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常见沁的识别方法:
一、凡是沁色在玉件表面的均可视作伪沁。如酸洗染色,土埋上色的黄土沁和铁锈斑沁, 没有渗透到玉的里层去。它不符合玉自然受沁,必然是从玉裂处逐步深入进行扩散渗透的规律。有些古玉(史前文化)上面粘着厚实的铁锈, 均不可能是春秋以前的器物,因为铁器大量使用是在春秋以后才开始的。
二、冰裂纹、牛毛纹、乱柴纹、网状形的蚂蚁脚纹等, 真沁古玉石“视之有迹,抚之无痕",而火烧泼水玉的伪冰裂纹,放大镜下边缘锐利, 抚摸上去还刺手。
三、水沁: 凡过酸而造成玉表面的“浮白”, 或者伤及玉质表皮呈“坑凹”,过水清洗不会消失。或用石灰煮的“水沁",用米醋一洗即去都是伪沁。真水沁实质是水垢,一层一层的也不容易洗去, 但经过盘玩后会越来越少。
四、“鸡骨白”沁:真沁里面有筋格纹(水溶格)的水线, 沁裂 纹, 杂染土斑土锈,以及蔓 草纹, 经过盘完后跟光头和尚的头皮一样呈“和尚光”,又称“ 宝光"。仿的伪沁黯淡无光,特别是用“ 硝 基清漆" 伪仿的,用刀刮即现原形,火烧有味。良渚文化玉器多有“鸡骨白沁",而红山文化、殷商少有此沁, 因南方江浙地区湿热, 土质偏酸所致。
五、“黑漆古沁":仿的 沁是水煮火烧,多在玉的表皮及局部呈块状。而真沁的来龙去脉清楚自然,由深入浅,先是从陀痕,玉质本身的纹裂处及疏松处开始沁入,向内扩散,显现出来的是由深而浅的自然色变层次,明代以后的玉器很少黑化的, 汉以前黑化的玉器较多。
六、”血沁": 玉件与周边红色矿物质,主要是氧化铁, 还有汉代墓葬器习惯涂抹“朱砂”等等原因自然形成。其玉质老熟, 从里面能够发出耀眼的玻璃“宝光“ 光泽。与仿品色泽黯淡有区别,特别是要识别那些酸洗和激光染色的东西, 光一晒就发枯, 即“ 晴天晦暗 , 阴天鲜亮"。古玉红沁, 被逝者身上的血液浸染而成的“尸沁”之说,也是可以成立的。笔者曾经亲眼见过一藏家祖传手锡上有“血沁"。有的传世玉,经过上百年的佩戴,用放大镜是可以观察得到“血丝沁", 这可能是经过久戴汗沁演变而成。
七、“白化”玉花现象: 凡玉质内面发生的米粒白化玉花现象,这是要经过四至五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形成的,判断是否明代及明代以前的玉器这是个界限和依据标准。首先,这里要区别是否玉件本身用那些山料而经历于亿年形成自己 固有玉花的材料加工而成, 青海玉、昆仑玉多为山料 ,是近数十年开挖的新矿玉料, 用 它们仿制的均为仿古件,不可能是真正的古玉器。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