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宝九裂是正常的,但是会失去一部分价值,自己喜欢就不要太在意了。佩带时要注意避免高温,高温会使裂裂纹是自然想象,只是影响美观,但是不影响玉器的灵性。只要是喜欢的,无论什么样子了都是很珍贵的,你说对吧?痕加重,不要磕碰,正常带是没问题的,贵在喜欢,那是它天然的生长印记。 戴玉的讲究;1.不是你的玉,你就不要随便带在身上。自己的玉才能保护自己
2.有人说古玉会挡灾,有的人遇到了一些意外,但人没事,只是玉碎了,这就是玉在帮你挡灾
3.但也有人说最好不要戴古玉,特别是玉上有血沁的。玉是有记忆的,他上面可能记载着许多恩仇,有的人就是戴上古玉后开始长病,甚至会有梦魇。所以说古玉一般不佩带,这是规矩.带古玉出现各种情况的事情太多了
4.古玉是不需要开光的,所以不要被骗
5.玉和人在一起是要看缘分的,有缘玉就养人,若无缘人就会有灾
6.玉不能要人送的。你收了别人送的玉,那玉并不是你的保护神。反而说难听点,是你在帮人挡灾
7.新玉对主人很挑的,不会轻易成为谁的玉,所以刚开始佩戴新玉的时候都会有些磕磕绊绊,总会不顺。但是如果你在不顺的时候还是没有离开它,过段时间他就会承认你,然后开始庇护你
8.玉与人接触时间长了,就会慢慢的受人的影响,而人也会受玉的影响。如果,佩带者是个善人,那么他身上的玉就正面的力量充足,保人平安;若是恶人的话,则玉的戾气就会很重,反而会招祸
9.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自己带玉的朋友,尤其是从小开始带的,没有特殊原因最好不要拿下来吧
10.老人家说古玉有记性的,所以戴玉要戴新坑的玉,老坑的玉谁知道以前是什么人戴的啊。玉通常只会忠于一个人,所以说别人佩戴过的玉不能带,尤其是古玉,陪葬的玉
11.玉石如果碎了,一定它帮你挡过了灾难,要用红纸(布)包起来埋,这就是“葬玉”。之后最好再给自己请一块
12.带玉不要带那种有血沁的.好多是不法商人,放在活猫活狗腹腔内,活埋在地下一段时间后形成的.
13。玉是有灵性的,戴在身上超过三个月就不要随便摘下来,送人就更不行了
14.还有大家应该都知道了,男戴观音女戴佛
总之是人养玉,玉护人,玉的故事很多,有兴趣的话大家也要多多关注!
总之,你刚戴的玉还不习惯,戴久了会更喜欢它的,它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谢谢 向社区举报违规内容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是打磨技术所致,古时的打磨抛光跟现在是不能相比。翡翠很硬,手工抛光有一定的难度,导致早期的翡翠水头跟光泽都很差。现在的打磨抛光都用电动器械了,能把翡翠的本色完全处理出来,其光泽和水头都大大强于老翡翠。
社会上很多人以为老翡翠比现在翡翠差多了,不值得收藏,其实这种观念是错的,老翡翠都是老坑料,其种水都比新翡翠好,只是生不逢时,在一个落后的年代,用落后的工艺生产出来工艺品。
老翡翠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老祖宗手工艺和雕刻玉石的艰难从老翡翠中能体现出来,今天电动工具随便的一横一划一圈,在当时手工操作都是天大的难度,想象不出来琢好一个翡翠需要多长的时间。这就是收藏老翡翠的意义。
刚好以前在学珠宝鉴定这个专业的时候,有专门关注过“清代老翡翠”的问题,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现在,把我所了解的一些“清代老翡翠”分享一下。(以下图文为本人用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看一下2019年7月我在故宫博物馆的卡地亚展拍回来的几张清宫翡翠饰品的图片。
