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紫砂壶 / 正文

紫砂壶形状及名称(紫砂壶形状名称图片)

发布时间:2025-10-31 浏览量:1 次 作者:古博

紫砂壶形状及名称(紫砂壶形状名称图片)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的茶具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紫砂壶的形状和名称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寓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砂壶的世界,探寻其形状及名称背后的故事。

一、紫砂壶的起源与发展

紫砂壶起源于我国江苏省宜兴市,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紫砂壶的制作原料为当地的紫砂泥,这种泥质细腻、透气性好,是制作紫砂壶的绝佳材料。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精湛,经过打泥、拍打、塑形、雕刻、烧制等多个环节,最终形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二、紫砂壶的形状及名称

1. 圆珠壶

圆珠壶是紫砂壶中最常见的形状,其特点是壶身圆润,线条流畅。圆珠壶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

形状特点 名称 优点
壶身圆润,线条流畅 圆珠壶 稳重、大气

2. 扁圆壶

扁圆壶的壶身呈扁圆形,线条优美,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扁圆壶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寓意着圆润而富有弹性。

形状特点 名称 优点
壶身扁圆,线条优美 扁圆壶 优雅、富有弹性

3. 石瓢壶

石瓢壶的壶身呈石瓢状,壶嘴和壶把呈对称设计,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石瓢壶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寓意着刚毅与柔美。

形状特点 名称 优点
壶身石瓢状,壶嘴和壶把对称 石瓢壶 刚毅与柔美

4. 西施壶

西施壶的壶身呈倒三角形,壶嘴和壶把呈曲线设计,给人一种婉约、柔美的感觉。西施壶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美女西施,寓意着美丽与优雅。

形状特点 名称 优点
壶身倒三角形,壶嘴和壶把曲线设计 西施壶 美丽与优雅

5. 南瓜壶

南瓜壶的壶身呈南瓜状,线条圆润,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南瓜壶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寓意着丰收与吉祥。

形状特点 名称 优点
壶身南瓜状,线条圆润 南瓜壶 亲切、温馨

6. 梅瓶壶

梅瓶壶的壶身呈梅瓶状,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梅瓶壶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寓意着高洁与坚韧。

形状特点 名称 优点
壶身梅瓶状,线条流畅 梅瓶壶 古朴、典雅

三、紫砂壶的选购与保养

1. 选购

选购紫砂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泥质:选择质地细腻、色泽均匀的紫砂泥。

* 工艺:选择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的紫砂壶。

* 形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形状。

* 重量:选择重量适中、手感舒适的紫砂壶。

2. 保养

紫砂壶的保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清洗:使用清水清洗紫砂壶,避免使用洗涤剂。

* 晾干:清洗后,将紫砂壶放在通风处晾干。

* 泡茶:定期用茶叶泡养紫砂壶,使其更加光滑、细腻。

紫砂壶的形状及名称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寓意。了解紫砂壶的形状及名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品味紫砂壶的魅力,感受传统工艺之美。

紫砂壶十大经典壶型

紫砂壶十大经典壶型有西施壶、掇球壶、石瓢壶、潘壶、仿古壶、德钟壶、容天壶、笑樱壶、文旦壶、汉铎壶。

1、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2、掇球壶

掇,落起来的意思,掇球,落起来的球。掇只是大亨原创,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3、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

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4、潘壶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

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

5、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6、德钟壶

容量:180cc,原矿底槽青,也有不带刻绘的。底糟青名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糟青、二糟青、底糟青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

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糟青”名之。

7、容天壶

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要体现此壶的气韵的确很难,需要做壶之人用心体会。在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

出水效果极佳,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8、笑樱壶

笑樱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壶型之一,流传甚广,皆因其张力十足,为人所喜爱。看外表也许你会觉得平淡无奇,但由于形体轮廓,结构比例,尺度的细部处理安排得当,恰如其分。据说“笑樱壶”的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

笑樱壶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恰如“婴宁一笑”,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

