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块翡翠,整个翡翠饰品的外表面,就是翡翠的底。底,主要是指翡翠质地的细腻程度,透明度,纯净度,同时也兼含了色调和颜色的分布特征。总而言之,底,是翡翠种,水,色,净度的综合体现。底就是质地,是指翡翠本身除颜色以外的其他性质。除去绿色以外的部分称为地子,也称为“底”,地子(底)反映了翡翠的结构,以翡翠结构隐晶体颗粒的大小和细腻程度断定翡翠的品质好坏,隐晶体绞织结构的细腻与否直接反映了翡翠的干净程度和透明度,按照其结构承现出的透明度和细腻度就可以区分翡翠的品质。
翡翠的透明程度可大致分为透明、较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翡翠越透明,则其价值越高。按照翡翠底子(地)结构的粗细就能区分翡翠的种老与种嫩。按照其透明度和结构可分为以下29种:
1、 玻璃底:明亮透明如玻璃一样;
2、 冰底:清澈透明,晶莹如冰,给人一种冰清玉洁的感觉;
3、 蛋清底:犹如生蛋清一样透明,玉质细腻、温润;
4、 芙蓉底:玉质较细,较透明,有颗粒感但却见不到颗粒的界限;
5、 糯米底:如糯米年糕样,质地细腻,似透非透;
6、 晴水底:较透明,色化于底中,带灰、青、绿、蓝、黄5种底色,晴水,绿水,蓝水,黄水,四水皆归此类。
7、 灰水底:较透明,略带灰色调; 8、 浑水底:半透明,浑浊不清;
9、 藕粉底:半透明,如藕粉一样,略带粉色或紫色;
10、细白底:半透明,玉质细泣,底色洁白;
11、白沙底:半透明,色白并具有沙性
12、灰沙底:半透明,色灰并具有沙性;
13、白花底:微透明,色白而质粗,有石花;
14、瓷底:微透明,如同白色瓷器,呈灰白色;
15、芋头底:不透明,如煮熟的芋头,呈灰白色;
16、干白底:不透明,光泽差
17、豆底:不透明,颗粒粗大,翠性明显
18、马牙底:不透明,如马牙一样,质地粗糙,底色发白
19、香灰底:不透明,色如香灰,质地粗糙;
20、石灰底:不透明,色如石灰
21、干青底:不透明,石花粗大,质地粗糙
22、翻生底(地)微透明,如没有煮熟的生米
23、狗屎地(底)不透明,质地粗糙,承褐绿色
24、黑地(底)透明,质地较细,墨翠,老蓝水,乌鸡种 可划入此类
25、冬瓜地(底)微透明,质地细腻结构明显,如冬瓜煮熟后的样子
26、化地(底)半透明至不透明,形如果冻般
28、油地(底) 不透明,颜色较深,表面浮有油脂光泽,注意不是常指的油性好,注意不是油青种
29、乌底:不透明,颜色呈黑褐色,质地粗糙
“底”≠“种”
“底”和“种”是两个非常容易混为一谈的概念。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底”就是“种”,包括一些做翡翠很多年的人也是如此。
当然,也有其特殊原因,本身很多书籍就没有清楚这个问题。有些书里,各种表述,
各种罗列,最终也不知道确切的概念是什么。
“底“种水色等特征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反映。侧重于宏观描述。
“种”是翡翠结晶颗粒的大小,均匀程度以及结构的疏密程度。是结构与质地的体现形式。侧重于结构的致密性。
“底”与“种”的相互关系
“底”差则“种”一定差。
“种”好则“底”不一定好
喜欢翡翠的朋友欢迎来交流
玻璃地
完全透明,结构细腻,韧性强。玻璃种的极品又叫老坑玻璃种,所谓老坑是指翡翠砾石在河床中浸泡的时间长,玉质细腻纯净,透明度高。这一品种的翡翠透明度最高。
冰种和冰地
像冰块一样透明,有时可见冰花。与玻璃地相比,冰地翡翠稍显浑浊,是仅次于玻璃地的品质。
冰地飘蓝花
冰地翡翠中分布云片状的蓝花或蓝绿花。
金丝种
冰地的翡翠中艳绿色呈丝带状分布。
蛋清地
质地如同鸡蛋清,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质地纯正,杂质少,有时可见少量棉绺。
清水地
透明如水,泛着淡淡的水青色调。
蓝水地
类似清水地,色偏蓝。
紫水地
泛紫色调的半透明翡翠,背景为淡淡的紫色
浑水地
透明度比清水地差,比米汤地透,色偏灰。
米汤地
透明度差,似米汤样混浊,质地上看上去比清水地疏松。
芙蓉地
指颜色为中至浅绿色,半透明至亚半透明,质地较豆种细腻。
豆青地
半透明,豆青色地子,常见有红豆绿和灰绿色。
花青种
质地不透明到半透明,青绿色或暗绿色在翡翠中不规则分布。
白底青
是常见的翡翠品种,其特征是质地较细,底较白,绿色艳,呈翠绿至黄杨绿的颜色,绿色呈片状分布。
油青种
其颜色为带有灰加蓝或黄色调的绿色,透明度较好,一般为半透明,结构细腻,质地坚韧。
干青种
不透明,颜色为饱满的阳绿或暗绿色,结构疏松,裂绺发育。常切成薄皮用做戒面或雕刻成各种小挂件。这种翡翠全部为原生矿。
细白地
半透明,细腻,色白。如果光泽好,也是好的玉雕原料。
瓷白地
不透明,白色,有烧瓷的感觉
灰地
像石灰或炉灰一样松散的质地,一般用来加工B货翡翠。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