清宫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绿玉竹节式镯子三对,绿玉双喜字耳挖勺式长簪一只,绿玉双喜字钳子二对”,绿玉是指翡翠。可见翡翠在清宫中较常以“绿“色出现,翠色欲滴,极其美艳。上面几张我在故宫博物馆中拍到的清宫老翡翠,大多也是颜色比较绿比较讨喜的”豆种“,”糯种“,很少有水头较好的冰种,玻璃种。
其次,再看一下能够查阅到的有关清代翡翠的一些图片,并看看他们的成色,就可以发现,清代老翡翠与现代对翡翠的审美观有天壤之别。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色融于种,比较好的珍品。
香港万昌斯2019年春拍一件清代满绿翡翠板指(下图左)以114万成交。另一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的李莲英的满绿翡翠板指(下图右)不但颜色好,水头还特别足。
翡翠在中国的盛行始于清朝中期,乾嘉时期的翡翠,制品多为摆件、餐具、饰品;咸、同时期的翡翠,以白底青种和豆种和花青种居多,制品大多为首饰。由于当时翡翠原料不多而且鉴别能力差,皇庭贵族对于翡翠的认知比较偏好于绿的颜色,所以年代较久远的翡翠,质地反而相对较差。
既然清代老翡翠重色轻种,大多质地都一般,与现代审翡翠审美的种水色有偏差,那么清代老翡翠在现代收藏有什么意义?
先来看看几件清代老翡翠在大型拍卖会的一些成交价格与估价
2016年12月份,在国内的一场大型拍卖会上,一件清代的翡翠观音拍出6500万元天价(带佣7400万), 据说这尊“翡翠观音”在8年前就拍出了1814万。大家看这尊观音的颜色和质地,用现代翡翠的审美眼光是不是很多人第一眼就看不上?但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和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端从清宫流出的观音是具有收藏价值和考究意义的。这也是它拍卖价格高的原因。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清代翡翠都价值连城。
刚发的一些图片,以及我们在博物馆能看到很多宫里用的翡翠,有的翡翠质量很差,可以说根本达不到商业价值,在现代翡翠行里也进不了商品级别。而当时还会把质量这么差的翡翠配上名贵的珍珠,珊瑚,碧玺等镶嵌的这么精美,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翡翠开采起来太难了,量少。当然,那时候好质量的翡翠还是有的,只是量极少,所以现在可以拍卖出很高的价格。
此外,市面上的很多所谓的清代老翡翠,也并不是真的清代老翡翠。前段时间有用玻璃制品出了所谓的专家证书的“冰翠”就一直用“清代老翡翠”来炒,实质上它只是一种现代玻璃仿翡翠制品,跟翡翠没有半毛钱关系。还有翡翠的B+C货,冒充清代老翡翠的也非常多。要睁大眼睛警惕。一些在清代时期就拿来染色或冒充翡翠的假货,没有任何价值,流传到现在也依然没有价值。
最后,很多人说有的清代翡翠看上去没有那么鲜艳、透亮了,是不是清代老翡翠会越变越差?,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现在看到的不好的清代翡翠当时就很差,质量就不好,结晶很松散,缺少水头。而那时优质的翡翠种水很好,质量很高,到现在仍然很好,非常漂亮。故宫藏的翡翠板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糯化种,颜色非常均匀,非常完美。
小知识:翡翠在中国的盛行始于清朝中期。乾隆皇帝是继雍正帝之后最早接受翡翠贡品和与翡翠结缘,推动翡翠文化发展的皇帝。慈禧太后珍爱翡翠与之前帝王相比是空前绝后的,将它看得比什么珍宝都贵重,她用过的翡翠等玉饰把玩的玉器数量足以装满3000个檀木箱,慈禧太后爱翡翠为当时的满汉官员所知晓,于是纷纷进贡献宝来博取她的赏识,太后对翡翠的偏爱超过对高品质的钻石的喜爱,她是19世纪引领翡翠时尚的先驱。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