶。杨凤年也曾为陈鸿寿制壶。
【瞿应绍】
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壶上,人称“三绝壶”。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
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善制锡壶及紫砂壶,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
江苏宜兴人,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浑朴见长,做工精湛。高熙在《茗壶说》中记述邵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邵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留存世间的茗壶寥寥无几,在清代时便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其传器有“鱼化龙”“掇球”“风卷葵”“一捆竹”等式样,都已被视珍宝。
【黄玉麟】
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黄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吴大家,将吴氏收藏之青铜器、古陶器的造型、艺术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他制壶讲究泥料的选配,多圆式,作品莹洁圆润,精巧工整,鉴赏家珍之。现藏于宜兴文物陈列室的鱼化龙壶就是他的作品,壶呈紫红色,盖内有“玉麟”方印,盖上有龙头伸缩吐注,奇特灵妙。
【俞国良】
清末民国时宜兴紫砂陶名艺人,曾被吴大请去制壶,作品工精细巧,技艺纯熟,壶的体态雍容谨慎。他的作品红泥四方传炉壶曾于1932年获得芝加哥博览会的奖状,现收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俞国良的作品多钤“国良”“锡山俞氏”印。
【程寿珍】
自号“冰心道人”,近代宜兴紫砂陶名家。所作掇球壶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叠垒,端正稳健,口盖紧密,曾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后便有“价随身高”之誉。他所做的仿古壶特别粗,盖大而扁平,线型粗细对比得体,骨肉亭匀,气度不凡。
紫砂更安全。
首先要明白,陶瓷包括陶器和瓷器。两者的区别在于使用的材料和烧制的温度不同,两者缺一不可。
陶器:它可以由各种矿物粘土制成,包括瓷土。烧成温度较低,大多在700-1000℃之间。胎体烧结程度高,无瓷器现象,敲击声沉闷。
1769年的皇家诗歌:印有灰色的陶罐,清晰而干燥,又长又丑
瓷器:用氧化铝含量高的瓷土(即高岭土)烧制。瓷器的烧制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质基本是瓷器,敲击声清脆。
北宋汝瓷青釉双耳鼎炉
紫砂:由紫砂泥制成,是宜兴市丁蜀镇的特产。严格来说,紫砂也是陶器的一种。
紫砂的优势
第一,不香不熟的汤。
《编年史》说它“既没有香味,也没有汤味”。这是因为紫砂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茶不失原味,而且没有茶具本身带来的异味。清香淡雅,色、香、味俱佳。
第二,夏天越来越糟糕。
所谓陈茶,并不是说喝不完的茶汤放在茶壶里,隔夜后第二天也不会变质,甚至还能喝,这恐怕连冰箱都做不到。而是指紫砂壶的陶瓷盖上有孔,可以吸收水蒸气,使盖上不形成水滴,滴到茶叶里搅拌茶叶,加速茶叶的发酵。
而一般的陶瓷茶具,器壁光滑,透气性差,凝结水滴滞后,使茶叶频繁搅动,容易促进霉菌繁殖,造成茶叶发酵。即使茶汤真的变质,也不会长腻苔,方便清洗。
三、盈润包浆
紫砂壶如果长期使用,由于茶汤的滋养,壶身会变得越来越有光泽,越来越可爱。龙文在《茶坊》中说:“珍惜你的爱,就像握着一颗珍珠。用久了,外为紫玉,内如碧云。”
与紫砂相比,陶瓷的种类非常丰富。古时候,关阁儒鼎君五大名窑早已名扬海外,种类繁多。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提升,泥浆的比重越来越丰富。更多的造型变化,丰富的色彩变化,适合更多人的审美,这是茶壶所不能及的。
瓷器茶具
第二,生产效率高,首次获取成本低。
普通陶瓷茶是通过拉坯、模具半手工成型、注浆成型而成。正宗的紫砂多为手工和半手工成型(手工灌浆和画胚会破坏紫砂的特性)。所以陶瓷的生产效率比紫砂高很多。从共同效用的角度来看,一般陶瓷的收购成本低于紫砂。
紫砂茶具虽好,但紫砂市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销售平台只做销售,没有人承担质量保证。买家只能辨别真假,但买家不是专家。价格低的不敢买,价格高的不一定是真的。花了钱,还当冤大头。
现在的瓷器很时尚,很漂亮,也很便宜,但是茶叶的质量略逊一筹。对于需求不高的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既提高了生活品味,又能安全健康的饮用。
了解茶具各自的特点,然后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消费能力选择不同的器皿,欣赏不同的茶韵,陶冶性情。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