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有一种独特的茶具,它既是泡茶的利器,也是一件艺术品。它就是——紫砂壶。紫砂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砂壶的世界,感受这份古老的匠心独运。
一、紫砂壶的历史渊源
紫砂壶起源于我国明朝正德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传说,紫砂壶的发明者是宜兴的一位叫供春的制壶艺人。他发现当地的一种紫砂泥质细腻、透气性好,便用它来制作茶具,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从此,紫砂壶便逐渐流传开来。
二、紫砂壶的制作工艺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泥:紫砂壶的原料是紫砂泥,这种泥料主要产于江苏宜兴。选泥时,要挑选质地细腻、颜色紫红、含铁量适中的紫砂泥。
2. 拌泥:将选好的紫砂泥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均匀。
3. 脱水:将拌好的紫砂泥进行脱水处理,使其成为可塑的泥团。
4. 拉坯:将泥团放在转盘上,通过手工旋转,使其形成壶身的基本形状。
5. 精修:对壶身进行精细的打磨、修整,使其更加光滑、美观。
6. 上釉:将壶身进行上釉处理,增加壶的色泽和光泽。
7. 烧制:将上好釉的紫砂壶放入窑中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左右。
8. 出窑:烧制完成后,将紫砂壶从窑中取出,进行冷却。
9. 打磨:对壶身进行最后的打磨,使其更加光滑、细腻。
三、紫砂壶的种类及特点
紫砂壶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圆器:形状圆润,线条流畅,如石瓢、西施等。
2. 方器:形状方形,线条刚劲,如四方、梅桩等。
3. 筋纹器:壶身有凸起的筋纹,如梅瓶、竹段等。
4. 花器:壶身雕刻有各种花卉、动物等图案,如南瓜、松鼠等。
紫砂壶的特点:
* 透气性好:紫砂泥具有微细的气孔,有利于茶汤的香气和味道的释放。
* 色泽美观:紫砂壶的色泽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
* 耐热性好:紫砂壶可以承受高温,不易破裂。
* 易于清洗:紫砂壶表面光滑,不易沾染茶渍。
四、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茶文化:紫砂壶与茶文化密切相关,是泡茶、品茶的重要工具。
2. 儒家文化: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讲究“匠心独运”,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3. 道家文化:紫砂壶的形态各异,寓意着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五、紫砂壶的收藏与鉴赏
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以下是一些收藏与鉴赏的要点:
1. 泥料:优质紫砂壶的泥料细腻、色泽紫红、含铁量适中。
2. 形状:紫砂壶的形状要美观、线条流畅。
3. 工艺:紫砂壶的制作工艺要精细,无明显瑕疵。
4. 历史:具有悠久历史的紫砂壶更具收藏价值。
紫砂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茶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份古老的匠心独运,感受紫砂壶的魅力。
紫砂壶四大经典壶型分别是:西施壶、美人肩、笑樱壶、文旦壶。
一、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壶同时像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黄色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含蓄而绵长。
二、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他自小拜时大彬为师。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可能后人觉得“西施乳壶”不雅,就改称“西施”。
三、美人肩
美人肩是个传统器形。由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来,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勾勒出“美人肩”的圆润,用手抚摸上去,仿佛能感受到她的温暖。
四、笑樱壶
