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玉璧主要用于礼仪、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来装饰墙壁或作为嵌饰装点铜枕和带钩;一些较小的玉璧用作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称作系璧。
此期玉璧按形制可分为六式:
一式 玉璧表面光素无纹,又称素璧。
二式 玉璧表面布满一种纹饰,如蒲纹、谷纹、云纹、齿纹乳钉纹、列星纹以及各种镂空纹饰。
三式多层纹饰玉璧 即在内层简单的谷纹或蒲纹之外,另有一层相互交缠分布匀称的图案化兽面纹或凤鸟纹,此外在两种纹饰之间有饰以一组绳纹。
四式出廓璧即在二式三式玉璧的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镂空纹饰。镂空纹饰的内容主要有龙纹,螭纹以及“长乐”、“万寿”、“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
五式双联璧 为两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
六式重环璧 即把玉璧透雕为大玉璧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状。
汉代玉璧通常尺寸较大略厚,剖面平直,边沿较战国为宽。用玉质地较佳多用深绿,灰绿色青玉以及白玉。器物表面呈现出灰白,褐红,绿等色彩这与玉器对外来离子的吸附有关,也就是常说的沁色。自在战国以降,制玉工具更新发展,工艺技术显著提高。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汉代玉璧在制作工艺痕迹上有以下特征,可为汉代玉璧断代鉴定所借鉴:
由于大口径圆管的应用玉璧边缘制作较为规整,不见有新石器时代,商周玉璧上常见的喇叭孔现象。在玉璧的内外边缘常有大口径圆管琢磨的细利的旋转痕出现。
多层纹饰玉璧的兽面纹,凤鸟纹和绳纹部分皆以游丝毛雕技法雕琢。游丝毛雕”技法雕琢中,砣刀是主要的制作工具,所谓砣刀就是一种旋转的轮子轮子的磨痕中间深、两边浅,轮子在转弯之时,只能一下一下的转,使线和线连成了弯,这样在转弯处就多见歧出线纹。砣刀在进行细雕时由断线连接成长线条构图,这一刀一刀地琢磨形成了由很多短线条组成的连贯深浅一致, 遒劲自然、纤毫毕现的长阴刻细线。
谷纹蒲纹是汉代玉璧上最常见的两种纹饰,二者多作浅浮雕状,触摸有凸起、圆滑之感;此期谷纹、蒲纹颗粒较大且排列整齐稀疏。谷纹,蒲纹的制作方法相近,皆为用横线或斜线把玉璧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打格,在加以修琢而成;无非前者用细线打小格,后者用浅而宽的粗线打大格。汉璧的地子较战国时为浅且琢磨不甚精细,一般都留有打格的痕迹,蒲纹的格痕常有玻璃光出现。
“和氏璧”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块玉,卞和献玉三次,手脚皆残,矢志不悔;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相诱,蔺相如危难请命,完璧归赵;始皇一统天下后,将
“和氏璧”琢成 “受命玺”,从此历朝历代世世相传……
,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其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天下,琢为受命玺”。可见“和氏璧”以卞和而得名,且产自楚地荆山。
在下以为,“和氏璧”很可能就是一块绿松石,理由如下:
第一,“和氏璧”产自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汀西岸。绿松石王产于这个地区的竹山县,郧县等地,绿松石的产地与“和氏璧”的出处基本相符。
第二,绿松石的颜色是青绿色的,但是它的外表。常粘附一些白色矿物,因此,当绿松石尚未加工成玉器以前,拿在手中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确是“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现象,这种外观特征与“和氏璧”的外观特征,也基本相符。
第三,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与“和氏璧”相换,由此可见“和氏璧”是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正所谓“价值连城”,引起“众王相争”,蔺相如冒死
“完璧归赵”,而从当时到现在,在楚国地区,即现在的湖北境地,尚未发现其观赏价值可与绿松石相媲美的玉石,由此可见,“和氏璧”是一块绿松石,有着很大的可能性。
以上推断,如果都能成立,那么绿松石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历史与身份就非同凡响!以上是爱岗管见,只求抛砖引玉,谋得大家高见!
仿品,几百元吧!
你好!和田玉一直很珍贵。到现在和田玉数量都有限。汉代和田玉玉质粗犷,年代久远失去光泽。一般错金错银工艺一般都应用在铜器上,玉器上没有见过。你所述的应该是金镶玉工艺,这种工艺在汉代非常少见。由于它的工艺复杂,制作成本极高。只在贵族高端看了才能够使用。如果是真品就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