9、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

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壶的韵味风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无骨;又似西施那动人的曲线,丰神绰约,俊俏天成。

10、汉铎壶

汉铎,即汉朝之铎。汉铎,即汉朝之铎。《说文》中对铎的解释是:铎,大铃也。它是器物的名称。具体地说形状有些像甬钟,但体积小。梅调鼎(1839—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慈溪人,长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称赞他是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其为之作铭的汉铎壶可算是目前在紫砂历史上最据研究价值的汉铎壶了。

64种经典壶型图谱,紫砂壶的经典壶型及名称(上篇)

1、半月壶

紫砂半月壶乃曼生所设计,是曼生十八式的经典壶型之一。曼生制此半月壶,警示世人:凡事,全则半,半则全,欲求十全十美反而不及。无为而为,反倒有益,退一步海阔天空,曲则全,枉则直。

2、潘壶

潘仕成,字德畲,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所有正宗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高潘、矮潘、中潘。

3、西施壶

西施壶的首创者为徐友泉,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4、石瓢壶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5、仿古壶

紫砂仿古壶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

6、井栏壶

井栏壶的造型源于井栏,一般分为高井栏、低井栏和方井栏。井栏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人们知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只有不断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7、掇球壶

掇球壶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8、秦权壶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

9、掇只壶

紫砂掇只壶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

10、茄段壶

紫砂茄段壶的造型灵感来自枝头成熟的茄子,以茄蒂为壶纽,生动有趣;气度饱满,将张力处理在欲破不破之间;流、把的呼应自然顺畅,静动如一。壶面充分表现出紫砂的种种优越属性,色泽暗淡沉朴,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温润。

11、水平壶

以惠孟臣水平壶最著名,在广东福建盛行工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来,所以制作工艺必须精致,壶嘴和壶把的用泥必须绝对相等,壶漂浮在水面时壶仍保持水平而不倾倒,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

12、虚扁壶

此壶自明末即有,是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中最难得的器型,行话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从围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这么扁,力要匀,扁又不能塌,对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13、笑樱壶

紫砂笑樱壶发自明代,型制沉重扎实,有种绝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态,其冲茗特性:冷酷的外表,蕴藏着火热的心,冲茗热情豪放,醇厚而韵强,香甘温甜,明快果决,壶中英雄也!

14、德钟壶

此壶型为钟,德是修辞,最具代表的作品便是邵大亨的德钟壶: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泥色紫润,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壶盖内有大亨楷书瓜子形印。

15、龙蛋壶

紫砂龙蛋壶的造型取于蛋型,在东方文化中,龙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吉祥图腾,以龙蛋来命名,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与寄托。圆润可爱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让这个龙蛋壶平添了一种拙味和稚气的亲切感。

16、周盘壶

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

17、柱础壶

紫砂柱础壶是曼生设计的壶款之一,其造型稳重而大方,这也是因为其造型来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础。柱础,是用来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一块垫基石。

18、华颖壶

紫砂华颖壶乃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在古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

19、文旦壶

紫砂文旦壶中的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

20、容天壶

紫砂容天壶取材于佛教中的大肚罗汉,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此壶的出水效果极佳,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21、瓦当壶

紫砂瓦当壶为仿汉代瓦当式样,造型独特,一般壶体呈瓦当状,造型以几何线条为主,成型规范有致,线条流畅准确,壶身多有铭文。最著名的为陈曼生的瓦当壶,做工挺刮,壶体正面刻行书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曼生铭。

22、合欢壶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

23、汉铎壶

汉铎,即汉朝之铎。铎,大铃也,它是器物的名称。形状有些像甬钟,但体积小。被世人称赞为清代书法家中成就最高一位的梅调鼎,有其作铭的汉铎壶可算是目前在紫砂历史上最据研究价值的汉铎壶了。此壶壶身由正楷汉铎二字,下刻行书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

24、洋桶壶

在创制以来清末明初,紫砂洋桶壶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是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25、匏尊壶

