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翡翠多久进入中国一说,众说纷纭。
1: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认为“在18世纪之前”中国人不知道硬玉这种东西,硬玉是由缅甸经云南输入中国.
2:张竹邦等在翡翠探秘一文中认为:玉石开采到元代
3:马罗刚,蔡汉伦连两位在中国宝石的翡翠溯源一文认为:发现翡翠的年代在500年前说法是可靠的
4:翡翠史话一书认为:周朝时有翡翠,汉朝也有,明朝末年还是鲜见的稀有宝物
5:宋代欧阳修记载,他家有个绿色玉瓶,一位朝中老臣认出是翡翠
6:大部分人认为是清朝。个人也觉得是清朝,既然以翡翠的特性很难会不受喜爱,既然如此在大汉王朝、在盛唐,为何不见翡翠的崛起?我想这两个朝代是有能力在缅甸弄到足够多翡翠的.然而翡翠的盛行缺是到了清朝,当然这离不开慈禧的独爱。
根据明人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翡翠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代的中期大旅行家徐霞客旅行时也见证过当时翡翠贸易的盛况,并将其写入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可见翡翠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代中间,但正史却没有留下具体由何人传入只留下一个传奇的故事:在明代中期,有一队在滇缅边界做生意的马帮。一次生意途中道路颠簸,将茶叶震掉,马帮头子便随手捡起一些大石头压货。到家后一块石头掉在地上,磨破了一点石皮,露出了里面碧绿的玉肉,马帮头子甚是喜欢,于是委托首饰行打造了一套首饰送给妻女。后来这种新出现的玉石名气越来越大,备受人们喜欢,因颜色似翠鸟羽毛,顾定名翡翠。
翡翠形成三大原理:低温、高压、板块运动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的,也没有一定的确切答案,我个人还是比较看好,翡翠形成三大原理。
翡翠的矿脉都比较浅,有些直接可以在地表上捡到,深的也就100多米。所以基本还是一个低温状态,不会接近地心、岩浆的热量来生成。
翡翠的形成时期大概是3600万年以前,那个时间板块运动非常平凡,而且正好是板块刚刚开始接触的时间,那种针尖对麦芒的撞击所产生的压力是极其巨大的,现在为什么不能再次形成翡翠,几千万年下来已经磨平了、没脾气了,产生不了巨大的压力。
一般的说法,翡翠三个阶段,玉化,皮化,雾化,色贯穿始终,哪个阶段都存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翡翠,或者和翡翠构成基本相同的物质,比如俄罗斯,危地马拉,中国,只是品质达不到缅甸翡翠,品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二次重组,晶体间结构更加紧密,品质才有了飞跃,所以棱角变圆滑,皮化完成以后就在内部产生作用,生成雾层,经历这个阶段的翡翠,品质就不错了,这个算是通用说法,具体原因留给地质学家吧
就广义宝玉石学来说,玉,翡翠,玛瑙都称为玉,但是狭义的宝玉石学只把硬玉(翡翠)和软玉(就是我国说的和田玉)称为玉,其他的只能叫做玉石。
翡翠是集合体矿物,玻璃光泽,成分很复杂,呈变斑晶交织结构,也就是说在翡翠中可以见到像食盐一样的小颗粒,翡翠的结构有点像肌肉的构造,仔细观察不难区分的。翡翠从颜色,质地,透明度来评定价格。
玉,是所有玉和玉石的统称。我国通常特指软玉,世界上最好的软玉产地是我国新疆的和田县。软玉主要由阳起石-透闪石组成,质地细腻,手感温润,油脂光泽,结构呈毡状,也是很容易分辨的。软玉从质地,颜色评定价格。
由于翡翠和软玉的价格差非常大,我建议你买的时候最好是找有经验的朋友跟你一起挑选。
玛瑙属于中低档玉石原料,隐晶质结构(也就是说看不到结晶体的颗粒),有明显的带状条纹,玻璃光泽,是很容易分辨的。
需要注意的是玛瑙和玉髓的区别,玛瑙隐晶质,有明显的条带纹理,玻璃光泽,而玉髓是微晶质,没有条带状纹理,玻璃到油脂光泽。
经常佩玉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因为玉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可以在佩带的过程中被人体吸收。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古博文玩网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