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起源于南宋。南宋光宗皇帝名赵惇,年号为“绍熙”。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她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
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冰糖葫芦。
葫芦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在中国民间,葫芦素有“宝葫芦”的美誉,葫芦一直被视为吉祥物,以葫芦为题材的传统民间故事不胜枚举。古代,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称为“葫艺”。
香包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香包的起源还有几种说法,其一是以前人们在野外住宿,为防止毒蛇叮咬,把中草药用树叶包起来放在身旁,起驱虫的作用。后来改用布和丝绸,慢慢成为一种装饰物、吉祥物。其二是:香包作为行军打仗时传递军事机密和书信的工具,史称“锦囊”,三国时诸葛亮给赵云的“锦囊妙计”的装信之物就是香包。其三是:有未嫁女儿的人家要临街修阁楼,四面开窗,选婿时女子上阁楼,抛香包给相中之人以作定情之物。香包中配以香草,香草以细辛、白芷、丁香、甘松、苍术等中草药研细配制而成,有香味,直到了除秽避邪之功。
一、葫芦的起源
葫芦,植物名,别称蒲芦,葫芦体,一年生攀援草木,具软毛、卷须、分枝、叶互生,心脏状卵圆形至肾状卵圆形。夏、秋开花,花单性,白色,雌雄同株。我国各地都有种植。果实因品种不同而形状多样,有圆的、扁的、长颈的、短颈的、六棱的、八棱的……单腰的、双腰的,经人为(即范制)亦有方形的等等。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种植葫芦了,这从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葫芦种子就能得到佐证。
葫芦作为古老植物的种植,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材质、不同造型的各式葫芦,缘于世界各族人民对葫芦的崇拜和图腾。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葫芦的外形恰似女性的外生殖器,葫芦的各种传说又让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而人们将其作为本民族的图腾。因此,葫芦是历史上最为广泛传播和最为被各族人民接受。
葫芦,古代或写作壶卢、蒲芦、胡芦等,这些都是双音节词,按汉语发展的规律,其出现的时间可能迟至南北朝前后。在汉代前,它的单音节词称为“瓠”、“匏”或“壶”。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中《瓠叶》、《硕人》、《匏有苦叶》、《七月》各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的壶字,字象形作(甲骨文)等,壶盖小而壶腹大,和后世隶书的壶字扩大壶盖而缩小壶腹的写法不同。
二、兰州刻葫芦
葫芦造型的艺术品可谓异彩纷呈,惟妙惟肖,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诸多雅兴。就兰州的刻葫芦而言,选料上乘,技艺精湛,达到了出神入化、美妙绝伦的境地,产品供不应求,畅销于国内外。如果家藏一个造型奇特、质地纯正、名家刻制、年代久远的葫芦,他将以稀世珍宝的拥有者和精神财富的享受者而被众人刮目相看!