《说文》:从包从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葫芦,一种圆大而扁的葫芦,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一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黄州生活和匏尊的命运,何其相似?匏瓜,瓜不供食仅于做水瓢,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职,不得升迁。

26、思亭壶

早期的紫砂思亭壶,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以竹刀落款于盖口墙沿,笔致尚称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壶,风格柔美,曲线明显,流口较尖,署款则各式皆备,有竹刀写刻,也有钢刀双钩刻,罕见钤印者。思亭壶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于朱泥陶史。

27、扁腹壶

紫砂扁腹壶依壶身矮,壶口大而得名。顾景舟扁腹壶理趣兼得,当属上乘无疑。理,此壶身线且口大,宜泡绿茶,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壶把端拿,甚是轻巧,亦感舒适,平衡点恰到好处。趣,整体协调、对称,且节奏感强烈。若俯视,钮盖、肩、腹五个圆圈,如涟漪荡漾,十分悦目。

28、汉瓦壶

秦砖汉瓦至今仍使人们被它所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感到惊讶和钦佩,于无声处听惊雷,而紫砂汉瓦壶就是根据汉瓦的造型设计。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而之前杨彭年的一款汉瓦壶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圆筒形壶体,上侈下教,短流势较直。

29、葫芦壶

紫砂葫芦壶乃陈曼生、杨彭年两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向上翘,把成半环形,盖顶设有套环钮装饰。整器形制的线条以浑圆为主,十分流畅。壶腹阴刻行书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署曼生铭。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

30、大彬提梁

紫砂大彬提梁壶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的大彬提梁实在是一把大壶,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尚属小物。时大彬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为小,改俗为雅,奠定了紫砂壶基本的审美倾向。

31、鹧鸪提梁

鹧鸪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侧面望去犹如一只飞翔着的鸟儿的头部,原创者顾景舟大师为其命名鹧鸪提梁壶。因鹧鸪这种鸟的叫声听起来象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忆悼哀思时选用鹧鸪做词牌。在鹧鸪提梁壶的底上,顾景舟先生留下了这样的刻款: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

32、美人肩壶

紫砂美人肩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

64种经典壶型图谱,紫砂壶的经典壶型及名称(中篇)

33、供春壶

在中国紫砂壶的发展史上,供春壶的制作有着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壶走向成熟并发展到高峰的开端,而供春壶也已成为中国紫砂壶的一个象征,是中国工艺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宜兴制壶艺人供春所制,供春壶最初称作树瘿壶,为纪念供春后改名为供春壶。此壶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一颗银杏树的树瘿制作而成,他在壶上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此壶却是非常古朴可爱,后来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便闻名于世。

34、一粒珠壶

一粒珠,顾名思义就是要塑造出如珠似玉般的圆润光洁的效果,这与传统紫砂壶圆器的要求相吻合。圆器的造型艺术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其艺术要求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的艺术境界,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美的高度浓缩。

35、匏瓜壶

紫砂匏瓜壶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与曼生葫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其独特之处亦是其他造型无可比拟的,把玩此壶有如返璞归真之意。此壶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表达曼生对妻子的思念,因而紫砂壶也是世人情感的一种寄托!

36、唐羽壶

唐羽壶,也常被叫做侧把壶,创作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须知,唐人饮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有点类似现在煮咖啡。因而,唐羽壶的手柄一般都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

37、四方壶

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非一式之说,主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几种基本形状。其中,四方方器作品形体优美,工艺严谨,气韵生动,造型古朴,技法独特;整体透露出豪爽、刚劲、正直的阳刚之气;比例准确,口盖紧密平整,块面挺括,线条利落,气势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艺水平毫不逊色于其它造型。

38、线圆壶

线圆壶的创作理念主要源于自然界中瓜果、花瓣的筋纹或纹理,经过不同的工艺创作而成,纹理清晰、线条顺畅,具有韵律美。此壶为四十年代所兴起,早期皆用紫泥制,六十年代吴云根用墨绿泥制作,其制作工具由顾景舟配制,神韵更胜一筹,集形态、制技、艺味融溶一体。

