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河洛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开始从采集、狩猎向农业生产转变,发展了兼具农耕和渔猎特点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城镇文化,标志着河洛文化的初步形成。
河洛文化在商周时期进一步发展,随着周王朝中央政权向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扩张,河洛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入全国性的中国文化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河洛地区成为了文化、经济和交通的重要中心,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人,如孔子、韩非、荀子等。
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河洛文化达到了巅峰,不仅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展现出了卓越的力量。
总的来说,河洛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多元的民族文化交流以及长期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共同促进了河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食用牛肉的习惯最早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猪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的食用肉,牛肉则是皇宫贵族们的高级肉品,尊贵的牛肉被他们搭配上了当时也是享有尊贵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调,并在特殊场合中供应,以彰显主人的尊贵身份。
1.世界上最早的牛排店就开自于英国的伦敦。也就是那时起,牛排这个名字享誉欧洲,传遍世界。
2.美国是消费牛肉的最大国家,牛排则早于在十九世纪中也成了美国人最爱的食用方式。但在亚洲,人们对牛肉有着两级化的反应。
3.比如日本,可说是将牛肉发挥到了极致,各国对牛肉的态度、风俗不同,所以牛肉的食用方法也不同。
4.罗马风味的牛排则最让人津津乐道,料理后,用油煎至表面成金黄,并注入白葡萄酒,据说这样的料理可以防止夏天的过敏症。
5.德国人,吃牛排的方式非常奇特,酸牛肉光听名字就够让人匪夷所思,而生鲜牛肉则更是需要拿出勇气尝试的。
我国是茶及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在大约5000年前由神农氏发现的,他被认为是生活在“三皇五帝”时期。
最早可信的茶记录,在华佗撰写的医学著作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非常流行,喝茶逐渐成为一种享受。陆羽因其对茶文化的贡献被视为茶圣,以其著作《茶经》而著称。
茶文化反映了东方传统文化,将茶与道智慧结合在一起,是我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艾叶主要是用于保存火种的一种介质,是保存火种和生火所用。当时的人发现将艾叶晒干搓揉之后不但好点燃,而且燃烧起来以后十分缓慢不易熄灭等特性。
rap的起源和发展史:
说唱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纽约南Bronx 地区,说唱的兴起与摇滚乐的诞生都在50年代:发源在非裔美国人的社区和两个心头由小。到两个案件,这种新的音乐形式逐渐吸引了一些白人音乐人,并开始参与到说唱的创作中。
在1986 年以后,对样品的用途和被巧辩的声音样式变得普遍在黑色和白色执行者流行音乐,极大修改什么的早先概念构成一个合法的歌曲、构成,或乐器。
说唱音乐发源作为一个cross-cultural 产品。多数它重要及早实习者包括Kool Herc、D.J.好莱坞、和Afrika Bambaataa 是或移民或加勒比祖先的第一代美国人。Herc 和好莱坞相信介绍切口牙买加样式和混合入南Bronx 的音乐文化
罗马是西方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广泛认为是继希腊文化之后的西方文化的滥觞。
罗马的起源素来不是非常的明晰,有很多的传说,也有很多的考据推断。
传说:
最广为流传的是特洛伊城失陷后,一名叫埃涅阿斯(Aeneas)的英雄率领幸免于难的特洛伊人漂洋过海,来到意大利中部的拉丁姆(Latium)平原,即拉齐奥(Lazio)。埃涅阿斯的子孙在此世代为王,王位传至努弥托和阿穆略两兄弟时,阿穆略弄权夺得统治权。害怕自己的侄女(努弥托之女)生下的孩子威胁他的统治,故将她囚禁在维斯太神庙做祭司,终身不得婚嫁。然后不久后便怀有身孕(据说是战神马尔斯的子嗣),生下一对孪生兄弟,阿穆略命令仆人将其扔到河里,大难不死的兄弟俩被河流冲到下游的一块平原,在哪里一头母狼哺乳了他们,所以他们的名字叫作罗慕洛斯(Romulus)和雷慕斯(Remus),这两个词是有拉丁文乳头(ruma)衍生而来。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魏晋时期,发展于唐宋。
白酒文化起源于杜康,兴于汉唐盛世。
欧洲文化源自“两希”文化,“两希”文化是指希腊罗马文化和源于希伯来人的基督教文化,这两种文化构成了现代欧洲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希腊罗马文化形成较早,成就辉煌,对欧洲文化具有根源性意义.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6年。
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
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
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
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
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
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
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1市。
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从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