葫芦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民间,人们常以玉雕葫芦,金、铜制葫芦为佩饰,在衣、帽、鞋、枕、带上刺绣葫芦,在桌椅、柜、橱、床头上刻制葫芦,在房檐、屋脊、梁等处绘画装饰葫芦,以祈子孙昌盛,家业富贵,万事吉祥。
三、济公和尚的葫芦
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葫芦的文献非常之多,国内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收录的文献中就有多种葫芦被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在他们的笔下,葫芦被赋予超自然的力量,其神通广大,既可呼风唤雨,又可降妖除魔,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成了佛、道、仙家抑强扶弱、驱邪除鬼、镇压五毒的法宝。
民间故事中的济公和尚与葫芦为伍,貌似疯癫的济公和尚,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给人影响最深的是呼风唤雨的扇子和怎么也装不满酒的葫芦。身穿破衣裳、头戴破帽子,还有手中的蒲扇和背上的葫芦是济公的象征。而他的葫芦表面上是装酒的容器,但它还有封妖的作用,甚至还能变成坐骑,看上去就像葫芦飞船一般。即便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是很实用。
四、葫芦与伏羲
据《姓氏源流》一书载:据传,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春秋世谱》中就有“华胥生男名伏義,生女名女娲”的记载,传说华胥氏族的成员在一次大水灾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兹有伏義、女娲两兄妹,因为坐在葫芦里,飘到了蓝田临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幸免遇难。于是,这个世界就剩下他们两个人了。为了人类延续,他们决定结为夫妻。在结婚前,他们对天发誓说:若苍天允许我们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四山之烟聚而滚磨合,”发完誓,他们两个人把磨石推下沟去,这时只见是四山之烟果然聚合,再看磨石也紧紧地合在一起,于是两人决定结为夫妻。不过,女娲嫁给伏義之前,和伏義订下了后世人通婚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正姓氏;第二个条件是娶为媒妁;第三个条件是男方向女方行聘礼。
至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葫芦鸡”以鸡为主料,因其形似葫芦而得名。“葫芦鸡”相传源于唐代,经历代名厨不断改进、提高,制法日臻完美。此菜工艺复杂,操作细致。成菜体形完整,奇香诱人。举箸一抖,骨肉分离,皮酥肉嫩,鲜香浓郁,回味悠长,是鸡馔中难得的珍品。此菜香味浓烈,一盘上席,满室生香,被誉为“长安第一味”。
翡翠湖是历经多年的盐湖开采而形成的采坑,由于所含的矿物质浓度的不同,也就形成了颜色多彩的景象。硫酸镁卤水的颜色纯美剔透,风平浪静的时刻,宛若镜面般的散布在四处,如镶嵌在戈壁的翠玉。这恰似翡翠色的“天空之镜”,犹如玻利维亚加了滤镜的乌尤尼盐沼,给最寂寞、荒凉的茫崖增添了一抹柔情似水。行走在翡翠池盐路,一边倒映着雅丹魔鬼城,一边倒映着柴达木的火焰山,魔镜和仙境在此交汇,与翡翠湖水形成了一幅丝绸之路。
我葫芦肠,来源于宋代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象葫芦,因此叫葫芦肠。
到了20世纪30年代,葫芦头已由肉类发展到包括海味类的众多品种,猪肉类葫芦头在用料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使汤味更加浓醇,质量提高,成为秋冬时节的风味小吃。
葫芦套村位于曲阜市吴村镇龙山下,龙山属于九仙山风景区的一部分,传说九仙女下落凡间,后来有了九仙山!《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北游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北游的农山,就是现在的龙山
葫芦岛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行的《全辽志》卷一山川,宁远卫条目下,列有葫芦岛、觉华岛、桃花岛。对葫芦岛则注明:“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两行小字。
其后,天启三年(1623年)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奏报关东情形疏》和中国革命先躯孙中山《建国大纲》以及其他许多文献,都提到葫芦岛的名字,有的称“葫芦套”或称“断冈”、“折冈”。
清朝末叶,经过英国工程师秀思勘测,并由清廷、中华民国、伪满洲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阶段几次建筑海港,以及其后海港在军事、交通、贸易诸方面发挥出的显著作用,葫芦岛已蜚声海内外。
传说葫芦山里关着蝎子精和蛇精。一只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山洞,两个妖精逃了出来,从此百姓遭难,一个个背井离乡。
穿山甲急忙去告诉一个老汉,只有种出七色葫芦,才能消灭这两个妖精。老汉推倒大石救下穿山甲,一起取得了宝葫芦籽,这时山洞崩塌。
而神奇的是,在宝葫芦子和山神的庇佑下,老汉无恙地回到自家院里。老汉种下葫芦籽,藤蔓自己爬上一旁耸立的小石堆,自己长成棚架。
很快结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葫芦,却被妖精从如意镜中窥见。老汉精心照料着宝葫芦们,与他们建立了胜似祖孙的感情。
妖精们摧毁不了这七个葫芦,就把老汉和穿山甲抓去。七个葫芦成熟了,相继落地变成七个光着脚的男孩,穿着七种颜色的服装,他们为了消灭妖精,救出老汉和穿山甲,一个接一个去与妖精搏斗。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