39、传炉壶

传炉壶属于紫砂方器光货类,又称其四方传炉壶,俗称四脚猪,其猪脚自然是最明显的特征。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

40、僧帽壶

僧帽壶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最早出现在元代,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起初其载体为瓷器,为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用途初期专为佛教僧侣饮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

41、菱形四方壶

紫砂菱形四方壶清爽流畅,直形壶嘴出水方便,方形壶把拿捏平稳,此种壶型用于收藏投资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方壶的美不止在点线面,在方壶领域里有句话方非一式,方中寓圆,意思是外形的方正中不要让格局硬受限在线条上,方中不失圆融,圆融中仍保端正。

42、亚明四方壶

亚明四方壶,寓意善恶分明,于1960年前后,由著名画家亚明(1924~2002;原江苏省画院副院长)设计,以方器、筋纹器风格见长的王寅春(1897~1977;建国初期的紫砂七大艺人之一)制作,合力完成!整体造型比例协调;线面挺括有力;轮廓分明,全器气势挺拔;英姿飒爽,成就紫砂方器之美!

43、雪华壶

紫砂雪华壶是顾景舟于20世纪70年代创新之作,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造型一直线作为主,从壶底,壶身直到摘手,用了大小比例合度的六方形块面分层组合,来突出六方形的横直线条的魅力。此壶制作规整,壶把端执舒适,壶嘴出水流畅,使用欣赏俱佳。

44、孟臣壶

孟臣壶,以惠孟臣名字命名。惠孟臣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后世称为孟臣壶。其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45、汤婆壶

汤婆,即铜、锡或瓷质的扁圆暖器,上方有带螺纹的口子,充满热水后旋紧螺帽,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取暖。汤,指沸水;婆子,戏指陪伴睡眠,又名汤焐子。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

46、龙头一捆竹壶

清朝制壶名家邵大亨所做的龙头一捆竹,是根据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而设计出来的:龙王到东海来巡视,路过一个地方,见到当地的人民非常贫困,但都又非常善良,就叫它的儿子送一样既能吃又能用的东西给当地人民,以帮助人民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龙王的儿子遵照其父亲旨意将生长在大海中的一种叫竹的植物捆上一捆,绑在自己的龙头上送到当地群众的手里,此壶正是诠释了龙与竹的关系。

47、合菱壶

筋纹器主要是仿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纹理,经提炼加工组成,如瓜棱、竹条、菊花、玉兰和水仙等。紫砂合菱壶便是众多筋纹器中的一款,壶的腹中部菱花阴阳相交,从上端看似覆菱花,下端似一盛开菱花,两菱花相合,故名为合菱。

48、风卷葵

相传风卷葵是清朝制壶大家杨彭年妹妹杨凤年所制,据悉虽然杨彭年自己是制壶高手,但当时的规定的是艺不传女,所以杨凤年刚开始对制壶一无所知,但有一次杨凤年只是想到作业坊拿把壶浇花,才刚一进门便被哥哥轰了出来,说是女人不能进这个地方,杨凤年心里却是很委屈,立志一定要学会做壶。

从此,杨凤年便专心于制壶之上,这一学就是好几年,当她能够照着以前的样式做出壶来时,觉得这还不能显示其真本事,便老想着要创作新样式。一年秋天刮了好几天的大风,花园中的花草被吹得乱七八糟,心里想着想着,突然看到在一枝花干上项着一只壶,但这壶的样式以前从未见过,定睛一看原来是当年自己种下的锦葵花,它被风吹歪了又挺起来,花瓣也被吹得拢在一起,四周花皆被摧残只有锦葵花依然如故,始终不散,于是以此为形,经过无数更改后,制作出此款风卷葵。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原文链接:http://www.idaitao.com/zishahu/116633.html

标签:
关于我们
古博文玩网是一个专注文玩珍宝收藏知识的一个网站,包括古玩字画、名家字画、翡翠玉石、钱币、油画、瓷器、文献、工艺品等珍藏品鉴定估值。
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403684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