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释义
1.动难以忍受;难以承受。
例词
疼痛难堪难堪重任
例句
他如今的处境很难堪,我们要多关心他。
2.形难为情;尴尬。
近义
尴尬狼狈窘迫
例句
他的话让在座的人们都感到非常难堪。
事半功倍
shì bàn gōng bèi
成语解释 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费力少;收效大。功:功效。
成语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解释是指伤心、难过。
“哀”,读音为āi,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哀”的基本含义为悲痛,如悲哀、哀求;引申含义为悼念,如哀悼、默哀。
在日常使用中,“哀”也常做形容词,形容声音凄清尖锐,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
“哀”,初见于西周金文中,形声字。同多数“衣字旁”的字不同,“哀”字里的“衣”没有实在意义,而只是表音的符号而已。本义是“怜悯”,如《诗经》:“哀此鳏寡。”引申为“悲伤”,如《楚辞》:“哀群芳之芜秽。”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哀”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颜色翠绿,特别上层,翡翠是稀罕物品。
元日古诗的意思
大意: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着美味新酿的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忙着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的春联。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4)屠苏:指屠苏酒,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5)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6)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被罢相。保守派得势后,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伟大的基业,多指帝位而言。
讹诈骗取。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这厮故意的来揑舌,待诈骗咱的家私哩!”
清 顾炎武 《与人书》:“又审出此书即係去年斩犯 沉天甫 诈骗 吴中翰 之书,奉旨所云‘海中带来者’。”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因此,每逢这种现象出现,诈骗者会越来越不可一世。”
蘸水(zhàn shuǐ)的意思有两种:
1、意思:物体在水中沾一下就拿出来。 蘸指的是在汁液或粉液末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造句:这些蔬菜有点干了,你蘸水看看能不能让它们看起来鲜嫩一些。
2、意思:用多种调味料调制的酱汁,用来蘸菜吃。 很多地方都流行“蘸水”,就是用来蘸菜吃的,由多种调味料调制而成的酱汁。例如几个人一起吃饭,有的喜欢吃辣,另外的不喜欢辣而喜欢多放盐,这样有了蘸水就好解决了。蘸水的作用在于补充菜肴在制作中不容易掌握适宜口感的缺陷,并能根据不同口味做出相应的变化,既方便又快捷。蘸水制作非常简单,根据需要把调味料适量和开水、汤料混合即可。 造句:这道菜主要吃的是蘸水,可好吃了。
准
汉语汉字,zhun,从水、隼声。谓水之平也。
天下莫平於水,水平谓之准。因之制平物之器亦谓之准。
(1) 准本为凖的俗字,现为凖的简化字。但在未简化前,准习用的意义,与凖字有别。
(2) 公文用语 [permit]。始于唐·五代 , 表示允许,认可。
准zhǔn形声。字从冫,从隼省,隼省亦声。“隼”即猎隼,游弋于空中,整日寻找猎物。引申指“鸟头”、“锐头”、“尖头”。“冫”本指“冰”、“冰冻”,引申指“冰冻”、“凝固”。“冫”与“隹(隼省)”联合起来表示“尖头凝固”。
⒈ 真诚老实。
引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劝君出语须诚实,口舌从来是祸基。”
巴金《谈<灭亡>》:“《灭亡》不是一本革命的书,但它是一本诚实的作品。”
⒉ 确实;实在。 《后汉书·郭太传》:“林宗追而谢之曰:‘ 贾子厚诚实凶德,然洗心向善。
引
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进也。’”
《古尊宿语录·云峰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师云:‘从来丛林极有商量,或有道,须知黄檗有陷虎之机。又道,须知南泉有杀虎之威。若据与么説话,诚实苦哉。’”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