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翡翠基本是在河床底部的,所以那的翡翠矿是直接把河水改道后,挖掘出来的,不过是原石,还要切割看成色,有军队驻守,现在产量已经很低了,也就是快被挖完了。
历史记载
盐商驮玉
据《缅甸史》记载,公元1215年刚被受封为土司的珊龙帕在距今勐拱不远的勐拱河上游过河时,无意中在河滩上发现了一块形如鼓状的蓝玉,随后在附近修筑城池,并起名勐拱,意思是鼓城。勐拱曾经是重要的翡翠集市,位于翡翠玉石产区的东边,相距50km。
翡翠虽然很早就有记载,但是到清代才开始出现,这种产于缅甸北部的美玉传入中原的过程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13世纪初,常有马帮从缅甸一带运木材回中原,有一队马帮行走在中缅边境的丛林时,发现有一匹马的马垛不平,赶马人就顺手从路边捡起一块石头,压在马垛一边,直到进中原,这块石头也完成了它的任务,被顺手扔在了路边。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个碾玉的老师傅从这里路过,远远的,他便看到阳光下一块绿色晶莹的东西,但是走近拿起来细看,又不见了绿光,只是一块灰白色的大石头,可中间微微的却现出许多绿丝来,这个老师傅左看右看,仔细端详,心想也许这里面有玉,便把这块石头带回了家。等他回家再次认真查看,他被惊呆了,这样鲜艳,晶莹,润泽的好玉是他从未见过的,而这就是后来的翡翠。
当然,此传说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当时赶马人为了平衡马两边驮的重物,赶马帮的盐商随意从路边捡起一块石头就放入马背的驮袋中以平衡两边的重量。回到家中,他随手把石头扔在马厩中,也没有怎么去管这块石头,后来无意中发现马厩中闪着绿色的光,这个盐商怀疑这块石头是一块玉,就用这块石头制成首饰拿去集市卖,结果人们非常喜爱,赞叹不已。至此,很多人开始涌入缅甸去采集这种能做成美丽首饰的石头,而这种石头就成为最早流入中国的翡翠。
其实,无论翡翠当时是怎么流入中国的,值得肯定是,这种色泽艳丽、产出稀少、质地温润、韧性较强、硬度高的美石,一经面世,便一下子征服了所有爱玉的人们的心。
瑞丽的翡翠交易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最早可追溯到傣族勐卯古国。翻开《瑞丽市志》,记载于傣文贝叶经里的瑞丽,是勐卯果占壁王国、滇越乘象国、麓川王国的国都,是傣族文化的发祥地。勐卯自古就有珠宝交易,地名姐相(傣语)译成汉语是“宝石街”,是古代进行翡翠珠宝交易的场所。
瑞丽是“中国翡翠源头城市之说”。据史籍记载,早在东汉永元9年(公元97年),云南永昌(今保山)傲外蛮及掸国王雍“调遣重泽奉国珍宝”。这是缅甸珠宝玉石首次进入中国。掸国,即今缅甸西北勐密一带的帕敢地区。从汉代开始,瑞丽便成为我国与缅甸进行珠宝玉石贸易交往的重镇。当时,从四川成都出发,经宜宾进入云南的昭通,经下关(大理南昭国)到德宏的勐卯(瑞丽)从姐告进入缅甸的木姐、南坎到帕敢、再到中亚;另一道则从德宏盈江县铜壁关进入缅甸密支那帕敢翡翠产区,然后直抵印度、中西亚,形成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要早好几百年。当时,沿着这条“蜀身毒路”,马帮、象队(公元前4世纪,傣族统治地区史称“乘象国”,国都在现在的瑞丽勐卯镇)络绎不绝,贩运大量的玉石毛料。从明代至抗日战争后期的近500年间,缅甸开采的玉石毛料都几乎运入瑞丽(古勐卯王国国都),只有一部分就地打磨加工。接着兵分三路,一部分向东,经大理、昆明;一部分进入四川宜宾到成都,或从宜宾经长江运出,再远销内地和沿海;一部分运到东勐即泰国的清迈。当时,玉石不仅是勐卯王国的珍宝和生活饰品,还是对西汉、明朝的贡品。那时,这些珠宝玉器还不能作为一般的商品进行交易。据历史传说,这些珍奇的绿色石头,明朝称碧玉,滇西永昌郡称翠生石。中国的王孙贵族视为异宝,竞相佩戴装饰,成为贫富等级的划分依据。有的还以玉去作装饰,区分官级。直到明代中期,中国皇帝派太监驻永昌郡麓川(瑞丽),专门采购珠宝玉器。明末熹宗天启《滇志》载:“官给本钱,由民收宝石入于官”。官私合作,使当时大量勐卯翡翠进入中国(当时,缅甸密支那勐养管辖的勐拱、帕敢翡翠产区,均隶属古勐卯王国),而缅甸翡翠产区(勐养)勐拱、帕敢曾是勐卯傣族王朝的管辖地,因而现在民间也就有了“瑞丽是中国翡翠源头之说”。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