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玩友在刚接触翡翠时可能都会觉得,翡翠相关的专业术语好多啊,好难懂呀,什么坑啊、籽料啊、翠性啊、水种啊,今天就和文玩姐一起来瞅瞅翡翠专业术语大全,看看你都知道哪些?
最常见的专业术语
1)坑、皮
坑,是指翡翠开采的矿坑,翡翠在地下埋藏的时间,久的称为老坑,短的称为新坑。一般来说,老坑翡翠的品质较高,新坑的较差,不过其实这也不绝对的。
翡翠原石的“皮”,就相当于它的壳,是翡翠经过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古代称为“璞”。皮的颜色还挺多的,有黑、白、灰、黄、褐色等。
2)开门
开门又称“开天窗”、“开门子”,翡翠的原石被一层厚厚的表皮包裹着,不知道里面时好时坏,所以在原石上开个“天窗”(切割一片),以供观察。
3)籽料、山料
△这是籽料
籽料也称为“水石”,是指在河流里形成的卵石形玉料,外面有一层籽皮。翡翠矿石经过自然运作,剥解成大小不等的碎块,经过雨水冲刷流进河中。等到秋天河水干涸,就可以在河床里收集这些籽料。
△这是山料
在岩层里以人工开采的翡翠原石,被称为“山料”。山料基本不如籽料,因为籽料经过长时间的河水冲刷,变得细腻晶莹、如凝如脂。
翡翠内部结构的专业术语
1)棉
△能看到棉,也说明翡翠的透明度好
翡翠的“棉”是一种棉絮状、无色的包裹体,存在于翡翠的颗粒、裂隙之间,呈丝带状、条带状、团块等,半透明只微透明。
2)裂绺
俗话说“无纹不成玉”,意思是翡翠玉石在形成过程中,一定伴有裂绺。这些东西虽然影响玉石的美观,但也证明了它们的真假(玻璃、塑料等材质是不会产生裂绺的)。
△裂绺位于内部,中间还有带色的填充物
天然翡翠形成的裂绺,一般比发丝还细,不会影响翡翠外观。除非是人为加工的翡翠,受化学物质影响,使得裂绺变大、易裂。
△这个是裂纹
需要注意的是,翡翠的裂纹(碰撞之后产生的)和裂绺不是一回事。裂纹基本都在表面,影响了翡翠的品质。
3)石花
石花,是翡翠内部的一种絮状、白色沉淀物,也可以称为“石脑”。石花的存在不仅证实了翡翠的真假,还肯定了它的品质(只有上等翡翠才能看见石花)。石花在雕刻大师的手下可以“点石成金”,增加翡翠饰品的趣味性。但如果太过繁杂的话,也会贬低翡翠的价值。
4)石纹
石纹,有点像裂绺,但它中间没有带色的填充物,常见“冰纹”也是石纹的一种。完美无瑕的翡翠太难得,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常有石纹,大家无需介意。
5)杂色
△俏色吊坠
点状或者小面积的红色、绿色、黄色部分,如果它们的存在让翡翠首饰变得更加美观、有特色,也成为“俏色”。
△黑色的脏点,影响翡翠价值
如果是点状或者小面积的黑色、褐色、灰色部分,它们的存在让翡翠首饰显得难看且低档,则称为“杂色”,或者“脏点”。
和翡翠品质紧密相连的专业术语
1)种
现在大家不断提到的“种”,其实是以前的磨玉师傅将翡翠类型做的一个简单区分,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也算不上“专业”,所以具体称呼可谓是五花八门。
△高冰吊坠
起初,“种”的划分非常混乱……有按照透明度划分的、按照矿床类型划分的,还有按照颜色划分的。当然,现在依然混乱,新手们只要记住玻璃种>冰玻种>冰种>糯冰种>糯种>豆种就够啦。
2)水头
简而言之,水头指的就是透明度,翡翠透过可见光的能力。水头足,就是透明度好,水头差,就是透明度不好的意思,也称为“干”。
行业里会用“几分水”来评价翡翠水头的好坏,一分水就是光能照透3毫米,二分水就是光能照透6毫米,三分水便是指光能照透9毫米。和传统透明度的描述对比,三分水是透明,一分水是半透明,而半分水是微透明。
虽然描述起来简单,但实际的应用却很复杂。差一分水,价格就有可能相差数倍,这也是翡翠行业水很深的原因之一。
3)底
打个比方,如果将翡翠比作书画作品的话,那“底”就是作画用的纸张。如果“纸张”够纯净够无暇的话,那就是好底。
老实说,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就是“底”了(比种更混乱),它是翡翠质地(种)、透明度(水)、光泽、净度的综合体现,可以算是一项审美性的指标,没有具体的优劣评价。
4)翠性
估计有不少玩友在刚接触翡翠时,都有一个疑问,被反复强调的翠性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是翡翠的矿物颗粒在相互结合后,肉眼看到的直观表现。也是鉴定翡翠真假的重要标志,具体可分为3类:
①絮状物:上文提到的“棉”、“石花”等,就是翠性的表现之一。
②桔皮效应:反光条件下,观察翡翠的抛光面,可以看到橘子皮一样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的凸起、凹陷,这种效应在A货翡翠里表现得比较突出。
△像不像橘子皮?
③苍蝇翅:同样在反光条件下观察翡翠抛光面,可以看到像苍蝇翅一般的白色反光点。转动翡翠,“苍蝇翅”还会呈现出闪光的样子。不过,抛光很好的翡翠很难看到它。
△传说中的苍蝇翅
关注文玩姐,一起聊文玩,涨姿势~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