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要点:
A、玉器几乎都有沁色。考古发现证明:玉器超过一百多年就会产生沁色,所以出土玉器几乎都有沁色,很少例外。当然,受沁的速度还要视玉质本身的质地以及坑内环境而定。玉质好的,受沁就慢;玉质差的,反之。干坑、水坑受沁较慢,湿坑、坑内物品腐烂厉害的,受沁较快也较严重。
B、沁色变化丰富,分布不固定,过渡自然,深入肌理,有层次感,并伴有土蚀、缝裂(通常说的出土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现象,用水把外表泥土冲掉后,玉器表面会很干净,绝不会脏乎兮兮。玉器的边缘沁色深,内部浅。这说明沁色是先从边缘侵入,然后慢慢渗透。人工作色则呆板,浮浅,均匀,无变化。伪品外表故意沾上些杂物、泥土,烂铁块、烂铜渣等,弄得脏乎乎,貌似土锈。我接触的许多古玉中,类似瓷器上那种土锈的现象是很少见的。
C、玉器阴阳面受沁不一,阴面受沁程度,沁色变化较阳面厉害。这说明阴面受地温、地湿影响大,玉器分子结构变化大。假货沁色则两面一样,无明显变化。
D、盘玩时,原来玉表看不见的沁色会显现,比如黑沁点。看见的沁色会流失或流动,比如黄色的土沁。白玉会产生浅赭色,这是由于玉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或是补充分子结构中的分子水时,分子移动所致,玉器也会变得润泽,通透。假货盘玩过程中,沁色基本无变化。
E、如果玉器受土壤中的矿物颜色影响而形成的沁色,盘玩或泡到温水时,会出现掉色现象。这是因为土壤中富含铁离子显色成分所致,比如山东南部的红土中出土的玉器,由于土壤成分富含铁质的影响,多出现红沁。
因为玉器钙化或者缝裂之后,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内部比较疏松,会吸附土壤中的矿物颜色,但有的部位因为颜色吸附不是很牢,所以在用温水浸泡玉器时,玉器会掉颜色。此种情况,在你盘玩时,也会出现掉色现象。但是,当你盘玩到半熟,颜色不再掉时,保留在玉器里面的沁色,那才是玉器的分子与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分子发生化学、物理变化后留下的沁色。这种沁色不但不会消失,盘玩时,还会出现增多、扩散、变化等现象。(比如生坑状态下看不见的沁色,盘玩时会出现等等。)
这种现象,很多玉友不了解,更不清楚它的成因,在鉴定时,一见掉颜色就会认为是化工染料染色,判为假货。其实,这种现象鉴定很简单:只要做一下PH值试验便一清二楚。
这就提醒各位:碰见这样的情况,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充分考证出土地的土壤,然后综合分析其他的特性后再做决断。
F、受沁但没有钙化的玉器,用灯光打过,都是通透的。沁色部分斑驳,变化丰富,没有沁色的地方都会呈现肉红色,这是由于长期在土壤中受显色杂质的影响所致。人工作色厚重的部分不透光,变化死板,无沁部分呈现玉本色。
G、有沁色的玉器,用开水烫后,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呈中性,极个别因为土壤的酸碱度不同而有例外,但PH值变化不会很大。假货因为是化工染料所致,会偏酸或是偏碱。
H、在放大镜下观察,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分布自然。比如牛毛沁也是其中的表象。
I、水沁的玉器盘玩时,水沁部分有变化,但变化较慢,主要原因是玉器长期浸在水中,玉质蜕变过程较慢,所以出土后氧化还原过程也缓慢。假货根本无水沁变化一说。
J、如果是铜沁的玉器,一是闻一下会有铜锈味。二是开水局部烫一下不但有味,还会掉色。实验证明:铜沁极易溶入水,如果盘玩或是见水,很快铜沁就会消失。建议如果有铜沁的玉器,最好不要盘玩或见水。
K、土沁较重的玉器久放在空气中,会出现失色现象,同时还会出现自然包浆。(这是否与有人提出的“意盘”观点有些类似?)个人认为,这是由于玉器放在自然环境下,玉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所致。当然,不可能排除还会和空气中的活性气体发生其他的化学反应。
L:如果玉器内部出现黑色小沁点,在盘玩过程中,这些沁点会成鸡爪状扩散延伸。伪古玉不可能做上这种小沁点,更谈不上变化。
M、水沁形成的絮状现象,一般随玉质内部的绺裂同时存在。而玉器内部原来具有的,则分布不规则,散乱无序,基本看不出绺裂现象。
真正的和田玉籽料埋在地下不会有沁!