据说,“笑樱壶”的造型原是出自“婴宁一笑”的历史典故——“婴宁一笑千愁解”。壶型制沉重扎实,有种不妥协的硬汉风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态。以交融而又谐调之态漫流的几种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质。
盘柱制壶是手工壶。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打身筒)、半手工(模具)、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其中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
对于咱们壶友来说,“盘”这个动作可一点儿都不新鲜。我们日日把玩的紫砂壶,可不就是“盘”嘛。将心爱的紫砂壶“盘”出包浆,是用紫砂壶品茶的壶友们最喜闻乐见的开心事。
紫砂泥料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双气孔结构使其透气怡香,吸附力超强。“盘”壶日久,包浆自现:来自茶汤软巾的轻抚慢拭,来自双手肌理的细腻把玩,来自时间的日积月累。
区别:
手工壶:壶身外观,颗粒分布不均匀,比较粗;壶内无螺状条纹纹理;无添加成份;撞击声效,硬度高,声音尖锐;低沉则硬度较低。
手拉壶:壶身外观,不论粗细,分布很均匀;壶内有螺状条纹纹理;添加高岭土成份;撞击声效,硬度高,声音尖锐。
手工壶:分纯手工和半手工。半手工指模具壶,模具有嘴巴模、身筒模,其他是用手工来完成。
手拉壶:机械操作,下面一个马达,上面一个圆盘。把泥料放在圆盘上,开关一开,马达旋转,利用惯性离心力,用手拉出一个壶型来。拉出来后切下,放置晾干,再配壶嘴、壶把(都是灌浆制作),装成一把茶壶。
半手工紫砂壶也称为模具紫砂壶,鉴别全手工与半手工紫砂壶,可以将一把壶拆分成若干个份子,然后逐一分析。
一、看壶钮。壶的最高的部分,是壶钮,传统光素器圆器的壶钮的成型工艺一般分为四种:
1.借助模具成型——两片合模。粗工者可看到中分线,细工者完全看不到任何痕迹,圆润饱满而且线条漂亮,但泥门会很松,若身桶是纯手工成型的,细看之下,壶钮的泥料结构会和身桶的泥门结构不一样。
2.纯手工成型(粗工)——用泥条在转动中搓出形状,然后略微整形。这类壶钮形状不均匀,歪纽几率很高,属于早期壶、古壶的常规做法。
3.纯手工成型(粗工之二)——捏一个略大的实心壶钮,放在转盘上用车刀车出形状,然后覆盖脂泥掩盖车工刀痕,这类壶钮的下半部,常见横向拉丝纹、横向刀刮纹,属于现代壶器纯手工粗工做法,泥门结构会被破坏。
4.纯手工成型(细工)——首先,按照第3种方式车出一个壶钮;然后,用车出来的实物对照边缘弧度线条做一个竹片工具。保证竹片工具可以刚好卡入壶钮,与车出的壶钮完全吻合。然后,按照第2种方式搓出一个壶钮,再用竹片工具压出形状,直到壶钮形状和竹片内弧度完全吻合为止,再光明针。这类壶钮,泥门结构紧致,会很漂亮。
二、看盖子虚片。这个部分的成型工艺一般分为两种:
1.借助模具成型——常规做法是将泥片压入一个向内凹的半月形状石膏模,用力向外顶出弧度,然后搪圆。这类虚片的外观泥门会很松,烧成品颗粒内收,如果身桶是纯手工打片的,则虚片泥门颗粒质感会和身桶的质感不一样,泡养久了,会发现盖子和身桶变色程度都会不一样。
2.纯手工成型——常规做法是将泥片铺在一个“范”上,“范”就是向外拱起弧度的半月形工具(如蛋形或球体),泥片铺在“范”上,用拍子打出形状,切掉多余的泥片,形状即出。这类虚片因为是向内受力,经过拍打后,泥门更加紧致,成品效果是颗粒在挤压中外凸。
三、看子口。这个部分成型工艺一般分为三种:
1.借助模具成型(之一)——借助模具有整个盖子已经开好的石膏模,将泥片嵌入,子口接上,然后搪出形状,切除多余泥片即可。这类子口看起来厚薄均匀、浑圆、生硬无活性、不自然。
2.借助模具成型(之二)——虚片可以是纯手工成型的,子口部分,可以将泥片外套上钢圈,搪出形状后再接到盖子上。这类做法和1很接近。辨别方式也雷同。
3.纯手工成型——手工打出泥片,手工接片,利用纯熟的基本功用工具修圆。这类做法,子口厚薄不均,线条活性足,自然。
四、看身桶。这个部分一般分为三种:
1.借助模具成型——即挡胚成型,身桶前后有哈夫线,壶内壁多出现横向拉丝纹,横向搪胚纹或完全无痕迹。外观泥门很松,浆负面,颗粒内收者居多。
2.纯手工成型——纯手工打片成型的壶作,以前有过多次介绍,成品痕迹包括泥凳纹、收缩纹、外观拍打痕、对着光转动看有不均匀波浪纹等………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部分,是纯手工成型的作品,泥门紧致,因泥片在成型过程中不断向内受力,颗粒结构挤压,烧成品颗粒在挤压中外凸。多看实物会很容易辨别。
3.仿手工成型痕迹——首先,纯手工打泥片,将身桶打出7-8成形状,不上底片,放入石膏模,然后带上塑料薄膜手套轻微向外顶,顶出形状后再上底片。为之仿手工成型做法。这类壶具备一切纯手工成型工艺的特点,包括泥凳纹,收缩纹,局部拍打痕,壶内印章等。但是!由于放入石膏模内之后向外发力顶的部分,必定使得泥料结构变松,烧成品的外部泥料结构会发生变化,顶的部分越多,泥门结构越松散,最终仿手工成型的壶器,没有向外受力的局部,颗粒在积压中外凸,被向外受力的局部,颗粒内收且平坦。细心观察,上手实物多了,很容易辨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