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善良,是心间绽放的花,它远离喧嚣的岸,收敛着剔透的花瓣、幽婉的芬芳,伫立成一茎明澈的纯真,摇曳为一抹恬然的淡泊。它舒展着娉婷的笑靥,仿佛一首云淡风轻的小诗,又如一曲蓝天碧水的梵音。它是一朵佛前的青莲,任由红尘万丈,我自纤尘不染,诸邪不侵,只静看清水一脉脉地划过如烟岁月。
泉石流芳因为禅茶意境中,泉石代表着自然之美,而流芳则代表着美好的传承和延续。此句意在表达自然之美与传承之美的融合,诠释禅茶文化对生命和自然的注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传承。
佛字的读音是fó ;
佛化、佛气、佛种、佛位、佛伞、佛土、佛戾、佛境、佛妆、佛事、佛幔、佛青、佛子、佛手、佛窟、佛珠、古佛、供佛、灌佛、佛寺、佛头、佛宇、佛门、佛慧、佛戒、佛义、
禅字的拼音是chán
化禅、禅衲、禅源、禅友、禅天、禅士、禅居、禅理、禅祚、禅龛、禅祖、禅数、禅杖、禅要、禅庭、禅榻、禅铠、禅句、禅衣、禅寮、禅化、参禅、禅观、禅阁、禅德、禅法
是一种强调人通过精进之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言外之意,真正的禅丝意意,虽然以人为对象,但却超越世俗中的一切,从而达到无所束缚的状态——摆脱外在一切以及自身欲望的牵引之后,达到某种自在的境界。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自在的人,就不能讲有禅丝意意。
禅丝意意这一概念,本身不过是人为提出的一种说法,或者说,是一种被人为赋予并美化之后的理想状态。
也就是说,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当中,并不一定有人真的可以达到状态。
禅茶一味
禅音袅袅度痴嗔,
茶韵悠悠忘旧尘。
一叶菩提恩怨了,
味中甘苦自清心。
品茶是一种享受,听禅音袅袅,闻茶韵悠悠,不觉心便静下来,所有的贪痴嗔恨,前尘往事,仿佛随风散了。
一叶一菩提,暗里藏玄机,恩也好怨也罢,该放都放下。这世间茶是宝物,甘也好苦也罢,细饮慢咽,结缘了缘,修性清心。
佛既是禅,禅既是佛。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一切都在大道中。佛就是修身。修心的一个过程。
1、起源不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2、本义不同:“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觉悟不同: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禅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1、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唐代:李白《渌水曲》
2、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魏晋:佚名《青阳渡》
3、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唐代:卢照邻《曲池荷》
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唐代:白居易《采莲曲》
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6、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宋代:苏轼《浣溪沙·荷花》
这是诗人建国后创作的最有代表性的篇章。诗人在《骆驼集》前记中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诗。从艺术上来看,它已不同于诗人以前那些直抒胸怀的浪漫主义诗章,而是把骆驼作为一种象征体,来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愫。实际上,他是通过骆驼这一坚韧不屈的形象来赞颂革命的人民和无畏的战士。看,当大地还处在黑暗中时,这沙漠的船,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满怀信心地昂首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而当暴风雨来临时,它又赠予旅行者以温暖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念。可以说,它是黑暗中的引路人,暴风雨中的斗士。然而,当它引导人们到达美妙的境地,引进在甘果如缀、醴泉清澈的绿洲中时,又不陶醉其中忘记自己跋涉的使命,而是仍然迎着天际的火云,向更美好的乐园进发。诗人对骆驼这一形象,倾注了真挚的感情,使人感到具有言外之旨,象外之义。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感情与具体物象的有机融汇,以诗人的赞美之情作内蕴,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以形象体现出动人的意境。诗,是寄托诗人的理想并抒发内心情感的。诗人明写的是骆驼,暗喻的却是自己的抱负和感受。从这首诗,使我们联想到李贺的《咏马》诗。可是李贺的《咏马》诗是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展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傲骨;郭沫若通过赞颂骆驼,则是抒发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感情,并向人们展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限美好的未来境地,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诗作发表之后,受到了普遍的好评。认为它不同于某些迎合形势的作品和急就章,是诗人经过较深的思索精心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它所创造的骆驼的形象,既具有巨大的思想概括力,又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句子还过于直露。但从总体看来,确是郭沫若解放后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