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白玉马
【名称】:玉马
【类别】:玉器
【年代】:清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
简介
长3尺、高2尺,白玉质。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这匹玉马曾被和珅从圆明园中窃取,和府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相关资料
玉马始见于商,数量级少,它的特点是:造型多呈扁平状,“臣”字眼。到战国时,玉马出现了圆雕,线条遒劲有力、转折自然,使马的造型开始逐步立体化。秦代未见玉马,但秦兵马俑出土了一件铜马车,马的造型威武,是优良骏马。到了汉代,在造型上,注重整体效果,玉马造型准确、雕琢线条刚劲有力、行刀急速,是典型的“汉八刀”。唐宋时期,以写实为主,雕刻圆润,多以回头卧马常见,元代玉马的造型是长鬃小耳,雕刻线条粗犷有力。明代玉马,雕琢比例失调,线条粗糙,多以民间喜闻乐见见长,代有吉祥的寓意。到了清代,玉马的雕工细腻、线条柔和、刚劲不足、柔和有余,具有清代琢玉的明显特征。
古人对马的偏爱,可以从很多作品上得到证实。唐代以前的玉马形象都比较抽象,造型以静态为主,不求生动。唐代以后,玉器制作开始向世俗化、生活化转变,马的形象也逐渐活泼生动起来。在传世的玉雕作品中,卧马的造型相对较多,古人巧借这种造型的谐音,表达“马到成功”之意。明清两代,卧马的造型尤其受到文人的喜爱,成为了他们书房几案上的陈设品。明代的玉马传世较多,造型也比较统一。到了清乾隆时期,出现了用和田籽料制作的玉马,马的造型也更加注重写实。
汉代玉器工艺特色,概括说是:承上启下,特色鲜明,自成体系。
1,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
2,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大有慑人魂魄之势,故又称之为“真浮雕”。
3,玉材和玉色多样。汉代玉器材质基本属于透闪石软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玉占很大比重.和田玉中又多见水料中的籽玉、羊脂玉.其他玉石有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玉材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绿玉、褐玉等,还有一部分玉器是用蛇纹石玉制造的。
4,造型规整。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两大类.几何形有璧、环、珠、管、圭、戈、琮、璋等;人物动物形有舞人佩、凤形佩、龙凤佩、螭纹佩、玉猪、玉蝉、玉马、玉熊等.
5,纹饰精美。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