鉴别玉要观其形、看其色、谈其质、摸其感。玉的旧色中最受鉴玉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黄色、黑色、白色。人们常称其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这些色变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质度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太受欢迎外,其他带有色变的玉器,往往市场价格高于不带色变的玉器。
盘玉是手或肌肤与玉器摩擦,一些有沁色的玉器因人体的摩擦会产生颜色变化,这类颜色变化被人们称为“盘色”。一般来讲,旧玉久盘会产生熟旧感。如果旧玉上有沁色,久用手盘,颜色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沁色的玉久盘后会有细腻的光泽,一些收藏者在选择玉器时会依盘色看玉器的新旧。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一般不是入葬时临时赶制的冥器,而是在使用多年,甚至是流传几代的,因此在使用中多经过盘摸,表面细腻,作品上面有很好的细光,这种细光虽经过埋藏及沁色,依然能够存在,且在玉表面的皮壳中属下层,在浮色之下。这种现象在红山文化玉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玉本色是玉材的颜色,古人称玉本色标准为“符”,并提出“赤如鸡寇”,“黄如青靛”之说,也就是说在各种颜色的玉材中,上述标准是最珍贵的。当然,在选择、评品玉料时,除了颜色的深浅,还要看其分布的状态,是否有绺裂,色均匀者优,色变化如图画者亦优。
玉皮色是玉材在自然风化中所产生的颜色变化,其中暗黄色、赭褐色、白色是最常见的且是风化深入的递进性变化,这些变化多自玉材,尤其是河中发现的卵石状子料的表面出现,因而称为玉皮,玉皮的颜色与沁色的颜色往往不易区别,因而带有用玉皮色充当沁色玉的,一般说来,风化色应是较均匀,较纯正的,沁色不是在单一情况下进行的,是多种因素同时进行的,因而均匀性差,色沁种类不单一。
染色是玉器制造中的一种技巧,尤其是仿制古玉时大量运用。天然玉石好料少而贵,次料多而贱,仿制者往往以次料制作假古玉。染色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好玉染色和次玉染色,次玉染色多可辩识,无价值,好玉染色或为掩饰瑕疵,或为增彩提高作品价值。常见的染色为烧黑色,炸丝琥珀烫,人工白、铁锈黄。所谓烧黑,即是用火烧或局部,或整体,玉经过火烧则变黑,现烧则变灰白,出现裂纹,烧黑往往与黑色沁色不易区别。炸丝是将玉经火加热后再入水降温,使玉表面出现裂纹,在加梁颜色,颜色是多样的,呈丝网状。
琥珀烫是一种古老的方法,用此法,玉表面有一层琥珀色,很好看。人工白是用化学原料使玉器表面呈现白色,质地松软,有时还能露出玉色。铁锈黄是用铁锈水浸泡玉器,使其表面有铁锈颜色,现代染玉方法奇特,多样,又多为保密状,识别时一是要想办法多看一些染玉作品,一是要记住出土玉器的颜色特点。
古玉鉴定有几点:
一、工艺痕迹鉴定 二、氧化鉴定 三、凝结物鉴定 四、艺术水平鉴定 五、沁色鉴定 六、气味鉴定。 其中又分为(一)、造型辨伪。(二)、玉质、玉材辨伪 (三)、纹饰辨伪(四)、风格辨伪。
其来简叹色,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